郝幸田
我国老的工业建筑遗存众多,保护一些并赋予新的内涵,对于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颇有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市空间与社会的巨变,城市的核心地区不再作为制造业的基地,同时,伴随着技术的升级、产业的转型以及对工业污染的重视,这些行业自身已经或正在向城市外围转移,城市的功能布局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使得原有的工业构筑物和厂房建筑等纷纷失去作用和意义,有的工业区会进行功能转化并进行相应的重新开发,而其中一部分工业用地则成为了影响甚至干扰新城市建设的障碍,于是产生了一批需要改建或者处理的旧厂房等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产是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也是城市的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对旧工业厂房进行改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其进行再利用,而再利用的基本方法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这种改造和再利用不是对原有厂房建筑历史的简单回复或者补充,而是在新的阶段和更高层面上的发展。旧工业厂房属于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如何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妥善保护、永续利用,已经成为当前又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对旧工业厂房及设施保护与再利用进行探讨。
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关注的主要历史时期是自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以来至今。在中国,清末开埠通商之后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官员以及民间资本家兴办的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它们一同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
工厂曾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一部分有价值、有特点的工业旧厂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并赋予其新功能、新生命,关系着我们整个城市的发展,对寻求适度合理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和历史文化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天,社会正在鼓励多样化地理解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评价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性。人们开始认识到,应将工业遗产视作普遍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视不够,工业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二是家底不清,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心中无数;界定不明,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保护理念和经验严重匮乏;三是认识不足,认为近代工业污染严重、技术落后,应退出历史舞台;四是措施不力,“详远而略近”的观念使不少工业遗产首当其冲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
工业遗产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具有独特的价值,尽管部分已经完全丧失了最初的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工业遗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历史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走完了初期工业化历史阶段,许多当时的设施转变为纪念性景观,可帮助人们回忆一个时代。留存它们,就是留存文化和城市的记忆,实现新和旧、过去和现代、原生和艺术的生动结合。
社会价值 工业活动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工业遗产记录了普通劳动群众难以忘怀的人生,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构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
科技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工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它们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能带动服务业与旅游业发展。保护开发好,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的名片,吸引大量游客。此外,对工业遗产进行简单的拆除处理,势必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业遗产普遍具有空间高大、内部宽敞、易于改造的优点,合理加以利用,完全可以变废为宝。
美学价值 在工厂(场)、建筑和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的设计和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工业遗产中不乏优秀的建筑式样,具有极高的审美和研究价值。如果合理地加以保护和利用,可使特定时期的工业符号相对稳定地留存,见证城市发展历程,并进一步成为城市代表符号。
独特价值 在选址、工场布局、机械和安装、以及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人们的记忆和习惯等非物质遗产方面,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稀缺价值 在工艺方面、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而需倍加关注,那些早期建设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中外旧厂改造存在的差距
同国外比较,我国对旧厂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旧厂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造范围小类型窄 国内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对旧厂建筑改造和再利用尝试,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已经出现了一批成功的作品。例如,像北京798厂和上海苏州河地带的改造活动,但是总体而言,改造和再利用的范围还比较小,仅仅局限于个别城市的个别区域内,相关的实践活动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改造和再利用大多数是一些库房和轻工业厂房,所涉及到其他类型工业建筑非常少。
国外先于我们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加上完善的建筑设计理论和成熟的设计方法,涉及到的旧厂建筑的范围就比较大、类型比较多,不仅仅局限于个别地区,也不仅仅局限于轻工业厂房和仓库等少数类型的工业建筑。例如,法国格勒诺布尔的当代艺术中心就是由一个旧铸铁厂改造而来;福斯特将德国埃森一个旧煤矿厂改造成德国设计中心;柏林占地11. 7英亩的舒特海斯啤酒厂被改造再利用成有大量办公和商业设施配套的居住区——“维克托里亚居住区”。
缺乏系统总结研究 对于旧厂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我国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加上理论研究不足、实践又极其有限,这就造成了国内目前对相关的课题缺乏系统总结和理论研究。例如,美国纽约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旧厂建筑采用改造和利用的策略,形成以苏荷区(SOHO)为代表的艺术家群落,被称之为“LOFTS”现象。西班牙建筑师奥罗拉·奎特在《极少主义LOFTS 》中介绍了多个改造和利用旧仓库的成功实例,同时,把建筑理论中的极少主义同这种“LOFTS”现象结合起来,剖析其设计动因和设计手法。美国景园大师劳伦斯·哈普林在旧金山的古拉德里广场的设计实践当中,将一个意大利家庭的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多功能的购物广场,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建筑“再循环”理论,他把建设的物质对象看作是一个循环的体系,把建筑生命周期作为设计的重要元素。
缺乏人文历史呼应 国外在旧厂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过程中,注重对历史的呼应,保留工业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气息。其对建筑历史保护和再利用研究的深入也反映在旧厂建筑改造和再利用上面。工业建筑出现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同样是人类发展的见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建筑无法替代的。如,格罗皮乌斯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厂,是在欧洲第一个完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的建筑物,它所具有的建筑史学价值是我们公认的。
国内目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有了起色,已成为政府、民众的共识,工业建筑的历史价值也逐渐被认识。例如,原上海橡胶厂的大烟囱就被改造成徐家汇公园一个标志性景观。但是总体来讲,工业建筑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最早”的电厂——上海杨树浦发电厂里“远东第一大烟囱”就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轰然倒地。与维也纳煤气罐改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东最早的上海煤气厂中两个硕大无比的全由手工铆接的储气罐却被当作废品拆卖。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且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研究。
旧厂保护再利用的原则
从大量的实例可以看出,旧工业厂区和厂房建筑功能转化的类型是多样的,手段也是各异的,但是不论把它们改造为创意园还是其他,有几个原则是众多的改建设计共同遵循的。
忠实旧建筑结构主体 重视旧厂建筑的主体结构,不对旧建筑进行随意或过分的拆改和装饰,而是审慎地做些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改动,合理的转化为新的使用功能,使改建后的建筑与旧建筑有一种内在的不能割断的联系。 厂房的建筑外表将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仍然保持工厂厂房的特色,保留旧工业厂区的一些残骸,使历史建筑具有观赏价值。例如,厂房的空间结构、特殊的大跨度形式、残缺的室外楼梯、墙壁上的一些凹痕和缺口,保留这些东西比去掉它们更简单一些,同时也是一种工业记忆的延续。建筑物细部中的很多地方仍然能够挑动今人的激情,使得后人感受到工业化初期的辉煌和成就,以及当时那种纯粹的创造性和细致的设计观。
并置新旧建筑元素 在处理新旧厂区元素的关系时,采取的是新旧元素并置的手法,而不是二者的融合。把不同时期的建筑元素放在一起,非常接近但不接触,即使接触也保持清晰的界限,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体现时空的变换。给旧厂房里注入时尚、个性的建筑元素,其内部将彻底现代化,被打造成为集国际性、文化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创意、休闲、文化、娱乐社区。
延续工业元素符号 把旧工业厂区中具有工业特征的元素当作清晰而独立的要素来处理,即使不再具有原先的使用功能也将其保留,成为旧工业的记忆。如一些用于生产的楼梯、爬梯和其他的构架等,与其拆除它们不如作为一种工业雕塑保留下来。
恰当尊重工业尺度 典型的工业厂区都具有非常的工业尺度,无论在平面还是空间上。这种非常尺度往往给人一种壮美的感受,尤其当一个工业厂区已经转化了它的使用功能时,人们置身其中,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充分利用已有原则 在空间结构上,基本保留厂房原有大空间、钢结构的建筑特点。高大空阔的房屋结构,按照经营的需要分割再造空间,节省装修改造经费,打造充满个性、富有感染力的新型文化和创意型产业的最佳空间。避免大拆大建,能利用的尽量利用,能改造的尽量改造,能保留的尽量保留,但对空间影响大的部分建筑可适当拆除。
所以,这些原则归结为一个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工业建筑闲置的潜能(包括经济上的、使用上的和审美上的),体现一空间向另一空间的转换,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变迁,实现旧建筑的改造和再生。
国内旧厂改造的成功实践
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国内不乏成功的范例。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地方政府走在了前列。纷纷将老旧厂房(区)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经过改建再利用,犹如凤凰涅槃焕发了新生,这种车间化的艺术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景观和城市亮丽的文化名片。目前,首钢、重钢正在将搬迁的大片厂区规划为重要的文化区域。现在,国内旧厂保护与开发已形成四种主要模式:一是主题博物馆模式;二是公共休憩空间模式;三是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四是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交叉和融合。
公共休憩空间模式 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中山岐江公园 是国内将工厂用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广东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它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终于90年代后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2001年改造为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供市民开展休闲游憩活动。改造过程中利用厂区遗存,例如,烟囱、龙门吊等,同时掺插以现代景观环境小品。运用景观设计学的处理手法,展现了产业美学特征。设计保留了场地原有的榕树,驳岸处理、植物栽植等方面也体现自然、生态的原则。当地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使岐江公园成为城市建设的典范和标志性景观。公园独具匠心的工业化主题设计满足了不同人的休闲需要。
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 位于原杭州重型工程机械厂地块,对原有1.8万平方米老厂房进行维护和安全鉴定,作为今后工业遗存公园的特色景观。厂区内大树及压缩空气储存罐、龙门吊等工业遗迹景观得到了保护性的处理,三栋旧厂房重新改造后将作为贵宾、运动员及赛事管理、安保、技术和媒体用房。另外,为了更好地营造出怀旧的乡土气息,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物的前提下,于场地内建筑周边种植具有乡土特色的白茅草,形成可持续的乡土群落,营造出统一而富有怀旧感的乡土氛围。
博览馆与会展中心模式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激发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另外,还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艺术作品展览活动。
福州马尾船厂 部分保留旧有的厂房和设备形态,展示我国造船工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船政绘事院(即船舶设计所,1867 年建成)目前已作为厂史陈列馆。厂史陈列分为近代部分(船政)与现代部分(造船厂),陈列沙盘、舰模、图片、实物等,展现中国造船发展史、海军建设史、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以及改革开放后百年老厂发生的巨大变化。另外,马江海战纪念馆、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船政精英馆在建。
成都东郊工业博物馆 为能原汁原味地展现成都工业文明,在保持原貌、对车间不作较大改动的前提下,由成都市政府对外观结构保存较完好的原宏明厂机修车间旧厂房改造而成,占地74亩,是国内首座集工业文明历史展示和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利用旧厂房改造的主题公园式新型博物馆。馆室外展区设置航吊吊装等雕塑和工业机器阵容,反映当年东郊工业的生产场面;室内展区收藏了反映东郊企业及工人生活、生产的图片及实物。博物馆以文字、图片、雕塑、实物、小品等形式再现了上世纪成都东郊工业企业走过的旅程,为产业的再利用增添了一笔艺术的财富,既铭刻了那段历史的记忆,又激励了后人,更展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
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在原来的工业厂区建立一个购物中心,并配有咖啡馆、酒吧、健身及儿童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综合开发。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
北京798艺术区 798的前身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三分厂,是上世纪50 年代由前苏联援建、东德工程师设计的大型国有军工企业。该厂区的建筑风格朴实简练,巨大的现浇机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建筑所少见,其明显的包豪斯简单粗线条的建筑风格——高大宽阔的空间、窗户均朝南的设计,充分利用天光和反射光,保持了光线的均匀和稳定,恒定的光线又可以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特有的工业元素以及它的历史痕迹,成为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当工厂的生产停滞以后,一批全新的创意产业入驻,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艺术家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这些空置厂房经改造后成为新的建筑作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开了生动的对话。将空置的厂房、废弃的机床、砖墙上随处可见的革命红色标语与涂鸦、绘画、雕塑等现代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时空和审美的强烈反差,如今这里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文化艺术时尚社区。
上海8号桥创意风尚中心 这里保留了上海汽车制动器厂原有的建筑架构,并融入了新的建筑概念。厂房原来的柱子和钢结构,厚重的砖墙,林立的管道,斑驳的地面被保留了下来,使整个空间充满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沧桑韵味,都已穿上了时尚的“外衣”。原本厂房的内部空间非常大,层高达十几米,因此改造时应用了多层次的空间设计理念。同时,从大门口处法国艺术家创作的大型雕塑《绿门》,到灰砖外墙上鲜亮的玫瑰红色块,以及内部歌厅般的层叠式休闲吧,无不体现出创意风尚。对入驻的企业来说,这里最为独特的是园区设计中留出了很多,比如,商务中心,员工彼厅,休闲后街,阳光屋顶,花园等互动的空间,使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和各类时尚元素可以相互碰撞,更能够激发灵感和创意。
重庆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 原来是上世纪60年代被企业用于停放军用坦克的一个废弃仓库,现已被四川美术学院斥资并设计,将部分改造成教学室,更多的空间被改造成一个个独立的艺术家工作室。由于知名度不断扩大,艺术家们创作出的作品则有机会足不出户就能卖到世界各地。同处黄桷坪艺术区的501艺术基地,原是一个企业废弃的建筑面积近9 700平方米的仓库。这个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仓库,现已改造成为拥有800平方米的艺术展厅和保持了仓库原生态风貌的“0号空间酒吧”,为艺术家提供了多个自由创作的工作室,代号501仓库变成了501艺术基地,目前,这里已聚集了近百名艺术家。
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 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
平遥“国际艺术中心” 山西平遥将投资4000多万元,把在古城西北角原本氛围独特的棉织厂改造为平遥国际艺术中心,目的就是把它打造成山西乃至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其展场的视觉冲击力可与北京798区媲美。该中心主要建筑为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馆,用来从事大型展览、演艺活动以及一些主题文化活动。今后,这里将成为世界艺术家汇聚之地,未来会有更多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盛事在此举办。目前,在近16 500平方米的“艺术者之家”里,有艺术家工厂、酒吧、展示中心、当代艺术馆、会务中心、国际青年公寓及餐饮中心等。高大的厂房屋顶、高耸的烟囱、机器、管道、语录,原生态的车间,一个个老旧的元素都被刻意地保留下来,变成现代、时尚、艺术创意的一部分。
结 语
旧工业厂房作为近代人类产业文明的历史成果,无论从社会、历史、建筑、旅游、审美、技术等层面都对社会、对人类有着重要的记忆与见证的价值。因此,必须通过务实的、可行的、可持续的方式,将旧工业厂房与旅游发展、历史记忆与现代价值观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国内外先进经验证明,适度的、科学合理与多样性的保护开发利用,旧工业厂房完全可以成为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角色。
[责任编辑 云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