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书会彻底淹没在电子时代吗

2009-05-06 03:35
成才之路 2009年5期
关键词:文化名人手札电子化

佚 名

前不久,一群作家、书法家在北京搞了一次“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在之后进行的研讨会上,策展人和到会者对文人书法的稀缺,表示非常焦虑和遗憾,认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手稿、手札几乎消失殆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损失。

文人手札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一点毫无疑问。如今阅读这些见证历史的手书真迹,仍可以从中感受到澎湃激情。只是,这种激情已经只能够让我们隔着纸页遥遥相望。当下,在作家和文人纷纷沦为经济动物,学者的庸俗化倾向在一点点加深的时候,想不出今人的手书还有什么保存价值。

从悲观视角看,这次“手札展”不过是一次无意义的行为艺术,它不能阻止时代继续向全面电子化的方向发展,也不能够唤醒大众对文人手札的关注和热爱。在传统文化人不能够站到思想前沿、胜任不了大众启蒙者这个角色时,他们本身便被大众抛弃了,关于那些作为附属品的文人书法,他们的“焦虑和遗憾”,其实是对自身被冷落的自怨自怜。但即便如此,“手札展”所传递出的另外一个信息,还是应格外引起重视。那就是纸笔作为一种曾经的全民书写工具,其日渐式微,更值得反思。随着计算机在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不仅墨水和砚台已经逐渐被抛弃,笔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也正急剧退化。在一些行业,笔已经被彻底摒弃,在职业人士那里,笔成了只在签名时才偶尔使用一次的工具。在青少年中间,曾风靡一时的毛笔课和硬笔书法课,也为提高计算机录入速度和应用技巧所代替。若干年后,有孩子在博物馆问父母毛笔究竟是什么文物的说法,绝非危言耸听。

作家、书法家、学者……作为文化名人,仅仅对手书的消逝表示焦虑和遗憾,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举办一两次展览,提前将自己的作品“文物化”的做法,对真正引起公众对书写的重视,起不到真正的推动作用。想要推迟手书的消逝速度,文化名人首先要转身为教育者的角色,身体力行把手书当做工作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表达工具,利用自己的影响,让手书重返生活现场。去年,曾有人发出设立“中国手书日”的号召,呼吁人们在一年中的某一天,放弃手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转而用写书的方式写一封家信,记一篇日记,抄写几首古诗词……这样的建议,可行性不大,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书写还在我们身边,无所谓挽救不挽救。

这种潜意识上的淡漠和对电子化生存的随波逐流,才是导致手书被忽视的根源。这两者合流所形成的巨大力量,会让手书彻底淹没在信息汹涌的电子时代。

(来源:《中华读书报》)

猜你喜欢
文化名人手札电子化
韩国汉诗中的齐鲁文化名人形象研究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方英文手札
推进外汇窗口服务电子化
文化名人
———刘训毅
1 我省市级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系统首次上线运行
名家手札
名家手札
翁同龢手札
汽车电子化,没有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