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艺与科学知识创新规律及其比较

2009-05-05 07:43于建春刘助柏
山花 2009年8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规律科学

于建春 刘助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间的积累,人类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艺和科学是文明的两翼。有如孪生姐妹,密不可分,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依靠的是什么?依靠的是创新。人类利用创新这把双刃剑,斩荆劈棘,建造美好的今天与明天。

这里所言的创新双刃剑,一刃是科学的创新,另一刃是文艺的创新。作者对科学与文艺的知识创新进行了某些研究,概要阐述如下。

1.文艺知识创新规律的理论框架

文学艺术知识创新即文学艺术创作,有无规律性?有些人认为,艺术家的创作,一人一个样,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规律。实际上,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或创作过程是有其宏观规律的。毛泽东曾说: “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所以,文学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这是其一。毛泽东接着还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所以,文学艺术的作品,“高于生活”。这是其二。总结其一和其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路子,即文学艺术知识创新的宏观规律。以此为理论基点,对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把研究结果综合在图中。这是一个文学艺术知识创新或创作的技术路线图,称之为文学艺术知识创新规律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框架具体地由形成创作问题、生活抽象、反复推敲、文学艺术作品生产、承认与评价5个子系统组成。

这5个子系统组成了文学艺术的宏观创作规律,被构建在一个框图中。图中每一个单元都有它的内涵,甚至图中的一条线、一个箭头都代表者一定的意义。这是文学艺术知识创新规律的高度概括。

文艺知识创新规律的5个子系统可以综合进行研究,也可以单独分别进行分析探讨。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或分析与综合交替进行都是可以的。

1.1 形成创作问题

文学艺术创作始于信息获取。形成创作问题,是由信息获取创作问题心中立题的一个认识过程。要亲身体验和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获得信息。要应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去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是否是一个创作问题;是否是一个有综合价值的创作问题;是否有能力和条件承担。

从根本上来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根本的东西;在这点上来说,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所以,创作的“信息”要到“唯一源泉”中去取。这就要求人们,“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渊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1.2 生活抽象

生活抽象是指对体验与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与问题,运用逻辑思维的力量,抽象出事物各方面必然的、主要的、本质的、属性的逻辑过程。产生新感受、新思想、新概念,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完成形象构思,这就是这种逻辑过程的结果。简言之,生活抽象即高于生活的认识。

高于生活的认识,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对体验与观察到社会生活的现象与问题,“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看到事物的规律及本质,形成新感受、新思想、新概念。这就叫高于生活的认识。只有高于生活的认识,才有可能产生创作的激情,开始与完成文学艺术的创作。

这样,文学艺术创作的实质是指,是由高于生活的认识到完成高于生活的形象创作。所以,生活抽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生活抽象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生活抽象而达到形象创作之路。

在这个阶段,主要应用的是抽象思维。

1.3 反复推敲

文艺作品在生产过程中,包括尤其是在形象创作构思和在生产完成后的一段时间,要应用逻辑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与规律(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上升到具体),反复地进行推敲:符合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事物的本质反映没反映出来?这就相当于进行自我思维实验,检验“高于生活的认识”的程度。没有经过反复推敲与千锤百炼的作品,流芳的年龄是很有限的。例如,世界名画《1835年普希金在涅瓦河上》是俄国画家列宾反复修改、刮掉重画至少一百次才完成的。

1.4 文学艺术作品生产

文学艺术作品的生产即完成形象创作。要求“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文艺作品中被创造出来的形象,也应较普通实际生活中的形象“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这即高于生活的形象。文学艺术作品的主要作用是推动历史进步与供人欣赏。

在这个阶段,主要应用的是形象思维。

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始终,都要继承与借鉴一切优秀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强调:“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变成替代我们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所以,要学习,要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的一切优秀文学艺术遗产,才能提高自己文学艺术作品的水平、质量和生产效率。

1.5 承认与评价

任何一部或一件文学艺术作品都是要经过承认与评价这个子系统的。不管作者愿意不愿意,他的作品都要经过客观真理性的检验。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有的作品昙花一现,有的作品流芳千古,甚至,有的作品连昙花一现的机会也没有。

要在实践文学艺术知识创新理论框架中有大的成效,必须坚持“四勤一勇”。

“四勤”是:一要腿勤,勤于到社会生活中去;二要眼勤,勤于观察和看书;三要脑勤,勤于思维;四要手勤,勤于写、画、弹与修改。中国科学院李星学院士说:“勤奋的人虽然不一定都成功,但成功的人没有一个是不勤奋的。”

“一勇”是:勇于实践或苦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承认与评价这个阶段的时间可能很长。

例一,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是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梵高的一生,画了十年画。在这十年当中,他没有一天不为钱发愁。在他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写道:我的画就会有人来买,到时候,就不用过这种穷日子了。可惜,他奋斗了一生只卖出去一幅画。

当今世上,绘画价码最高的,首推梵高的作品。1986年,他的一幅《向日葵》,叫价3990万美元,被一位日本商人买了回去。这是梵高死后96年的事。

例二,“创新理论”是美籍奥裔经济学家熊彼特(Joceph A.Schumpeter,1883~1950)于20世纪初——1912年提出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技术创新问题才引起主流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和科技政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时,熊彼特已经去世二三十年了!

2. 科学知识创新规律的理论框架

科学知识创新规律的理论框架具体地由形成科研问题、科学抽象、科学实验、科学结论和承认与评价5个子系统组成,在认识论上相应地由感温具体、理性认识、抽象第一具体、抽象第二具体——高一级的理性认识和客观的真理性来完成。

科学知识创新规律被构建在一个框图中。图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它的内涵,甚至图中的一条线就代表抽象或者直觉思维的一个过程。这是科学知识创新规律的高度概括。

科学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始于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来源于三大信息——生产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科技动态和科技著作。

信息获取不等于课题获取。课题获取是由信息获取→问题→科学问题→科研课题的整个动态过程。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获取到信息。要应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去进行分析、推理与判断:是否是一个科学问题;是否是一个有综合价值的科研问题;是否有能力和条件承担。

根据“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的概念,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科学研究的循环过程中,包含着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的科研活动,即科研的实践。随着不同情况下的科研活动,就跟随产生不同情况下的认识。如在实践过程中在人脑中产生的感觉、知觉、表象,就是随着不同情况下的实践而产生的,称之为感性认识或感知认识,是低层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在不同实践过程中的查资料、读资料,也包括读书,“查”、“读”都是活动,所以都是实践的内涵,实践的结果,得到温知认识,即在人脑中对前人与同时代的人所创造与积累的有关知识与技能进行了理解与掌握。“温知”成为认识形态之一,是新提出来的。人们的温知认识,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客观知识产物的反映,属于中层次的认识。取名来源于汉语成语“温故而知新”,所以温知的内涵就有形成新知识的趋势和可能。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只有感知认识,没有温知认识,要发展成为高层次、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们总是以前人已经获得的认识为基础(通过温知认识做中介)去发展知识的,温故而知新,“新”就是发展知识。所以,在有些情况下,没有感知认识,只有温知认识,经过思维加工,可以上升、转化为理性认识。但科研课题的信息获取,在很多情况下,是在感知认识中得到的,再经过温知认识,然后经过思维加工而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感知认识与温知认识都依赖于实践。因为,不接触事物,就得不到该事物的直接的感知(感觉与知觉)认识;不去参与查资料、读资料和读书这些实践活动,就得不到温知认识,而且在后者的实践活动中,如不仔细地读,深入地理解,还是得不到真正的温知认识。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往往是感知认识与温知认识的融合,称之为感温认识,为理性认识飞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所谓感温具体就是指人们的感官和大脑对各种感知现象和温知认识具体的反映。前者的“融合”与后者的“反映”,在认识的内涵上是等同的。所以感温认识即感温具体。

理性认识就是科学抽象,是认识的一次飞跃。科学抽象在科研过程中是最难的、最关键的一环,包括三个阶段:酝酿期、明朗期和完善期。

根据“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叫做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概念,把科学实验称之为“抽象第一具

体”,而把科学结论得出这个综合、升华、正确描述的过程,称之为“抽象第二具体”。

根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的概念,把科学抽象的明朗化和完善化的交界定义其为分水岭:从信息获取到科学抽象的明朗化这个认识过程称之为发现问题;由科学抽象的完善化到科学结论得出这个认识过程称为解决问题。

科学结论的承认与评价,属于客观真理性的反映,它包括发表、引用与应用,鉴定或验收与获奖。

3. 文艺与科学知识创新有关内容对照比较

在表1中,对文艺与科学知识创新有关内容进行了综合对照比较。比较内容有9项,包括宏观创新规律、主要思维形式、信息获取来源、抽象类别、抽象明朗化结果、检验方法、创新概括、突破创新和创新成果。

比较的结果,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文艺与科学的创新统一于“抽象”。

何谓抽象?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某种事物(或现象注)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并抽取出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科学研究,都要经过抽象的思维活动。前者为生活抽象,后者为科学抽象。生活抽象的发展,进行文艺作品生产——完成形象创作;科学抽象的结果,得出科学结论——新概念、新理论。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2]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3]李春生.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李星学.由表及里,综合分析,内外结合,博约兼顾[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

[5]戴天禾.金黄色的燃烧——梵高的太阳花[M]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6]路甬祥.创新与未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刘助柏.知识创新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8]刘助柏.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9]周冠生.形象思维与创新素质[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于建春(1972—),燕山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

刘助柏(1936—),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规律科学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巧解规律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