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每个人都有A面,B面,或者C面,……多种侧面构筑了丰富的立体人生。很多看似原本不可能搭界的侧面被统一地呈现了出来,进而展现出了一个有点矛盾,却非常和谐的同利军。
是史学家亦或老师
在中央党校,作为组织员、教师的同利军非常有人缘。不忙时,他喜欢关上门,一个人埋首书斋,徜徉在历史的巨幅长卷中,感受上下五千年的浩瀚,乃至世界历史的蓝图。他所著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一书,一经推出,便获得了业内学术界的震惊和首肯。这时,他是著名的历史学研究者,中国社科院民族历史学博士。
是史学家还是老师?哪个身份认同更多一些?同利军似乎不会为这个问题所累。作为司马迁的后人,学史写史似乎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司马迁的故居韩城市嵬东乡徐村也是同利军的心灵家园,虽然未曾去过,但是他一直在关注着徐村。“徐村不大,但书香之风一直传承下来了,徐村如今出了很多大学生。现在,这里还保持着每年祭祀司马迁的风俗,”同利军说起故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拿起一张《渭南日报》,上面赫然刊登着族人在司马迁墓前合影的照片,担心别人不明白为何司马迁后人有的不姓司马,他拿着报纸解释说:“当初,司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遭遇宫刑,后来他忍辱写完《史记》,其后,隐姓埋名,为了避免后代忘记自己是司马子孙,将司马二字分开,他们约定,一族领司,加一竖改为同姓,迁居合阳新堡;一族用马,加两点改为冯姓,居住韩城徐村。如今,姓同的基本为司马迁的后人,姓冯的有一部分是,因为此前也有一些人姓冯。”
无疑,同利军对家乡是深怀感情的,在叙述完司马姓氏的变迁之后,又讲述了一件事情:“那年我路过老家(合阳县新堡),领略到家乡改革开放以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看到了令人心痛的一景,一边是牲畜在泥塘里洗澡,一边人们在泥塘边洗衣、挑水……。为此,我找到有关领导,希望他们尽快解决此事,后来了解到情况非常复杂,不像原先预想的那样简单,但是,我从始至终未放弃,无论公事私事,只要家乡领导参加,我就要找他们谈及此事,终于在2006年的有一天,阎超英(时任渭南市委副书记,现任省对台办主任)同志来京开会,我又向他讲到此事,他听到后二话没说,当即与县委书记通话并督促要加快速度办妥此事。随即,在县委王民庆书记亲自过问下,县水利局马上派专人妥善解决了此事,很快,全村的百姓就使用着通往各家各户的自来水。”也许,同利军身上仍然传承着先人的风骨和原则。
“在理想与金钱利禄之前,我选择前者”
“1969年3月16日晚(中苏珍宝岛冲突的不久),我偷偷地从家溜出来,也就是现在叛逆孩子流行的‘离家出走,为的就是像父辈一样(同利军的父亲同烈,当年为了抗击日寇的侵略,带着学费偷偷离家出走,奔赴延安抗大参加革命)能够上前线参军保家卫国,勇立战功。”同利军回忆起少年时的经历,人到中年的他呵呵直笑:“我怀揣报纸到了火车站,想要爬上火车到黑龙江去当兵时,被站里的铁路工作人员发现了,我谎称是迷了路,一番盘诘后,知道我是军队院子里的,那时拥军优属非常盛行,他们很客气地送我回家,我怕挨打,途中借机摆脱了工人师傅,悄悄跑回家中。”少年参军梦就这样无疾而终。
此后,他的人生经历如同来回盘旋的曲线,没有其他学者那种一路坦途,反而有很多岔路。八十年代是他求学的黄金时间,他所在的学校是电大,虽不是名牌大学,他所写的论文《试论解决农副产品购销倒挂的途径》,获得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并参加了1986年石家庄市电大优秀论文答辩,那是他在电视上第一次公开亮相。他原本在河北石家庄的一家国有企业上班,由于不甘心一生就这样碌碌无为,他选择报考南开大学的研究生,专业是国际贸易,继续在经济专业深造。貌似他距离心中所爱——历史学愈来愈远,他却在毕业后做了异样的选择:报考史学博士研究生。
很多选择在旁观者眼中是突兀,但对实实在在的亲历者而言,总有一条可以寻觅的轨迹。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八十年代在石家庄参加工作的同利军荣立一等功的事情。
那是1983年1月29日的下午,同利军与两位好友在石家庄市长安公园合影留念,忽然听到人们在呼喊救人,他跑过去看到一个孩子落入冰窟中,在三九寒冬的北方,同利军纵身而下,跳入冰水中,单掌破冰近二十米,独自将在冰窟中的孩子救上岸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都报道了这一事迹;因为这一英雄举动,同利军荣立一等功。如今,这个被同利军从冰窟中救起的孩子依然会每年春节来看望他。
同利军说起这个故事时,语气是淡淡的,但是你仍然能从他貌似平静的外表下窥探到他内心的激动。“如果必须在信念与金钱利禄面前要做出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同利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其实,他曾救过很多人的命,也帮助过很多人,这只不过是一个缩影罢了。
或许,在同利军的心中,埋藏着英雄的梦,奔腾着建功立业的野心。或许,身带司马迁后人的标签,给了他心中某种驱动力,静默中,他有时会问自己,我如此生活,会不会愧对我的先人?是那样一座巍峨的高山矗立在他心中,也是他骨子里无法磨灭的不甘心。在人生的腾挪旋转之间,紧紧握住内心那股激流,他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突破,一次又一次地享受腾飞的喜悦。
另辟蹊径研究历史
“感谢我的导师任一飞、史金波研究员对我的悉心指教。也感谢刘继贤老师对我的精心点拨。还有卢勋、罗贤佑、林永匡、于汝波、吴如嵩、皮明勇等研究员的不吝赐教,才有我的今天。”同利军由衷地说,翻开他的专著《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后记部分,依然可以发现这句话,他感谢的人很多,而且语出真诚——这是一个心中充满感恩的人。
“我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写史?”同利军在电脑前认真地剖析自己,然后,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复,“首先,是对人民和民族的责任;其次,是对历史的责任;还有,是对先人的责任。”
背着这些重负,他开始在史学路上一路攀援,他首先纵观当下历史研究中的盲点,锁定了军事历史,继而,又细化为少数民族的军事思想历史。“史学家的职责是全面、完整、如实、准确地记录历史,在元、清以前,历代少数民族的军事历史主要的载体是历史文物,遗址、民俗等方式存在或者表现,而且基本上是用汉字表述,除了清朝的《满文老档》等很少的文献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以外,这就给研究少数民族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带来了很大难度,这也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