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专题复习导航

2009-05-04 10:15庞友海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9年4期

庞友海

2006年高考广东历史卷出的“周人饮食生活状况”题和“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题,得到了全国各地师生的一致好评。此后,考查社会史的命题在各地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引起了广大中学师生的广泛关注。命题人员为什么对社会史内容如此青睐?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一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现,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需要认真对待并妥善解决,如贫富分化问题、进城农民工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一直是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命题理念,因此,社会史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考点整合]

一、社会问题的产生

1.严重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问题

商朝前期:因黄河泛滥,导致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劳民伤财。直到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才稳定下来。

明朝末年:天灾不断,明朝政府又向农民加派三饷。三饷总和超过正常田赋一倍以上,广大农民十室九空,从而引发集群性的社会问题。

鸦片战争后:1846-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但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括人民,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2.暴政引发的社会问题

夏朝末年:夏桀暴虐无道,狂妄自大,导致百姓反抗,夏朝灭亡。

商朝晚期:暴君商纣,修建许多宫殿苑囿,终日饮酒作乐,过着腐朽的生活;还作炮烙之刑残害人民。最终导致商朝灭亡。

西周后期:周厉王贪财好利,残酷剥削百姓,终于引发“国人暴动”。

秦朝:秦始皇末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特别是秦二世统治更加昏庸和残暴。最终引发了农民大起义。

隋末:隋炀帝在位时,几乎年年都有重役。他好大喜功,三征高丽、营建东都、开凿大运河等,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他还采用严刑酷法。隋炀帝的暴政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天灾严重,民不聊生。

日本在沦陷区的残暴统治: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实行野蛮的掠夺,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以实现其同化政策。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企图肃清沦陷区的抗日力量;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3.政策失当引发的社会问题

唐后期:两税法实行后,不限制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而政府在两税外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北宋: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导致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素质低下。加之又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形成“积弱”、“积贫”的局面。

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结果,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建国后“左”的路线: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导致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被错划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委屈和压抑,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损失;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因素。1959年开展的反右倾斗争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使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它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曾设想利用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用于恢复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动荡,生产下降,经济恶化,不少地区发生农民暴动,经济危机发展为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后来,它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及东欧国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政治生活僵化,经济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东欧各国大多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外债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尖锐。

4.危机、动乱或战乱引发的社会问题

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大动荡,大量流民被迫南迁。大量人口南迁虽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毕竟是当时的一大社会问题。北朝后期,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也是当时比较突出的一大社会问题。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君主不理政事,奸臣、宦官把持朝政,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横掠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许多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量占掠民田,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三藩之乱: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相继响应,史称“三藩之乱”。三藩之乱长达8年,遍及半个中国,给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老百姓流离失所。

鸦片战争前: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不仅严重摧残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使吏治更加腐败,并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日益破产。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为了各自的利益,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各自扶持代理人,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时代。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年年混战,遍及大半个中国,造成大量田地荒芜,民不聊生。

抗战时期:日本的侵略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大危机使银行纷纷倒闭,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于破产。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

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社会动荡不安。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此后,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通货膨胀严重。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但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现的麦卡锡主义。毒品泛滥、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社会暴力愈演愈烈,极右势力沉渣泛起等。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人类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掠夺,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恐怖主义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此外,还有国际性的毒品贩卖走私问题和艾滋病不断蔓延的问题等。

5.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新航路开辟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在“价格革命”过程中,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劳动人民日益贫困。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因殖民者的屠杀、折磨、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种族几乎灭绝;土著居民劳动力的锐减,又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潮的核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但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圈地运动:15世纪末,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大增,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在利益的驱使下,许多贵族地主纷纷转向获利优厚的养羊业,于是在英国农村出现了圈.占农民土地的运动,将农民赶出他们世代定居的家园。到17世纪,圈地达到高潮,使大量农民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农奴的生活极其贫困,而且没有人身自由,俄国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农奴的生活日益恶化,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西进运动: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领土已经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领土向西扩张。发生了大规模的向西移民运动,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西进运动过程中,土著印第安人遭到血腥屠杀,他们的土地被强占,侥幸生存下来的印第安人,也被赶往更为偏远、荒凉的地区。

二、社会问题的解决

1.制定社会政策(含社会立法)

西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大量兵士罢归家乡,授予其田宅。免除其一定的赋税和徭役,减轻田租,废除秦朝的一些酷刑等。

唐朝: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焚毁刑具,停止刑讯,禁止贩卖华工,严禁买卖人口,禁止蓄奴”,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中共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必须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论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还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法国大革命:制宪议会陆续通过决议,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封建特权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

俄国1861年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用高价赎买。

美国内战: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这块土地就成为私有财产。接着,又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诸州的奴隶获得自由,并可以参加联邦军队。

新经济政策: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改善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罗斯福新政:针对美国出现的严重的集群性社会问题,罗斯福政府制定了“社会保险法”等,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2.加强预防措施

春秋战国: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修的郑国渠等,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隋朝初年:隋朝在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主要有洛口仓、含嘉仓等。仓库规模之大。积储之多,前所未有。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同盟会纲领:孙中山吸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训,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思想。即革命成功后,核定全国地价。社会进步所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防止贫富分化过大引发社会问题。后来又对民生主义予以发展,提出“节制资本”的思想,防止少数富人操纵国计民生。

3.投入公共财政或组织动员各种社会力量

稳定物价: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安定人心,人民政府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建国初期恢复经济的措施:土改以后,人民政府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推行“以工代赈”:为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罗斯福新政期间大兴公共工程。其中影响较大的一项是对田纳西河的开发。

[试题设计]

1、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下列行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有教无类②八股取士③“文革”时推荐工农兵上大学④普及义务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它以“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在预防自然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指()

A.都江堰

B.大运河

C.郑国渠

D.赵州桥

3.盛唐“士女皆竟衣胡服”,戴胡帽,流行袒胸窄袖的女装,妇女又盛行穿男装。这些史实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①唐朝较为开放的社会风尚②妇女对美的大胆追求,在个人生活、服饰打扮上有着较多的自由

③少数民族服装取代了汉族服装④妇女与男子的社会地位平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4.战乱、政策失误及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政权的巩固。以下为解决社会问题出台的政策或措施,其中发挥了积极而有效作用的是()

①汉初休养生息政策②大力宣传佛教,让人们找到一条精神解脱之路③北宋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④戚继光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冠基本被肃清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5.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自由平等的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崇洋媚外

6.孙中山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所说的社会革命是指()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7.建国初期,国家财经困难,投机商人乘机兴风作浪。他们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导致物价暴涨,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党和政府采取的直接而有效的措施是()

A.合理调整工商业

B.实施“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C.进行土地改革

D.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8.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9.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某次经济危机后,一个在街头求职的英国失业者的情景。从中可得到比较准确的信息是()

①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影响

②这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人才③他因无法找到工作,生活压力极大④反映了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福利政策,国家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政策源于()

A.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社会化

B.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

C.社会主义国家国有化政策的影响

D.欧共体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

11.古今中外的不少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急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争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秦国、隋朝在救灾、减灾方面的重要举措是什么。

材料二我辈推翻专制,固为子孙谋幸福,而土地一日不平均,又受大地主、大资本家无穷之专制耳。……此则在今日宜实行民生主义之第一级也。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仆抱三民主义以民生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令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

——孙中山演说摘要

(2)依据材料,说明孙中山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有哪些。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上述主张。

材料三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据统计,1934—1935年度,各种福利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的11.5%。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使整个田纳西流域居民的收入提高了9倍。1929年到1933年,美国失业率为25%。1938年下降为1.89%。

——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2

(3)美国国会为什么要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材料四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卷》

(4)依据材料四,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的变化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1.B 2.A 3.C 4.D 5.B 6.C 7.B 8.B 9.C 10.B

11.(1)特点:政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救灾与减灾相结合。举措:秦国修建都江堰、郑国渠;隋朝设洛口仓等。

(2)途径:平均地权;发展实业。评价:“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土地纲领,反映他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是难能可贵的。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种主张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它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发展实业”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没有民族独立,实业是发展不了的。(不必拘泥于文字表述,言之成理即可)

(3)原因:经济危机的冲击,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失业人口增加,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动荡)。意义: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增加劳动者收入;缓解了危机造成的损失;缓和了社会矛盾,避免了法西斯在美国上台;开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模式)。

(4)特点:社会福利法制化、制度化。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日益雄厚;通过反法西斯战争,进一步铲除了封建残余,民主程度越来越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

(5)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要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等。(不必拘泥于文字表述,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