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导学

2009-05-04 10:15屈春玉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9年4期
关键词:时政材料历史

汪 瀛 屈春玉

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命题关注时政热点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历史毕竟不是时事政治。高中历史教学与考试,既要注意历史的现实性,更要关注历史的过去性。否则,历史就真的成为“供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了。说实话,那种热衷于依据媒体所报道的“热点”命制的历史试题,往往给人以形而上学之感,笔者以为是不可取的,只有将相关时政热点问题融合在历史复习备考中,才更具有意义。

从高考文科综合考查的内容来说,历史试题考查时政热点,实际上是当今人们对时政热点问题的一种历史思考,或者说时政热点只是历史命题的一种主题或背景材料而已。因此,历史复习备考,在与相关时政热点问题的融合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我们既要重视对与时政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点的归纳与罗列,更要注意对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明确其现实意义。如在复习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时,就可以从赋税制度的改革与人身依附关系、与减轻人民负担的关系、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耕地、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现实意义。实际上,这一历史知识点可以涵盖当今时政热点中的“三农”问题、土地管理改革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金融危机与国家税制改革问题、水土流失与环境保护问题等。

第二,我们要注意对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历史分析,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一定的理论或规律性知识。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时政热点问题为例,我们在归纳整理世界资本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列特点:一是从民主与法制建设途径看,各国往往通过制定重要的法律文件来确定和完善政治制度。如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等。二是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内容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一般包括国家制度和个人权利两个方面。在国家政体方面,主要有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类型。其中,英国保留君主但限制其权力,首创了君主立宪制度,后来完善了议会制度,形成了内阁制,最终成为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美国1787年确立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成为典型的总统制共和制国家。在个人权利方面,法国走在历史的前列。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制定和颁布的《人权宣言》否定了王权、神权和特权,具有开创意义。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三是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作用看,上述制度和法律有效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多数人参政议政的权利,具有先进的民主主义精神,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在选举权上有财产资格的限制,在财产权上承认并保护财产的不平等,美国宪法还有种族歧视的色彩,它们都集中体现了这些制度和法律的资产阶级性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制度和法律是资产阶级保护自己阶级利益的工具,可资产阶级却总是把它们视为超阶级的,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它们只是西方国家自己的历史选择。可是西方国家却总是企图把自己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给他国,甚至借以干涉他国内政。

2009年全国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将会关注哪些时政热点,我们如何具体应对这些热点问题,这是广大师生最关心的问题。虽然,当今时政热点问题众多,但就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学科命题来说,下列时政热点在历史上的反映是不可忽视的。

1.以时政热点中的“达赖问题”、“陈云林访台问题”、“海峡两岸实现‘三通问题”等为切入点或主题背景。考查历史上的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主要掌握历史教材中有关古今中外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基本史实,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纵横比较(中外比较、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比较),分析其异同,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和影响;总结古今中外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发展规律,阐释其意义;注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大国沙文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区别及其不同影响。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成功师至……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围七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令诸将移家实之。

——《清史·郑成功传》

材料二郑经乘吴三挂等三藩变作之际,统兵进犯大陆,对清朝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兵连七年不懈;为了争取地盘,又和福建的耿精忠发生混战,先后在福建、广东等占领区内横征暴敛,引起极大的骚扰。……康熙二十年(1681年),台湾又发生内讧,……幼子郑克坡立。……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入台受降,郑克塽乃率众蕹发。登陆归顺。

——李培浩《中国通史讲稿》(中)

材料三从1895年6月到10月,不畏强暴的台湾军民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战斗,打了大小一百多仗,抗击日本侵略者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三万两千多人。……日本侵略者于1895年11月宣告台湾“平定”。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1979年版

(1)依据材料一,指出郑成功的主要贡献。

(2)依据材料二,简要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和郑克塽归降。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它反映了台湾人民具有怎样的民族传统?

(4)综合以上分析,你从中得到了哪些重要启示?

参考答案:(1)贡献: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我国领土台湾;促进了大陆人民与台湾人民的融合,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促进了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2)郑氏长期盘踞台湾,已经成为阻碍统一的割据势力,且给东南沿海人民带来了灾难。康熙帝派施琅率军进攻台湾和郑克塽归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此举有利于促进台湾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和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

(3)背景:清政府腐败无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民族传统: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侵略中国台湾,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列强一直追逐的目标。(答案不必拘泥于文字表述。只要紧扣题意、言之成理,任答对一点即可)

2.以“房价”、“农民工就业与养老保险”、“社会分配不公”等有关社会和谐问题为切入点或主题背景,考查历史上有关和谐社会的问题。

主要掌握历史教材中关注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历史教材中有关古今中外“和谐局面”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统治者的个人素质等)、主要表现和意义;综合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和谐局面”出现的异同、原因和影响,总结形成“和谐局面”的规律,认识其价值;综合分析古今中外不利于“和谐局面”形成的因素(战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分配、狭隘的民族主义、个人素质、自然灾难、环境污染等)及其危害,从反面认识构建和谐世界与

和谐中国的重要意义,从正反两个方面寻找构建和谐世界与和谐中国的科学途径与方法。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政府先后下令:“百姓田地,比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所以逃散,莫不由兹。”“逃户不归者,当户租赋停征。不得卒摊邻亲高户。”

——《册府元龟·邦计部·田制》

材料二“至德(唐肃宗的年号,756-757年)后,百役并作,入户凋耗,版图空虚,……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唐初规定以16岁为中,以21岁为丁),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把一部分明代藩王所占田地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第二年鉴于“废藩自置之地”,“输粮之外,又纳租银,重征为累”,“著与民田一例输粮,免其纳租”。

——王氏《东华录》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唐朝当时面临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唐政府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其特点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三属于康熙帝发展经济的哪一措施?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3)依据上述分析,你从中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参考答案:(1)问题: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流离失所,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困难。措施:宰相杨炎主持推行两税法。特点:量出制人,以户口和财富多寡为征税依据。意义: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2)措施:更名田。本质问题:清政府承认了明末农民在起义斗争中已经夺回藩王所占庄田的事实。历史意义:农民获得了土地,减轻了部分租税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土地制度事关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事关国家政权的兴衰;土地是农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石。(答案不拘泥于文字表述,只要紧扣题意,言之成理,任答对一点即可)

3.以2008年以来。我国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南方冰灾”、“汶川地震”、“北方旱灾”等自然灾害为切入点或主题背景。考查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对自然灾害得失等相关问题。

主要掌握历史教材中道家、荀子、王充、范缜和王夫之等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思想理论;长安失去首都地位的环境因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环境因素;中国历代开垦荒地、围湖造田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经济建设中违背客观规律的表现及其教训。分析自然环境与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物质财产损失、瘟疫疾病的流行,自然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自然环境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变迁与人口迁移、民族关系发展,自然环境与国家统一、国家和民族的消亡,自然环境与战争胜败,自然灾难与农民起义;中国古代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就及其评价(如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筒车等灌溉工具,开荒和围湖造田,抗旱等高产农作物的培育和引进推广)等。

[例3]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人类生命与经济,也深刻影响着国家社会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美籍德裔历史学家卡尔·魏特夫在其出版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认为,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东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与治水等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密不可分。大规模的政府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导致了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权。

材料二20世纪末,印度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其作品中论证自由在人类应付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时认为,在预防和处理危机方面,民主制度被证明为较权威专制制度优越。像中国大跃进那样的自然灾害即使在像印度那样的贫穷民主国家也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其灾害程度也不会像中国那样导致那么多人死亡。原因很简单,在民主社会,信息的流通总要比权威体制下畅通。

——转引自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郑永年《中国的自然灾害与国家社会关系》

材料三2008年,……总部设于华盛顿的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发布的饥荒指数,印度又很不幸地排在88个国家中的第66住(中国第15位),而凡是倒数30位的国家,都是饥饿严重存在而迫切需要首先解决的国家。与此相印证。在联合国公布的全球贫困人口中,印度又以4.5亿高居榜首。尽管印度目前最大的挑战是饥荒。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印度多年以来仍然是粮食净出口国,而且政府还提供大量的补贴用于鼓励出口。因此,尽管印度是一个实行免费医疗的国家。但是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体现儿童生活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五岁以下儿童夭折率”,印度为76‰,高居全球第49位(死亡人数越少名次越靠后,中国24‰,第101位,美国8‰,第151位)。而其原因,就在于饥饿造成的营养不良!……直到现在,“粮食无保障和人命无保障”一直是印度的最大挑战。

——新华网《中国为什么要怀疑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

(1)材料一作者认为东方专制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简要评析其观点。

(2)材料二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对其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1)原因: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政权源于农业社会治水等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需要。评析:作者从农业生产与治理自然灾害的关系论证中国古代专制政权形成的原因,视角独特,有一定的合理性。20世纪50年代,正是共产主义阵营和西方民主政体严重对立的时代,作者名为理解中国当时的政体形式,实为西方民主政体作辩护。

(2)观点:民主制度比专制制度在处理自然灾害方面更具有优越性。评析:作者只看到了分权和社会自由的积极面,但忽视了中央集权在应付自然灾害过程中的积极角色。因为任何国家,从自然灾害的预报、预防等信息流通到灾后重建,都需要政府具备高度的权威和有效的干预。另外中国的“大跃进”运动是政府经济建设决策失误的表现,不表明政府处理自然灾害功能的减弱。材料三表明,印度作为“信息畅通”的“民主国家”,其预防和解决自然灾害等因素给人民带来的危害的能力,远弱于新中国。

4、以时政热点中的“金融危机”和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相关问题为切入点或主题背景。考查历史上经济危机的成因、影响。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其表现是不一样的,其成因与影响也各有不同。但经济危机给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以“经济危机”为主题,整合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并从中总结出不同社会制度与经济危机之间的相应关系。如中国古代史上的“经济危机”主要是因土地兼并、自然灾害、长期战争破坏、统

猜你喜欢
时政材料历史
My Hometown
时政要闻
可爱的小瓢虫
新历史
材料
时政
时政
摇摇鹅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