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知识分子命运的留学制度

2009-04-30 09:44
廉政瞭望 2009年3期
关键词:陈逸飞陈丹青自费

任 芳

1980年,作为中国最早走向国际的艺术家,陈逸飞怀揣38美元,经有关部门特批,赴美留学,进入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

此前,1978年,首批50名中国公派留学生从北京机场飞赴美国,关闭了十余年的留学之门重新开启。中国政府在这一年向41个国家派遣了480名留学生。公派留学与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符号。

他们打开一扇窗

在那个年代,留学无疑是中国了解外面世界为数不多的窗口之一,但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实力较弱,派遣的留学生数量非常有限。1978年至1985年7年间,中国共派出公费留学人员2万人,他们肩负着推进中国变革的使命和梦想。

1978年,39岁的清华大学教师赵南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深造。这位来自浙江开化的青年学者,在伯克利分校期间,发现许多物理学家正在积极地转向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科学的中心正在向生命科学转移。他毅然从伯克利转到加州大学欧文医学院的生理与生物物理系,希望以自己在物理方面的优势,为清华在生物物理研究上开拓出一条新路,并给母校寄回了一封复建清华生物系的建议书。1981年,赵南明回到清华,参加清华学科规划小组并受命负责复建生物系,后来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兼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并被聘为浙江大学兼职教授,成为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

1980年,向隆万还是西安交通大学的青年教师。有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通知他参加国家公派留学选拔考试,他的第一反应是别人在和他开玩笑。“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出国留学。”因此,通过层层选拔顺利到达美国之后,他特别珍惜也特别感激国家给他的这次留学机会。1982年留学生涯结束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致力于推动中国数学科学的发展。

出生于浙江桐庐的卢建平,1983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国家教委公派留学研究生,赴法国留学,那一年,他只有19岁。“变革的机会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遇到的,亲历在中国发生的一切,把自己置身其中,本身就是一种幸福。”1988年4月27日,获得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4岁的卢建平怀着这种近乎单纯的理想回到祖国,来到浙江大学任教。他于1999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不久当选国际刑法学协会副秘书长、执行委员。

“公派留学培养了一大批在高科技、文化、教育、科研等领域内中国最急需的骨干人员,他们不仅带回了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谈到中国公派留学这30年的成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方茂田这样说道。

留学生充当了中国先行者和开拓者的角色。打破思想禁锢,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带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他们最重要的贡献。而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公派留学开启的那一刻。

他们这样踏上大洋的彼岸

38美元!这是陈逸飞1980年来到美国时身上的钱财。

刚刚来到纽约,人生地不熟,陈逸飞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每天外出在一家名画公司打工做修复师,为了节省两个硬币,上下班都是步行。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住陈逸飞对艺术的追求,陌生的世界带给了陈逸飞丰富的艺术源泉和灵感。他的作品很快就获得了西方艺术界的承认,先后在纽约国际画展、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1991年到1998年,他33幅画的拍卖总额为4000余万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当代中国画家能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与之比肩。

陈逸飞的出国,带动了很多画家的出国梦,著名油画家陈丹青就是其中一个。

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在1981年放开,托福考试也于这一年进入中国,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手续繁琐复杂、经济原因等方面因素,真正能自费出去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1982年,陈丹青到达纽约。那一天,纽约正下着小雪,他在日记中写到:我上街发现,整条马路上只有我一个人穿着喇叭裤,啪嗒啪嗒地甩着走,我忽然发现这是一个过去式的东西了。穿喇叭裤的陈丹青走在美国繁华的大都市上,如同一个乡下青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陈丹青在日记中说,他出国留学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出来看看美术馆,看原作。但这一看,就让他留下来了,因为要看的东西实在太多。18年后,陈丹青回到中国,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时,他已是一名国际著名的艺术家了。

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中国外派留学的大门完全打开,“出国热”在全国迅速升温,形成了一股风潮。据教育部统计,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万人。

“以前的留学,更多的是公派留学、精英留学;今天则变成了全民留学、大众留学,人们有选择地自主留学。”教育专家徐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留学环境的变化时如是说。

一些人留在了异国,更多的人回来了

10年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碰面时都喜欢问:“你也出国了吗?”10年后的今天,旅居国外的老朋友却流行互问:“你回国了吗?”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海归”都返国发展。

一项调查表明,海外留学生中近九成有回国发展的意愿,其中约35%的人表示毕业后即会回国,另有53%的人表示会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些经验再回国。

“归属感对我很重要,我属于中国。”2007年,著名科学家饶毅回到中国,担任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他在谈及回国的原因时说。

1985年,刚从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的饶毅,自费到旧金山加州大学留学,1991年获神经科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做博士后,研究脊椎动物神经诱导的分子机理。1994年至2004年,饶毅在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任教并领导独立的实验室。

2008年2月,40岁的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施一公回到祖国,受聘为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他说:“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最适合做研究的地方,如果只从科研角度出发的话,我确实没有必要回清华,我回清华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做科研。我回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育人在育心,做科研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无论是公费还是自费,1992年,中国政府的这个政策一出台,立即受到了海内外留学人员的普遍欢迎。正如有的留学生说的:“开放以来党的留学政策年年变,但一年比一年好,变得更加成熟,管理也更加规范。”

猜你喜欢
陈逸飞陈丹青自费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陈逸飞:如果再有十年时间
乐器演奏绘画选登
探究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
武汉启用“医保+商保+自费”一站式即时综合支付
汪涵自费465万守护方言
自费考察
患者“被自费”引发的思考
陈逸飞“油画失踪”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