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苇
五百年前,当西班牙军官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的时候,当地的土著请他喝了一种叫做“Xocotai”的古怪饮料——这东西被当地人称之为“诸神的美食”。
科尔特斯大人尝过之后,印象非常深刻——也没法儿不深刻。这饮料,是用一种梧桐科植物的种子,磨成粉末,与玉米、辣椒、胡椒粉等搅和在一块儿煮制成的,那入口的味道你完全可以想象得到。
可以说,最初科尔特斯大人完全是为了维护西班牙勇士的荣誉,才咬着牙把这玩意儿吞下去的。
但喝下去之后,科大人很快就有了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于是他转而喜欢上了这种叫做“可可”的梧桐科植物种子。等到他完成了伟大的征服事业,转回欧洲面圣时,便于1528年将可可豆带回去奉献给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
然而他带回去的并不是什么新玩意儿。
早在科大人之前,大名鼎鼎的哥伦布就已经将可可豆带到了欧洲——但科尔特斯比哥伦布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将传统配方中的玉米、辣椒和胡椒粉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统统去掉,换成了符合欧洲人口味的蜂蜜。
蜂蜜调制的可可汤,当然比玉米、辣椒、胡椒粉要来得亲切些,于是这种饮料大受欢迎,到16世纪上半期,欧洲就多了一个由墨西哥语演变而来的新词汇,“Chocolate”,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巧克力”了。
但从科尔特斯将可可豆带回欧洲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种巧克力饮料(咱们还是把其称做“可可汤”更合适些)的配方却一直是西班牙宫廷秘密——西班牙的御厨们逐渐将糖和香草等添加剂放入可可汤中,使之越来越接近近代的配方。
无孔不入的意大利商人窃取了这种秘密配方,但这些下三滥的家伙却只能让这种伟大的食品在小范围内流传,并没有造成我们想象中的泛滥情况。
因为他们不是贵族,而在那个时代里,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去领导时代潮流,无论是衣着装饰,还是杯中之物。
终于,这位巧克力历史上最重要的贵族出现了——她就是14岁的西班牙公主玛丽亚·萨尔莎。1615年,好吃甜食的小公主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签订了婚约,订婚礼物居然就是可可豆!
当她去到法国时,因嫌法国厨子不会熬可可汤(枉自法兰西还号称美食之国呢),便带去了一位精于此道的西班牙女仆。这位女仆没有名字传世,但人人都叫她“巧克力女孩”。
这位西班牙籍的法兰西王后,一生只钟爱两件东西:一件是她那个伟大的国王丈夫,另一件么,就是她杯中的可可汤。
仗着“太阳王”的赫赫威名,以及王后的大力推崇,可可汤也狐假虎威地流行于法兰西王室的茶桌上,然后风靡整个欧洲的高尚场合。
当然了,低下的产量和狂热的需求,注定了可可豆价格高昂,普通人根本享用不起——即便他们享用得起,贵族们也会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们,这根本不是他们的身份所配享用的。
法兰西甚至对此有明文规定。唉,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啊!
然而人类的历史终究是在往前行的。随着巴士底狱的枪声响起,18世纪末爆发的大革命,在摧毁旧王室的同时,也彻底地摧毁了巧克力禁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科西嘉的小矮子“异种波拿巴”,也就是拿破仑了,每每带着几大包可可豆出征;而市民出身的歌德也敢于将其作为礼物送给情人……
在最初,巧克力和咖啡差不多,是一种即煮即饮的饮料,直到三百年后的1828年,荷兰人才想出了把巧克力变成固体食品的办法。而咖啡直到今天也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至今喝咖啡的程序仍然繁琐复杂——这也许就是它比吃巧克力显得“阳春白雪”的地方吧?
不过也正因为巧克力的受欢迎程度高,消费量太大,所以种植者不得不挖空心思提高产量(可可豆原产植株的产量确实小得可怜)。各种改良后的杂交品种大行其道,而产量低,又不抗病虫害的原种植株却越来越少——如在欧洲,当年由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来的原种“Criollo”可可豆产量,就只占到不足5%的比例了,只有极品的巧克力才有资格用它出产的可可豆作原料。
所以我们今天吃巧克力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让整个欧洲为之绝倒的风味了。
这不是巧克力的错,而是我们的错。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