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娟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雨露计划”就是国家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目的就是让农牧民经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从贫瘠的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新型的产业工人,使农牧民稳定就业。雨露计划坚持“国家出钱推动,学校具体承办,部门实施监管,市场调节运作,确保扶贫到户,农民真正受益”的原则。而如何使农牧民真正享受扶贫工作的阳光雨露,具体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应作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宣讲惠民政策,做好招生宣传
长期以来,由于农牧民群众消息闭塞、认识不足、得过且过,生活不求上进,所以不了解政策、不愿意、甚至不相信扶贫培训(比如,我们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就有农牧民朋友问“啥是雨露计划”,“我们参加培训,一天给我们多少钱”,“培训有啥用,现在吃喝不愁”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认为组织招生的关键就是要消除农牧民的疑虑,让农牧民群众充分了解国家扶贫政策,相信扶贫政策给农牧民带来的富裕生活,让他们看到走向小康生活的曙光;引导农牧民群众改变种种错误认识,主动、愿意地参加培训、学习技能。为此,我们提出了走村进镇的招生策略,一方面,充分考虑农牧民思想状况,针对农牧民群众所疑虑的问题,准备好各种解答方案,与农牧民面对面的交谈、交流,为其宣讲政策、答疑解惑;另一方面,邀请旗县乡村分管领导及参训学员家长到学校参观、考察我校各项培训方案和培训做法,让各级领导、农牧民代表认可,并协助学校组织生源。我们这些举措,有力的促进了招生工作,2008年,共有1800多人进入学校参加培训。学校又通过多种方式减轻培训对象的经济负担,我们根据各个专业教学时间及运作成本不同的特点,对培训学员运用国家财政补贴政策,分别采取了免交学费、免交部分学费、免交杂费、免费发放教材的方法,让贫困农牧民直接受益。2008年转移培训的1800余人中,有800名特困农牧民子女学费宿费及教材费全免,有700名学员免交学费及住宿费800元,有380名学员免交学费1000元。学校实行的学杂费减免政策,增加了贫困农牧民参加培训、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二、 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技能实训
为圆满完成劳动转移培训任务,我们充分把握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契机,主动面向市场,认真分析市场用工现状,努力培训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1)根据市场需要及企业订单调整了专业结构,在原有汽车驾驶、汽车修理、计算机应用、印刷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电工、电焊、工程机械、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并加强课程设置改革,突出实用技术。(2)配备一流师资队伍,加强课程设置改革。学校根据蒙族学员多的情况,聘用既掌握专业技能又懂蒙古族语言的专业教师授课,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3)制定实施了《专业技能考核办法》,加强对参训人员实践技能的考核。2008年经培训合格安置就业人员中,有1090人拿到了由当地劳动、交通及技术安监部门颁发的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从业资格证书,保证了就业质量,提高了参训人员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科学使用培训资金,尽量减少农牧民培训负担
真正让农民掌握一项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舍得投入培训资金,投入训练技能费用,才能让农民掌握一门感兴趣的实用技能。针对国家人均投入1000元的培训费用,虽然对于电焊、电工、汽修及操作工种而言有些微不足道,但如果合理用度,也能解决培训资金的不足。我们的做法是:发放关键教材,不重要科目一律不发教材而改记笔记,到废品市场上购买钢板自行加工电焊训练板材,去沈阳市场批发焊接材料,选购报废汽车进行修理实习,带领学员利用废钢铁进行钳工加工训练,倡导奉献精神,不发放教师课时工资,对国家投入的培训费用尽量把钱用在刀刃上,一切为了农牧民培训,一心让农民真正学到一门实用技术,通过让农牧民掌握技术而使其稳定就业,从而改变贫困、不富裕的状态。
四、高度重视就业,努力开拓就业市场
安置就业是扶贫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所在,学员参训了,学到技术了,但不能用学到的技术赚到钱、摆脱贫困,那就是学非所用,失去了扶贫培训的意义。因此,我们对学员就业安置高度重视。一是决不草率行事。面对纷繁的用工企业,绝不急切的把学员推出去。学员就业前,学校主要领导要带队对用工单位进行详细的实地考查,考查企业工资待遇、食宿环境、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工作时长、保险、人文管理等方面情况,不合条件的,坚决不派送学员就业。没有合适的用工企业就暂不安置或跨专业安置,绝不草率的完成任务了事。
建立就业跟踪制度,提供耐心细致的跟踪服务。
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学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尽力安抚学员稳定就业,及时解决学员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跟踪服务制度。一是定期联系;学校要求负责就业的部门,每月固定时间电话联系就业学员一次,询问工资发放情况、工时强度情况、工作情绪状况等;联系用工企业一次,询问学员表现以及企业对学员的综合评价,从学员和用工企业两个角度了解、发现、沟通、解决学员就业后的各种问题。二是不定期回访制度。要求学校干部、职工利用公差或办事机会,不定期到用工企业回访,看望在企业工作的学员,与学员面对面交流、实地解决各种问题。三是再度安置就业制度。就业学员因用工单位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管理等因素辞职、离开工作岗位,学校不但负责为其追讨拖欠工资外,仍继续为其推荐就业岗位。2007年,学校共为22人讨回工资近5000元,并为其重新安置了新的工作岗位。四是再学习制度。对学员就业后,因技术不胜任,或不适应工作岗位,非个人道德品质问题,被用工单位辞退的,学校负责对其继续进行再培训,以适应企业要求,提高再就业能力。从而使农牧民一技在身,成为一名新型产业工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