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勇
[设计内容]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最后发出的感慨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发现“新大陆”——互动交流
1.回顾。童年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有过快乐或难忘的童年,用双眼发现这个神奇的世界。你在童年是否有过自己的发现?
2.交流。将自己童年的发现和同学共享。
3.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阅读“起跑线”——自主感知
1.自由读文。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做到:读出感情,读出理解。
3.互动评价。将认为读得不错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做到:读的同学认真;听的同学专注,客观评价。
4.交流问题。作者童年里有什么发现?是怎么发现的?做到: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问题“催化剂”——大胆质疑
1.启发:读书贵在思考,思考重在生疑。潜下心来再次认真读课文,看谁能有新的发现,能提出有价值的新问题,并写在书上,也可以写在本子上。
2.交流:将提出的问题和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尝试解决几个问题:
(1)作者的发现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2)作者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伟大的发现?
(3)为什么作者最后发出感慨:“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探索“发现路”——合作探究
1.个体思考。准备怎样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有什么好的方法?把对问题的理解写在文中的空白处。
2.小组研讨。
3.全班交流。师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五、实践“加油站”——拓展延伸
(一)课内实践
1.激情阅读:课文中有些句子写得很吸引人,通过美妙的声音,把感受读出来。
2.激趣观察:请两个学生上讲台,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中发现了什么?
3.引导评价:对文中的人物、事件,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观点。
(二)课外实践
1.练习复述: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者小伙伴听。
2.快乐练笔:你的童年有什么发现,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设计意图]本学案设计试图给学生较多的阅读、思考、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时而读,时而思,时而议,时而写,时而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升语文素养。
1.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充分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读给同伴听,这样就把读书的时间和自主性都给了学生,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读书的要求亦十分明确,在潜移默化中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读中增强情感体验。
2.注重质疑习惯的养成。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再引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走进文本,主动地去产生疑问,提出问题。问题是阅读的“助推器”,是理解的“催化剂”。学生有了问题,带着问题进入阅读,这时的阅读才是有效的。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实践“自助餐”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其中课内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当堂学习情况的检阅和反馈;课外活动则是让学生根据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和选择,有利于发挥特长,积淀语感经验,提升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造、自主发展的大舞台。(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