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字说词巧寓意

2009-04-29 04:37雷其坤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形体人生

雷其坤

我们要感谢祖先,创造了“人”字这个象形汉字,给人认识自己以许多启迪。

“人”字一撇一捺,一撇是长处,一捺是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们既不要骄傲自满,妄自尊大;也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天生我才必有用,人应凭借这长处和短处组成的体态平衡,不断地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勇敢地站立起来。

“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真、善、美”的品格和“德、识、才、学”的完美统一。高洁的品格和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有志者腾飞的双翼,而且是做人终身的奋斗目标。

“人”字上部合并,底下分叉。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有许多岔道口。有的通向光明,有的通向黑暗;有的走向成功,有的走向失败。而人生之路,数青春的岔道最多。每个青年理当谨慎、慎重,用“心”把握。

“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扶持,相互支撑。一辈子写好了这个“人”字,就会多一些爱心,多一些春天的温馨,多一些自由自在与海阔天空。

普天下的人,不论国籍和肤色如何,都应穷尽毕生精力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堂堂正正地写好一个大写的“人”字。

(摘自顾鸿翔《认识“人”字》)

扣住“人”字的形体,抒写人生的感悟,深刻警策,耐人寻味。

再冷也叫温度,再干也叫湿度。再短也叫长度。再薄也叫厚度。再矮也叫高度。再浅也叫深度。再淡也叫浓度。再软也叫硬度。再稀也叫密度。再慢也叫速度。巧玩概念的人类哟!

(摘自流沙河《Y先生语录》)

借助一种语言现象,针砭一种世象:巧玩概念。不是有人把减少叫做“负增长”吗?

作文可以扣住某个或者某些字的形体,或者扣住某个或者某些词语的含义,巧妙生发成文,取得别有情趣、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一、字形寓意式

借助汉字的形体表情达意。

张国学《汉字与人生·有两个口的“路”》:

左边是个能翻高山越峻岭,足以踏平荆棘坎坷的“足”,右边是个能够代表千万个“个体”,足以包容无数个“单一”的“各”。古人造“路”字做何想,我们实在难以知道。不过,就其结构来看,的确是很有意思的——“足”放在前,是否告诉人们:“路”,是靠人的“脚”走出来的,不奋力举“足”,踏破重重艰难险阻,仅凭心驰神往、想入非非是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的;“各”设置在后,是否意在说明:支配“足”的每一个“个体”,因其理想、志趣的不同,对拥有、使用“足”的态度、做法不同,因而其结果也会不同。正所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脚,而各自的脚走的又是各自的路。”

不仅如此,如果再仔细研究一下“路”的形体结构,还会发现:它起笔是“口”,收笔也是“口”。这是否又在暗示人们:一方面,尽管道路有千万条,每个人的人生之路虽不相同,但都必须从入口迈入,然后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再由出口走出。积极的人生,是不会陷入绝境的,只要你走——不停地走,未来的前方一定会有个无限风光的出口的。另一方面,你若不能积极主动地奔向前方那理想的出“口”,而那个标着后退、落后的路口,也正在等待着你。是进是退,全由你自己的心智和行动来决定。

作者巧借“路”字的形体,揭示人生的哲理,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二、词语离合式

借助合成词的离合表情达意。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六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摘自王剑冰《古藤》)

将“气色”分离为“气”与“色”,“气”意思是“活着”,“色”意思是“活得好”。

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的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摘自肖融《给“书虫“当夫人》)

作者将合成词“电视”分离,“有电而无视”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这样表达别有情味。

一辆新车,各个机件协调密合,那是经过了“磨”;一个乐队,合奏出和谐美妙的乐曲,也是经过了“磨”。朋友的一个眼神就能会意,球员的一个手势就能配合,哪一样不是“磨合”的结果?所以,要认识“磨合”的重要,就要认识有“磨”才有“合”。

何谓“磨”也?就是一段时间内的互相作用和互相适应,没有它就没有“合”。可是,我们往往视“磨”为洪水猛兽,一提起它来就和“摩擦”、“矛盾”甚至“折磨”联系起来,希望它越少越好。一个集体有了不同的声音,于是便认为出现了“不和谐音”;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有些人不理解或一时跟不上趟儿,便惊慌失措地认为“不听将令”,总是希望什么都那么一致,那么合拍,那么周圆。殊不知没有这些“磨”,就不会有一致、合拍和周圆。正是“磨”孕育了“合”,“磨”是“合”的先决条件。

最近我国的载人飞船上了天,一切那么圆满,但是在无数的精密仪器中只要有一个部件出现任何一点小问题,就会前功尽弃。值得骄傲的是我们一点问题也没出,这正是成千上万的宇航工作者和各界人士互相磨合的结果,是航天员和那无数的精密仪器磨合的结果,是各个机件互相磨合的结果。我们知道,无数的训练是磨合,千万次的调整是磨合,前几次的试飞更是磨合,正是这些磨合,为我们取得辉煌的成果奠定了基础。谁人不想一下子圆圆满满?谁人不想一切配合严丝合缝?但是,这些愿望只有通过“磨”才能实现,没有这些“磨”,再好的愿望也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不必谈“磨”色变,而应欣欣然自觉去“磨”,“磨”出一个“步调一致”,“磨”出一个稳定和谐。

人际间的磨合甚至比机件的磨合还要难,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对待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评价一件艺术品,往往眼光迥异。大师傅发愁众口难调,乐队最怕各吹各的调。

一个新组建的班级要集体活动,怵头的是各有各的主张,互不服气;朋友之间搞个合作最怕只想让别人向自己靠拢。怎样看待这些“不一致”?应该说这才是事物原始的本真。这其实是丰富多彩的表现,没有这些不一致,世界会变得多么乏味!怎能让这些不一样的部分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让不同的主张合成集体的智慧,让不同的乐调组成和谐的旋律,这就要看能否磨合了。在“磨”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痛苦,《水浒》里面不是说“不打不成交”吗?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不打不相识,经过了一段摩擦,双方成为“刎颈之交”,成为千古佳话。就是文人雅士之间也有先“磨”后“合”的时候。大文豪巴尔扎克和雨果之间不是也打过很长时间的“笔仗”吗?正是在这数次文笔交锋中,双方真正认识对方,遂结为深厚的友谊。

所以,我们不要一味担心彼此间有些“磨擦”,正是这些摩擦带来了最终的协调。

如果我们不顾客观规律一味否定“磨”而追求“合”,那么这样的“合”是经不住考验的。一个集体,一个社会,大家遇到“磨”就起火,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就大动干戈,这样的集体和社会是不成熟的,也很难真正做到“合”。

没有“磨”就没有“合”,让我们在一生中自觉地去磨合吧!

(海淀区一考生《有“磨”才有“合”》)

作者将“磨合”分离为“磨”与“合”来表现“磨合”的话题,构思巧妙。“有‘磨才有‘合”,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旗帜鲜明。作者集中笔力从“磨”和“合”的关系上做文章,联系世事和心态,针对怕“磨”的现实问题,从物的磨合到人的磨合,运用典型的事例逐层展开分析,言之成理。

三、词义生发式

扣住某个词的意思生发成文。

有人发现如今“半”字备受青睐。比如一位当红歌星,其成功的秘诀,就在‘半字上:“装束半男半女,神态半疯半傻,表情半醒半睡,声调半哭半喊,灯光半明半暗……”由此生发,针砭时弊:

扩而视之,广而论之,这“半”字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就大有商榷的必要了。“半”字的得宠吃香,说到底是因为对界限的模糊,对角色的混淆。也就是制造出了一种跨越领域、居于中间的“骑墙”姿态,使人可以达到脚踩两只船、亦此亦彼、左右逢源的目的。

扣住“半”字深刻揭示实质,生发新意,启人心智。■

猜你喜欢
形体人生
形之所至
人生中的某一天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鸡霉形体
论现代体育教育中的形体教学
——评《形体塑造与训练》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独一无二的你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