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2009-04-29 07:50陈建伟
亚太传统医药 2009年1期
关键词:复方中药

房 方 李 祥 陈建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お

摘 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近年来在中药及复方的研究领域方兴未艾。就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应用、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药;复方;血清药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R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143-03オ

药物必须经过由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才能起作用(肠道直接起作用及外用药除外),中药亦不例外。中药中虽含有众多成分,但只有被吸收进入血液的成分才能产生作用,否则没有成为有效成分的可能。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后药物成分或经过消化道直接吸收入血;或经消化液、消化酶及肠内菌群的作用分解成次生代谢产物被吸收入血;或经肝微粒体酶(P450)代谢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无论经过上述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而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基于“人体胃肠道中寄生菌群能够通过水解苷类物质获得能量来源,中药产生生物活性的成分可能是中药经过菌群代谢之后的产物”的想法,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1]。王喜军等于1997年正式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2001年又发表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实践”,完成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的系统研究工作。他们使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方法实现了系统化及规范化,确定了这一学科的理论内涵及方法的技术规范,并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定义为:以药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基础,多种现代技术综合运用,分析鉴定中药口服后血清中移动成分,研究其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过程的应用学科[2]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

血清药物化学概念提出20年来,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田代真一等用该方法分别对柴苓汤、三黄泻心汤、小青龙汤、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及单味中药进行了研究[3];黑川昌彦等运用此方法对142种汉方药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了32种有抗单纯疱疹病毒活性的药物[3];Wang S等进行远志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从中发现了远志镇静催眠的药效成分TMCA及其体内代谢物M-TCMA[4];杨奎等也运用血清药物化学对系列川芎药物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5]。进入21世纪以来,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及复方中药研究中的报道数量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1.1 单味中药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杨波等[6]开展东北红豆杉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结合药效学验证,发现其在血液中主要移行成分为紫杉醇、紫杉脂素、异紫杉脂素、紫杉宁、三尖杉酯碱、银杏双黄酮等物质,它们是东北红豆杉的药用有效成分群。

王喜军等对茵陈蒿展开研究,发现其给药血清中主要药源性物质6,7-二甲氧基香豆素,并通过药效学试验发现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生药的药效,从而证明其是茵陈蒿的有效成分[7]。此外,他们还对越桔茎叶展开研究,结果发现熊果苷和秦皮苷被吸收入血液,而且药效试验证明它们的活性与越桔疗效有相关性,从而表明秦皮苷和熊果苷为越桔茎叶的体内药效物质[8]

武新安等对黄芪进行研究,探讨黄芪的真正药效物质基础。通过对黄芪药材甲醇提取物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进一步证实以黄芪甲苷作为黄芪药材及其制剂的定性定量分析标准的科学性[9]。邓翀等对黄连进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建立黄连及口服黄连后大鼠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黄连给药后所得血清样品,鉴定口服黄连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为进一步阐明黄连药理作用及其机理提供依据[10]

此外,还分别有许多学者对地黄[11]、当归[12]、土茯苓[13]、大黄[14]、葛根[15]、补骨脂[16]、大青叶[17]等中药材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取得一些可喜成果。

1.2 复方中药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王喜军等对复方安替威胶囊展开研究,结果发现其口服给药血清中产生19个药源性成分,其中5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14个为原方成分直接入血;通过体外抗SARS病毒实验证实,以这19个血中移行成分为主的有效成分群是复方安替威胶囊抗SARS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并且发现绿原酸、黄芩苷既是入血的主要成分,也是众多代谢产物的前体化合物,因而推测它们最有可能成为药效的物质基础[18-19]

姜霞等[20]对银翘散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从灌胃银翘散的大鼠血中发现了15个入血成分,其中 3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12个成分为银翘散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有一成分是来自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阐明该方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实验基础。

王喜军等[21]利用血清药物化学还进行了茵陈蒿汤配伍规律的研究。结果检测并鉴定了茵陈蒿汤大鼠血中移行成分21个;其中有8个成分只有在茵陈蒿汤全方配伍的情况下才能被机体吸收,而这8个成分大都具有较强的保肝利胆活性。从而说明方剂为“有制之师”,并非药物间的简单加合,只有在科学配伍的前提下,才能使需要的有用成分优化吸收;同时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可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此外,还分别有学者对六味地黄丸[22]、生化汤[23]、冠心II号煎剂[24]、双参宁心方[25]、复方酸枣仁汤[26]、复方五仁醇胶囊[27]、醒脑滴丸[28]、枳术丸[29]、归苓片[30]等复方中药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2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应用

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逐渐被应用于研究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有利于一些阻碍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瓶颈问题的解决。

2.1 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缺点与完善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将中药或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血清,用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方法。经过近20年的实践,有效地带动了中药及复方体外药效学及药理学评价研究的发展,但也逐渐暴露出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无法确定最佳给药方案;无法做到体外培养体系内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等又不影响组织、细胞生长;药效最佳的采血时间难以确定;血清成分复杂,不可控的影响因素太多,实验结果重复性差;血清本身固有的活性成分影响试验结果,无去除血清影响的理想措施[31]

以上缺点的核心就是,血清药理学的方法仍然属于一种模糊的黑箱式操作,不能明确中药的入血成分,无法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因此,血清药理学实验必须结合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依据给药后入血成分数和量的变化规律,制定合理的给药及采血方案;依据血清色谱指纹图,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除血清中固有成分及内源性杂质,高度富集入血成分。

2.2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及复方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的学科。可是中药成分复杂,其药效物质基础尚有待进一步阐明,所以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对象也并不很清楚。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在未确定有效成分的前提下,仅以个别成分的药动学特征代表复方的药动学规律,无法反映复方整体的药动学特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在全面分析中药入血成分的基础上,通过药效相关性实验确定真正的有效成分,并对有效成分的体内动态、代谢及消长规律进行研究,从而阐明整个复方的药动学特征。

2.3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及复方质量标准

通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确定中药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以此为指标通过 HPLC、GC等手段,建立国际标准化的定性、定量方法,从而使中药及复方质量标准化。由此而建立的质量监控体系是经得起国际化考验的。

2.4 有助于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机制

中药复方的配伍从传统中医理论方面解释为君、臣、佐、使。然而如何确立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各家说法不尽一致,君药如何确立及各药的配伍意义等都存在严重分歧,缺乏客观的现代研究基础资料进行印证,严重阻碍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全面分析复方入血成分、确定复方药效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动态、成分间相互作用及消长规律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地诠释复方的配伍规律。

2.5 促进新药的开发

以中药及复方为基础,优化原处方、改善剂型,或是提取、富集其中有效成分开发新药,一直是新药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药及复方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定向制备或富集血中移行成分,为新药开发提供一条快速、准确的捷径。

3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前景

中药有很多成分未明确,怎样开展中药血清化学研究,或怎样与中药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有效化学指标成分的分析及跟踪检测是影响中药药物血清深入研究的难点,今后的重点应该结合药物血清的药理效应、分析、检测有效的化学成分并探讨其代谢规律与药理效应的关系,阐明药物血清药理效应的物质基础,使中药药物的血清体外研究上一个新台阶。中药研究者应根据中药体内效应成分制定中药质控的新标准,改变目前在不知道某一单体化学成分是否进入体内的情况下,就将其作为质控标准的研究方法和顺序,避免中药研究走入歧途。

在血清药物化学的实验方法上,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给药→体内吸收→血样采集→成分分析的方法对给药后特定时间采集的血液样品进行单点分析,并将其相应成分认为是药物在体内的活性成分,这是不够准确和完善的研究方法。中药药效作用的产生主要是依赖于进入体内的各种中药成分,这些成分或许是中药的固有成分或许是进入体内之前被代谢的产物。探讨进入体内的化学成分群与中药固有化学成分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动态变化过程,才是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以及提高药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关键之所在。而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仅限于某一个或几个成分,且均是在给药后某一特定时间采集血液进行有效成分分析。这种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仅能反映特定时间点的血清药物化学成分的情况,而在此时间点之前很快吸收入血并被代谢的成分和/或此点之后被吸收入血的成分的情况无法体现。因此,特定时间点的血清药物化学成分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中药口服给药后各成分在体内变化过程。

中药化学成分由于理化性质各异而造成其吸收部位和/或吸收速率不同,且各成分以原形或代谢物进入体内的方式也各不一致,因而给药后血清药物成分并非固定不变,随着时间变化可能发生组分变化,因此,很有必要建立血清药物化学动态图谱来反映中药化学成分群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药物原型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药血清动态图谱的研究是未来从中药中寻找活性物质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中药血清动态指纹图谱的研究尚属空白。

参考文献:

[1] 田代真一.“血清药理学”と“血清药化学”—汉方の药理学がい始まつた药物血中浓度测定の新しい世界[J].TDM研究,1988,(5):54.

[2] 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789-792.

[3] 贺玉琢.日本汉方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化学”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5):3-7.

[4] Yoshihiro K,Wang XJ,JunkoS,et al.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of galenical preparations(IX,X) pharmacokinetics study of 6,7-dimethylesculetin in rats [J].J Tradit Med,1994,11(3):176.

[5] 杨奎,郭力,周明眉,等.中药血清药化学与中药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方法初探[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8,14(4):41-44.

[6] 杨波,吴向美,左军,等.东北红豆杉抗肿瘤有效部位的活性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1,29(3):46-47.

[7] 王喜军,李廷利,孙晕.茵陈蒿汤及其血中移行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肝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2):239.

[8] Wang X J,Sun H,Fan Y L.Analysis and bioactive evaluation of the compounds absorbed into bloo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extracts of Vaccinium vitis-idaea in rat[J].Bio. Pharm. Bull.,2005,28(6):1106.

[9] 武新安,魏玉辉,宋刚,等. 黄芪血清药物化学动态谱初步研究[D].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2006:302-305.

[10] 邓翀,王张,孟宪丽,等.黄连血清药物化学的HPLC-MS研究[D].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2007:32-36.

[11] 丁岗,崔瑛,盛龙生,等.地黄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3,1(2):85-88.

[12] 王亚丽,梁逸曾,陈练,等.当归活性成分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sup):75-79.

[13] 唐泓皓,王伟,刘斌,等.单味中药土茯苓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42-343.

[14] 邓翀,吴怡,孟宪丽,等.大黄抗内毒素有效组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2):31-33.

[15] 张梅,邱丰,谢学军,等.葛根血中移行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215-217.

[16] 王宇卿,闫明,陈文,等.补骨脂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5):396-399.

[17] 方建国,彭静,王文清,等.大青叶在大鼠中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6):434-436.

[18] 曹洪欣,王喜军,于友华,等.中药复方安替威血清药物化学和抗SARS病毒试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81-282.

[19] 王喜军,张宁,曹洪欣,等.复方安替威胶囊大鼠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8):1538-1540.

[20] 姜霞,何再安,刘焱文.银翘散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4):15-16.

[21] 王喜军,孙文军,孙晖,等.茵陈蒿汤不同配伍变化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J].中国天然药物,2008,6(1):43-47.

[22] 王喜军,张宁,孙晖,等.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2(4):219-222.

[23] 宋金春,曾俊芬,胡传芹,等.生化汤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3):977-979.

[24] 甘洪全,梅其炳,王雁梅,等.健康志愿者口服冠心Ⅱ号煎剂后血清中药物化学成分变化研究[J].中国药房,2006,17(3):173-177.

[25] 孙宇扬,刘建勋,吴晓洋,等.双参宁心方血清药物化学和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36-37.

[26] 黄从善,陈婧,刘焱文.复方酸枣仁汤有效部位大鼠血清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5):522-524.

[27] 窦志华,丁安伟,王陆军,等.复方五仁醇胶囊血清药化学研究[J].中草药,2006,37(8):1137-1140.

[28] 阳长明,陈玉平,石任兵,等.醒脑滴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9):621-622.

[29] 王喜军,陈曦,杨舸,等.枳术丸口服给药后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及其定量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2):54-57.

[30] 曹艺,朱丹妮,林志宏,等.归苓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1)[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6):519-522.

[31] 张红敏,谢春光,陈世伟.含药血清体外药理试验的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8):741-745.

(责任编辑:陈涌涛)

猜你喜欢
复方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Anti-hypertensive and endothelia protective effects of Fufang Qima capsule (复方芪麻胶囊) on primary hypertension via adiponectin/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复方土槿皮搽剂治疗足癣
Protective effects of Fufang Ejiao Jiang against aplastic anemia assessed by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etabolomics strategy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的“人事档案”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HPLC-DAD法同时测定复方罗布麻片Ⅰ中4种成分
中药也伤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