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お
摘 要:目的:探讨曲泽穴与肱动脉的位置关系。方法:选择30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成人,获取其曲泽穴所在平面的CT断层图片,从解剖学角度进行观测。结果:曲泽穴直刺进针时,针体与肱动脉的最短距离为1.21±0.02mm;以130度斜刺进针时,针体与肱动脉的最短距离为1.33±0.03mm。直刺曲泽穴进针层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肘前筋膜、肱肌;以130度斜刺进针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肘前筋膜、旋前圆肌、肱肌。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较准确地测量出以不同角度针刺曲泽时,针体与肱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由于针体距离肱动脉较近,初学者在针刺曲泽时应先准确定位肱动脉的位置,避免伤及此动脉。
关键词:曲泽;肱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
中图分类号:R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51-01オ
曲泽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曲泽,在手肘内廉横纹陷中筋内侧动脉,是肘内曲处也”,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疗效。腧穴书中描述针刺此穴时应避开动脉,严氏[1]认为此动脉为肱动脉。目前,关于曲泽穴与肱动脉关系的局部解剖学参考资料,主要来源于尸体标本的研究,而取自活体的相关解剖学资料却鲜有报道。为此,我们选择了30例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成年人,对其曲泽穴与肱动脉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以期为曲泽穴的临床针刺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搜集2005年11月-2006年6月间,行上肢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成年人30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5~68岁,平均54.5岁。
1.2 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其扫描参数为120KV,250~300 mAs,采集层厚2.5 mm,螺距1.375。使用欧乃派克(350 mgI/mL)100~150mL,流率4~5mL/s。上肢动脉扫描延迟15~18 s,仰卧位上肢上举,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至腕关节。应用AW4. 2 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获得断层图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90经穴标准进行定位, 在CT图片上应用拇指同身寸法将对应长度转化为毫米数进行腧穴定位。用分规及游标卡尺分角度(直刺,130度斜刺)测量针体与肱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距离以毫米为单位,同时观察曲泽穴与肱动脉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
2 结果
2.1 进针层次及针体周围结构的形态特征
曲泽穴直刺进针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肘前筋膜、肱肌;以130度斜刺进针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肘前筋膜、旋前圆肌、肱肌。
30例图片断面均可见肱骨下端及尺骨上端居中央,在两骨前方可见由内侧向外侧排列的旋前圆肌、肱肌和肱桡肌,肱桡肌与肱肌之间应为桡神经。旋前圆肌和肱肌之间的前方可见肱动脉。针尖穿经层次皮下筋膜疏松丰厚,针下肘浅筋膜致密坚韧。穴位区域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肱动脉发出的小皮支,深层组织的血供来自肱动脉肌支。针体尺侧有旋前圆肌,针体桡侧浅层有肱动脉,肱动脉的深层为肱肌。旋前圆肌、肱肌与肱动脉之间的间隙应为正中神经所[2]。针刺曲泽穴可刺中正中神经,针感可向前臂、手外侧部扩散。
2.2 测量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进针的解剖层次
直刺曲泽穴进针层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肘前筋膜、肱肌;以130度斜刺进针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筋膜、肘前筋膜、旋前圆肌、肱肌,与文献记载一致[1]。
3.2 关于进针后针体与肱动脉的最短距离
以往文献描述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尸体标本的穴位断层,比较尸体穴位断层测量与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测量,尸体测量有欠缺,如尸体年份已久,组织处理有膨胀或收缩,本文的测量方法可较准确地测量出了以不同角度针刺曲泽时针体与肱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安全进针的范围。根据测量的结果,无论直刺或斜刺,针体都可以避开肱动脉,但由于针体距肱动脉的距离较近(见表1),初学者在进行操作时,应先准确触及肱动脉的搏动,确定其位置后再遵循取穴准、针刺角度和深度正确、缓慢进针、小幅度提插等规则;若进针过程中突遇阻力增大,有弹性感,病人疼痛,提示针尖已触及肱动脉,应适时退针。
参考文献:
[1] 严振国.经穴断面解剖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
[2] 严振国.常用穴位解剖基础[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67.
(责任编辑: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