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浩
【关键词】都市报 策划 贴近性 服务性 互动性
都市报的策划首先是做好版块策划,版块策划是指报纸由哪些版块组成,如要闻版块,新闻版块,财经新闻版块,文化娱乐、体育版块,专刊版块等等。一张报纸由哪些版块构成,每一版块又是由哪些版面构成,这些都是版块策划的重要内容。版块策划是根据报纸定位来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报纸定位,即相应有什么样的版块。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因此,要闻版块中有关市民生活的内容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版块策划定位以后,接下来就是版面策划。确定什么样的版块,就要相应地规划什么样的版面。如“经济生活”、 “生活服务”、“证券”等版块,体现这个版块服务市民的定位。版面策划的定位就是对具体读者的定位,因为不同的读者需要不同的新闻。喜欢炒股的市民自然很看重证券新闻,而看重娱乐的读者则喜欢体育和文娱报道,这些仍然是跟总体定位相一致的。这些都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策划了。这是能否办好报纸的最重要的一环。
新闻报道的策划是指新闻媒介为了更好地在配置和运用新闻资源方面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谋划与设计,其目的在于使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新闻资源去影响受众,以取得最好的社会传播效果。新闻报道策划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在采写思路、采写角度、写作风格、编排处理等方面的策划,目的是让新闻报道实现最佳传播效果。二是对现实事物潜在的新闻进行策划,或者催生新闻事实,或者推动新闻事物向前运动。
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只要新闻事实一产生,就有一个如何报道的问题。要做好都市新闻报道,首先就要做好新闻策划。它是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某个元素和现实中其它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元素联接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更有效的传播结构的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新闻策划是围绕新闻传播过程而进行的策划。所谓新闻传播过程,是指的新闻从采集、传输到接收的整个过程。第二,现实中的其它元素必须与新闻传播过程“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联接才能进入新闻策划的视域。第三,策划出来的结果是一个“更有效的传播结构”。所谓更有效的传播结构就是指,通过策划,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某个元素和现实中其它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元素联接组合起来以后,这个新的组合能够使媒介的新闻传播效果更好,那么这个新的组合我们就叫他“更有效的传播结构”。第四,这种策划在本质上也必须体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实践证明,报道策划对于推动新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利于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需要进行报道策划的题材,往往是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现象、问题。这些事件、现象、问题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不易把握。经过报道策划,新闻工作者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本质,把握其精神,从而深化报道主题,做好舆论导向工作。二是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满足受众需要。报道策划往往是若干新闻工作者一起研讨报道对策,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不仅可以敏锐地看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而且可以回忆过去所发生的历史,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趋势,及时而准确把握发掘新闻价值。三是有利于强化报道创新,提高传播效应。新闻报道是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作为新闻报道内容的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报道创新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在传媒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新闻竞争的加剧,受众水平的提高,使新闻报道的创新变得更加迫切。从某种意义说,报道策划正是新闻工作者为了适应这种日益凸显的新闻创新要求才出现的。四是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都市新闻传媒崛起以来,新闻竞争日趋激烈,“新闻大战”已成为记者的家常便饭。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传媒不仅要努力向受众提供独家新闻,而且也要尽力推出独家报道。如果说 “独家新闻”主要是指“新闻事实”的独家,那么,“独家报道”则是在其他媒介对某一新闻事实已经作出报道的情况下强调报道视角和思想观点的独家。怎样抢到独家新闻,需要策划;如何形成独家报道,更需要策划。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了后来震惊中外的森林大火。两天之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发一条简讯。《中国青年报》闻讯后立即组织报道。应当怎样报道这场火灾呢?以往,在灾难发生之后,传媒总能把灾难化为“凯歌”,灾难一结束,报刊上的英雄赞歌就连篇累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编辑经过一番策划,认为抢险救灾中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需要我们去讴歌,但决不应仅仅止于讴歌。灾难就是灾难,无论怎样回避,它首先应是悲剧。因此,他们形成了一个想法:要突破以往的灾难报道模式,对这场特大火灾进行深入的剖析,尽可能做到真实地摹写客观面貌,仔细观察在特定环境中人性的卑琐、崇高与升华,展示人性在灾难中的瞬间的两极闪现。于是,经过深入采访和精心构思而写就的三篇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分别在《中国青年报》1987年6月24日、27日和7月4日刊出,受到各方面好评,被认为是“《中国青年报》新闻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当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
都市报要真正关心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在新闻报道方面千方百计去适应和满足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这就决定了它的新闻策划要有很强的贴近性、服务性和互动性。贴近性是都市报新闻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同都市报新闻报道的“平视”视角直接相关。正由于是“平视”,都市报才会“坐”到读者中间,才会同读者交朋友,也才可能真正关心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在新闻报道方面千方百计去适应和满足读者的兴趣和需求。一般市民最关心的是什么?是他们的切身利益,是菜篮子、米袋子和钱包,是房改政策、城市建设和交通问题等,一句话,就是那些同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的,或者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都市报定位于市民生活报,以服务于市民生活为己任,版面上的报道内容主要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家长里短,是发生在大街小巷的凡人小事,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都市气息和市井气息。这一切,都体现出一种贴近性,因为这些新闻报道与市民生活之间完全是“零距离”。
不仅新闻报道如此,就连都市报的新闻评论,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绝大多数评论也是围绕市民生活做文章。可以说,都市报就是“市民生活报”,是一种有市民风格,富有生活味和人情味的报纸,它们以市民视角、都市风格进入平凡的生活空间,与市民生活最大限度地贴近,追求新闻的生活态,追求新闻报道与写作的平易近人,这既提升了报纸的亲和力,也能拉近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都市报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服务性。因为要更好地贴近读者,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千方百计满足读者的读报需要,为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这对办报人来说是个角色的转换。过去,办报人与读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现在要转变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当然,办报者依然还有引导、教育的责任,但引导和教育都已融入了服务之中。所以,都市报要注意淡化说教的成分,改变正襟危坐、板起面孔的传媒形象,毅然将服务市民当成自己的天职。
市民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报纸最本质的属性是信息属性,信息传播是其最本质的功能,故都市报的服务性最主要地体现为信息服务。上面所谈到的,都市报在新闻报道内容上重视可读性,特别是突出实用性,强调必读性,努力办成大而全的“信息超市”以便让市民们“一报在手,什么都有”。
此外,从都市报的版面安排、栏目设置等来看,其服务性也应突出(如《美食》《养生》《证券》《银发》《读书》《荧屏导视》等),阶段性的服务性专题报道(如“3·15”期间服务于消费者的维权报道,中考、高考期间服务于考生及其家长的系列报道),日常具有服务性质的新闻报道(主要体现在经济、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报道中),零散的服务性信息(如停水停电、公共汽车改线等)。当然,都市报的服务性报道决不满足于为市民提供信息服务,还应积极“干预生活”,直面社会矛盾,反映市民呼声,促进问题解决,努力为政府分忧、为市民排忧解难。比如各家都市报设有“服务热线”专栏,每天将市民在电话中所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公布于众,凡是市民们希望解决的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都积极介入,并且力图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促使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正因为如此,都市报在市民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形象和威望,看都市报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有困难找都市报帮助也成为许多市民的一种习惯。
都市报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服务性,决定了它的互动性。为了落实“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体现“平视”读者的报道视角,贯彻“市民想要什么我们就报道什么”的报道方针,都市报看重报纸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纷纷开辟新闻热线并24小时派人值守,通过热线了解读者的想法、愿望,倾听市民的呼声,也从热线中获得大量的新闻线索。只要一获得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记者要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这样,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赢得读者的敬佩和喝彩。通过新闻热线,都市报还能经常性地收集、听取读者对于报纸内容、形式、印刷、发行等方面的评价和意见,促使采编质量和印刷、发行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
责任编辑:姚少宝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