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铠
【关键词】体育赛事 公用信号 制作
北京奥运会结束一年多了,作为曾在奥运会期间有幸参与制作电视公用信号的BOB(北京奥林匹克转播公司)一员,结合近些年参与过的其他体育赛事信号制作,笔者深切体会到,一次大型体育赛事的公用信号制作,是一项严谨、复杂、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完成它绝不是件易事。
客观地说,能够参与体育赛事信号制作的,从导演、摄像,到音频、视频、EVS等技术人员,他们在各自所在岗位上的基本功大多是过硬的,那么,由这些优秀个体组成的团队制作的信号,有时为什么不能达到“优秀”的评分,甚至不能达标呢?笔者认为,以下各要素是决定公用信号制作成败与否的关键。
一、熟悉体育项目
在目前的国内电视媒体中,除央视等少数媒体外,承担体育赛事公用信号制作的团队,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宽泛,体育赛事的公用信号制作仅仅是他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这种现状就导致了团队中多数人对体育项目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尤其是较为冷门的体育项目,可能在基本规则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阵,这样制作出的信号往往不得要领,甚至贻笑大方。比如斯诺克,如果导播和摄像对项目不熟悉,对选手的特点不了解,就很难及时判断选手的下一个击球目标,提前做好拍摄和切换的准备;字幕员如果对规则不熟悉,就无法及时更改比分牌,甚至出现错误。
诚然,要求日常工作繁重的所有制作团队成员对各种体育项目在平时都有深入的接触并不现实。不过,一旦接到体育赛事公用信号制作的任务后,参战人员尤其是主创人员必须及时补课,力争在进入工作状态之前了解相关项目的基本知识。有条件的团队可以邀请专业体育工作者前来讲解,寻找该项目的规范电视转播录像资料集中观摩学习。在赛前对项目了解得越深入,对规则掌握得越透彻,制作出的公用信号才更有说服力,才有可能得到各方的认可。
二、打造专业队伍
北京奥运会上,BOB为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内全世界的持权转播商制作了长达4000小时的公用信号,涉及到28个大项,302个小项。其中,每个制作团队的主创人员都曾多次参与过该项目公用信号的制作,可谓是身经百战。比如笔者所在激流回旋项目的团队中,六十多岁的法国人丹尼尔从巴塞罗那开始就担任该项目公用信号的制作导演,他表示,只要身体没问题,2012年的伦敦,他还要竞争上岗。而担任摄像工作的是斯洛文尼亚国家电视台的团队,他们也是多次在该项目的国际比赛中参与信号制作,早已驾轻就熟。正是这些专业制作团队的通力合作,才使得全球的亿万电视观众欣赏到了一场场精彩的赛事转播。
目前国内体育赛事公用信号专业制作团队数量较少,除央视外,地方媒体参与制作公用信号的机会不多,即使有,多数也是集中在三大球和乒乓球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公用信号制作任务,临时拼凑的团队完不成任务或者不达标,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尽可能打造专业制作团队。媒体可以有选择地培养一批专业人员,一旦有任务就可以游刃有余应对了。可行的方法是,选取少数骨干进行培养,把他们送到有经验的专业团队进行交流学习,回来后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其他人员在日常工作之余,要通过骨干的传授和自己的积累,力争达到准专业的水平。
三、树立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强调的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合作态度,为了统一的目标,成员自觉地认同肩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目标共同奉献。任何电视作品的诞生,都是集体力量的产物,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一项体育赛事公用信号的制作,更是牵涉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涉及的岗位包括导演、导播、摄像、音频、视频、字幕、慢动作等等。北京奥运会上,笔者所在的团队由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斯洛文尼亚、希腊、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各工种的近百人组成,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克服各种障碍,协同作战,出色完成了各项比赛的公用信号制作。而在今年的一场国内赛事公共信号制作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进球竟然没有回放,原因就在于慢动作制作人员的一次疏忽,这就是责任心不强,缺乏团队精神所致。所以,为了完成公用信号的制作,所有人员必须时刻认识到自己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要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服务精神,不计个人得失,和其他成员精诚团结,通力合作。
四、遵循国际标准
公用信号制作和通常意义上的电视转播不同。公用信号是制作团队遵照一定范围内共识的理念和统一的标准,用摄像机等各种设备把比赛的精彩场面采集和拾取下来,再经过导演对镜头的流畅处理与合理切换,配上慢动作和字幕,组装成电视信号成品,传输分配给预约的电视机构,各电视机构按照各自的需求对信号进行再加工(演播室包装、加片头、片花、配解说等)后呈现给观众。
北京奥运会上,BOB印制了一本涉及各方面细节的近400页的信号制作手册,每个制作团队要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差错。比如每一组慢动作的开始和结束都要使用有奥运标识的切换动画,每一组慢动作的第一个画面必须是超级慢动作镜头;镜头处于运动状态时不得叠加字幕图像系统,一条单条字幕的叠加时间一般不少于3秒钟。
通常的体育赛事公共信号制作可能没有奥运会那样要求严格,但同样会有一定的国家或国际制作标准,制作团队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不能任意为之,要时刻认识到制作的信号并不是仅仅提供给所在的地区甚至所在的国家。熟练的团队应该如此,对于那些缺乏经验的制作团队来说,更应该在每一个步骤上严格按照标准行事。
五、掌握英文专业术语
由于体育赛事本身的国际化和观众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公用信号的制作往往牵涉到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便于各国专业人员的沟通,要求制作团队的成员尽可能地掌握英语这一通用语言,尤其要掌握涉及公用信号制作的专业术语。北京奥运会前,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传媒大学集中举办了奥运英语培训班,这为相关人员在公用信号制作过程中与国外同行沟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专业英语其实并不难,只是平时使用的机会少,如果系统地加以学习和掌握,必将对以后的公用信号制作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今后我们将会更频繁地参与国际体育赛事公用信号的制作工作,掌握一定量的英文专业术语成为了当务之急。
六、加大硬件设施投入
自从1999年国内出现第一台高清转播车以来,国内各大电视台陆续开始购买、组装高清车,相继在大型体育赛事的转播和公用信号制作中使用。尖端设备的应用,使得在高速运转状态下的竞技体育的精彩瞬间在电视画面中清晰呈现成为可能。北京奥运会上,高科技作用于电视转播产生的强大力量更是尽显无遗。公用信号制作团队历史上首次为全球持权转播商提供了所有项目的高清信号。此外,一大批其它高新技术设备的使用,为观众观看比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附加信息。例如在比赛画面上叠加虚拟图像数据,在网球比赛中引入及时回放系统(俗称的“鹰眼”),在大场景中使用悬索控制移动摄像系统(俗称的“飞猫”),在短跑项目中运用快速移动稳定跟踪轨道摄像仪(俗称的“电兔子”)等。
添置以上这些高精尖的技术设备的确需要大量资金,在高科技设备的支持下,制作团队的每个成员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各种电视语言和手法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奥运广播电视业务英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BROADCASTER HANDBOOK —BEIJING 2008,GAMES OF THE XXIX OLYMPIAD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
责任编辑:周蕾 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