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凌
热衷阅读的孩子才有追求目标(周游。男。39岁,社工)
暑假的时候。我在社区组织孩子们活动。不少双职工家长也将放假的孩子放我们这儿。后来,我和孩子们都很熟络了,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爱读“闲书”的孩子普遍成绩较好。
成绩优秀的孩子拿到零用钱。购买课外书是他们的首选。他们到社区的小图书室来。也喜欢借阅科技、科幻类以及历史性、文学性、知识性较强的书籍。很明显。这类书籍能开阔孩子的思维,给他们以观察这个世界的全新视角。迷恋阅读的孩子一般也比较能坐得住。有的孩子一天就能看一本书。读得废寝忘食:有的孩子能按自己的兴趣在某一领域中不停地看下去,搞一个“阅读食物链”。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对青藏高原的生态情况很感兴趣,一口气读了十本相关的书籍。他说,他将来要研究脆弱的高原生态。做高原生态的保护者。他还跟我打听全国哪所大学在高原生态的研究上最领先。他已经在找向往中的大学了。而他今年才14岁。
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拿到零用钱马上用于购买零食和上网。就算偶尔看看书。也会选择不适宜的武侠、鬼怪、言情小说等课外书。长此以往,求知动机就会逐渐淡化、弱化。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所以。看“闲书”是不务正业的说法可以休矣。正是从看课外书的质和量上,我们很能看出孩子是否志存高远。是否有向上的意愿,以及是否有一个较为开阔的精神空间。这对他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读什么和怎么读。比读多少更重要
(李桃,女,41岁,公务员)
要是你去问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而读课外书?十有八九会回答:“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啊!”“为了在文科考试的拓展题中取胜。”等等如果单是为了这一点。阅读的功利性也太强了,难怪现在我很多做出版工作的朋友都抱怨说,文学名著类书籍卖不动,“名著集粹”、“名人名言摘录”之类的东西却卖得极好。原因就是后者能在短时间内让你见识一下名著的片段,了解有哪些主人公、有哪些故事梗概,可以为押题所用。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吗?孩子们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科学修养因此提高了吗?没有!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让阅读已成为一种浮皮潦草的“走过场”。最终少了那种积淀、发酵、酝酿、潜移默化的过程。
再举一例。我们小时候从名人传记中吸收了多少养分啊!《居里夫人传》我读了4遍;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读了7遍,这都是让你在艰难困苦中陡然振作的名著。让我看到了成功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我必须与劳累、困境和孤独做长期的斗争。可你再来看看今天的名人传记、“成功速成”,都是一些教你如何少付出、走捷径的东西。都是一些很吓人的“标题党”,标题金光灿烂。内容却东摘一点儿、西借一点儿。像放絮了的橙子一样空洞无味。这样的书哪能给时间有限的孩子看呢?
所以。每次我和孩子一起去书店购书,我都会将孩子放入购物车的书事先浏览一遍,适宜的再给他看。如果你反对孩子看某些书,但孩子非要看不可。碰上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我的意见是:给他看。但你也要看,看完后在饭桌上讨论。说出你的意见。现在的小孩儿是很执著的。要是你没看过穿越小说和鬼故事,就反对他看这类书。他就会说你有成见,说你落伍,“没看过的东西就一棍子打死”。他看过的书你都看过,是好是坏都说得出道道来,孩子才能心服口服。像我家孩子,现在经常说“穿越小说是现代人逃避生存压力的一种方式。”“鬼故事反应出现代人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他有这个认知,你还怕他为之沉迷吗?
亲子阅读,就是用同步阅读强化对孩子的引导。也密切与孩子的精神交流。事实证明,这比放任自流地让孩子去读书效果好很多。
给他准备一张借书卡。保证他不再染上坏习惯
(于红燕,女,37岁,医生)
我在网上看到。天津的一项调查表明,如今正在上中小学的孩子阅读的课外书。47.9%是通过个人购买,22.2%是同学和朋友间相互借阅,而到图书馆借阅的仅占14.9%;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近半数要靠个人购买。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图书资源的浪费。买来的书啥时候都能读,一搁置下来,就很可能几个月不碰它:而从图书馆借阅的书,因为有还书期限,反而会形成一种督促阅读度的动力。
我的儿子12岁了,每周我都带他去图书馆借书、还书,已坚持了四年半了。他基本上保持一年读40~50本书的数量。从知识面和思维的开阔性上来看,都优于同龄伙伴。很多家长好奇地问我:“你儿子怎么不沉迷电脑游戏?怎么没看电视成瘾呢?你是怎样做到的?”很简单,西谚云:若你不想让土地长满杂草,你就在上面种上庄稼。因此。你不想让孩子染上坏习惯。你就要让阅读这样的好习惯占满孩子的业余时间。
培养孩子多维阅读。请抓紧12岁以前的时光
(丁海江,男,40岁,记者)
我有一位朋友,一直在为儿子不爱上奥数课和英语培训课而犯愁。为儿子考奥数考得自信全无而焦虑不已。我问她:“既然学奥数让孩子和家长都那么痛苦。为什么不停止学呢?”她的回答很有意思:“那怎么行,人家都在学啊!如果不学奥数和英语,我儿子还有啥特长呢?他会自卑的!”我问她,平时儿子都爱干些啥,她转而愤愤地回答:“尽看些没用的书!科幻啦、宇宙的起源啦、濒临灭绝的动物啦,还有《昆虫记》,经常在我忙着烧饭的时候要我放下手中的锅铲,听他读一小段《昆虫记》里的东西,像《大黄蜂》什么的。我都快急死了,冲他嚷:‘你小子就去跟虫子过活吧。明年考不上好初中,看你后悔不后诲!”这位朋友的心态。在我的周围是很普遍的,孩子好容易萌发了兴致勃勃的阅读兴趣,却被“惟分数至上”的家长一瓢冷水浇了个透心凉!
由此可见。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往往比孩子更急功近利。恨不得孩子在上小学时就成为应试的机器人。本来,按网上的统计,喜欢阅读课外书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比例依次为45.5%、27.7%、17.7%。也就是说,喜欢阅读课外书的孩子随年龄增长反而呈下降趋势,这里面有很多无奈的因素。比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得不集中精力学习与中考和高考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相关教辅材料。以致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了。因此,就像一位小学校长所说的:“培养孩子多维阅读,要抓紧12岁以前的时光。”
要知道现代国际社会公认。衡量中小学生素质的基本标准是阅读素质、数学素质和科学素质,其中阅读素质是基础中的基础。要是连家长都觉得《昆虫记》这样的书是“没用的书”。我们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啥时能提高?创新型人才何时才能成批涌现?给孩子腾出“读书时间”吧,要知道,没有一棵树,是只长“功课”这一“主干”的。课外阅读,就是主干周围的枝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枝权,让孩子的生命体验更葱郁、更丰富。
跟风阅读祸害不小。要培养孩子特立独行的阅读品位
(陈景,男,43岁,大学教授)
问问你的孩子。是不是人家读什么,他就读什么?跟风阅读当然带来一定的好处,使
你和伙伴好像吃同一种零食,口味越来越雷同,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比如动漫类书籍的跟风阅读。就很能影响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理解力的发展。很多学美术的孩子,画出来的人物都是一股“动漫昧”,眼神空洞、线条僵硬,改都改不过来。再比如青春忧伤小说的跟风阅读,弄得孩子们的情绪都灰蒙蒙的,16岁就声称“我还没有长大,我就已经老去。”“自你离开,这座城空了,这个世界也空了。”“这个夏天,悲伤逆流成河……”你去看一看中学生作文竞赛。全是这一类东西。因为八九成中学女生都在读郭敬明,拿他的调调写作、生活。这是多么可怕的雷同!
我们的孩子,缺少的正是特立独行的阅读品位。我曾对女儿说过:“难道你们都在收藏明星海报。我就也得跟风吗?这是多么不时髦的事!想让自己时尚起来,就要做到‘你们都在收藏明星海报。我在收藏石头。阅读也是这样。要敢于做冷僻之事。读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独一无二的你。”今年夏天。我女儿已被南京大学强化班提前录取。她暑假读的书是叶芝的诗。原版的,还饶有兴致地自己做翻译呢。本刊观点:家长怎样引导孩子进行多维阅读?专家开出的“方子”是:
第一。不要过早地给阅读打上性别的烙印。是不是男孩儿都应该读科幻类、动漫类书籍以及侦探小说和军事小说,女孩儿都应该读青春忧伤小说、穿越小说以及甜腻腻的绘本和童话呢?不一定。现在已经有专家发现。在阅读口味上偏“中性”的孩子。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都发展得不错,未来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第二。可以读畅销书。但不要只读畅销书。畅销书包含了一个时期的热点效应,能让孩子在融入群体时有谈资。但目前很多畅销书是一种快餐文化的代表。完全迎和读者的口味。读多了。很难有思维上的冲击和收益。读经典和读流行应当是一个怎样的比例呢?一般是7:3较适合。
第三。依照孩子自己的兴趣。帮他在某一时期打造一个“阅读食物链”十分重要。“阅读食物链”的开端可能是孩子看过的热门影视剧,比如《冰川时代3》,由此大量阅读有关冰川动物的生存环境、冰川保护的科普著作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冰川的影响。进而阅读“我们怎样从生活小事人手,加入环保和碳减排”。这样的“阅读食物链”对培养孩子的深度阅读习惯以及如何在思考方向上找到自己的坐标,很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