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与改革开放同路

2009-04-29 00:44张延平
传媒 2009年10期
关键词:北京青年报小红帽

张延平

谈及2004年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H股挂牌上市,业界至今仍津津乐道。作为中国内地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主流媒体——《北京青年报》,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也是改革开放的“同路人”。回顾60年走过的历程,《北京青年报》在记录和见征新中国成长的同时,也牢牢把握住了时代赋予的四次机遇,今天的《北京青年报》已由当初的4开4版小报、两间木板房,发展成为拥有十报五刊两网、六家下属企业、总资产超过24亿元的现代传媒集团。

热心读者、十几年义务为《北京青年报》统计转载文章的沈阳老人何汝安说,《北京青年报》已经成为他每天必备的“早餐”,无论国内国际的大事小情,看《北京青年报》就全都知晓了。然而在经历成功的喜悦之前,回首曾走过的沧桑岁月,60岁的《北京青年报》有很多故事需要书写。

初创时期,三起三落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不久,党把青年视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关键,故此,十分需要一张联系青年、加强青年教育的报纸。但是在战争年代,创办单独报纸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市委决定在由《人民日报》(北平版)改版的《北平解放报》第五版上以专版形式创办《北平青年》。3月21日,《北平青年》作为北平团市工委的机关刊物正式创刊。

此后的30余年间,伴随着新中国的风风雨雨,《北京青年报》也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艰难历程。由于要向筹建中的《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输送干部,提供人力、物力支援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北京青年报》先后停刊三次。

《北京青年报》第三次复刊是在20世纪8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拨乱反正,80年代初,我国面临着经济上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安定的艰巨任务,一代青年急需心理上的启迪与鼓舞,有的青年甚至叹息:“人生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为了解答青年们的思想疑问,在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中鼓舞青年一代振兴中华的士气,引导青年健康成长,1980年,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决定,批准团市委申请恢复《北京青年报》的请示。

1981年7月3日——一个北青人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北京青年报》正式恢复出版。复刊后的《北京青年报》4开4版,内容上以青年为友,与时代同步,用青年人易于接受的形式,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创刊初期由于报社在不断扩大,一间旧库房已经满足不了办公需求,于是动了盖几间木板房的念头。就在夏季最热的一个星期天,在北京市委大院的一隅,报社的全体男同志扛上锹镐,拎水和泥,光着脊梁挥着汗水,用一天时间建成了两间木板房。它夏天像蒸笼,冬天变冰窖,阴暗、闷热、潮湿,但它却对北青报人有无比的吸引力,不管是夜晚还是节假日,总有一伙伙的北青报人汇集在这里,写稿子、编版面、谈理想、侃人生。直到后来,这种“木板房精神”也在一直激励着一代代的北青报人。

第一次机遇:瞄准报摊

如果说《北京青年报》在20世纪80年代是准备阶段,为90年代的发展准备了人才和经验,那么90年代初期就是起飞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逐步推进市场经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北京青年报》迎来了第一次发展机遇,尝试各种市场运作经营方式,先后创办了《青年周末》和《新闻周刊》,在新闻道路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同时也迈入了市场化的进程,通过报摊树立品牌形象,在刚刚开始萌动的媒体市场中占得了先机。

1992年初,寒风中的京城街头出现了一份“浓眉大眼”的报纸,在惹眼的图片和标题上方,赫然印着四个套红黑体字——《青年周末》。巨幅照片、独头文章构成的头版在强调视觉冲击之余更多的是在形成心理冲击。《青年周末》对新闻人物所做的“封面化”处理,实现了吸引读者目光的“五秒种效应”,敏感的卖报人迅速盯上这份模样儿奇特的报纸,纷纷要求增加订数,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青年周末》就在京城报纸零售市场站稳了脚跟,使《北京青年报》的品牌开始被读者所认知。这份报纸的版面设计从被质疑、批判到被认可和模仿,可以说是当时报纸版面设计的一大转变和成功探索,在报业和读者中甚至有着“北有《青年周末》,南有《南方周末》”的说法。

《青年周末》是《北京青年报》迈向市场的第一步,为报纸发展注入了活力;《新闻周刊》则是第二步,以一份真正“新闻纸”的面孔,从整体上把《北京青年报》带进了市场,激活了新闻的市场化需求,用新闻价值壮大了《北京青年报》的体魄,丰富了它的内涵,从而实现了《北京青年报》的第一次飞跃,完成了从一张机关报向市场化报纸的转变。

第二次机遇:服务新兴产业

1995年是《北京青年报》办日报、办大报、走向成熟的一年。当时,中国的房地产、IT等新兴产业刚刚露头,《北京青年报》适时抓住第二次发展机遇,在《新闻周刊》上率先成规模地推出“广厦时代”、“汽车时代”、“电脑时代”等专刊,成为京城最厚、单价最低的报纸,在产业与消费者之间架起了桥梁,形成了报纸广告的有效载体,促成了《北京青年报》从单一的以社会新闻见长的报纸向综合性日报的转变。此类专刊的出现,实在是时代使然,几个专刊不仅让大众读者的视角一跃进入新兴产业与消费领域,感受到诸多信息与服务,而且使《北京青年报》以此为渠道将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新兴人群的利益与自身联结在一起,带来了巨大的新闻和经济效益,直至今日《北京青年报》的房地产、汽车广告仍在京城报业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

与此同时,《北京青年报》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报业经营模式,使编辑、发行、广告、行政在报社日常运转中形成“四轮驱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996年,报社经过长期策划并进行反复研究,最终做出重大决策:为了更好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服务社会、服务读者,《北京青年报》将改为自主合作发行,并由当年7月成立的北京小红帽报刊发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当时正值发行转轨的关键时刻,“小红帽”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有人担心、有人彷徨,但“小红帽”却横下一条心,自断后路,主动上船,毅然领取了报社下达的发行军令状——完不成发行指标,公司按指数与报社结算。这一破釜沉舟的决定激励了公司上下同舟共济完成任务,也增强了“小红帽”的自信心与凝聚力。自1997年1月起,《北京青年报》成为首都第一家自主合作发行的日报,为全国报纸自办发行队伍的壮大与发展增添了活力。“小红帽”的全新服务理念、服务模式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在北京一炮打响,《北京

青年报》由邮发时的几万份,迅速攀升至十几万份。在自主合作发行之路上“小红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时至今日仍是报业同行所效仿的对象。2004年8月,北京青年报社联合天津今晚报社、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四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取得了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的全国总发行权和出版物全国连锁经营权,并允许在全国12个重点城市设立分公司,从而使“小红帽”由北京走向了全国。同时,“小红帽”还联合国内28家报刊社,成立了全国城市报业发行网络联盟,投递员醒目的红衣红帽成为了全京城甚至全国大街小巷的一道风景。2008年,“渠道经营”的发展思路也成为小红帽与DHL、宜家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基础。作为继《北京青年报》之后的又一知名品牌,目前,“小红帽”已经形成了以报刊发行为主业,加上信息直投、增值服务和仓储物流四足鼎立的发展格局,成为京城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实力的报刊发行及物流服务企业之一。

第三次机遇:融入互联网时代

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纪元初期,全球进入网络化时代,在这—信息量“爆炸”、题材更为广泛的时期,国人的视野越发国际化、全球化,已不仅仅局限于本土新闻,而是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北京青年报》抓住时代赋予的第三次机遇,提出“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理念与追求,积极投身新闻主战场,对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大事进行大规模的报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跨千年100版行动”。1999年12月31日和2000年1月1日,《北京青年报》以100版的宏大篇幅推出跨千年专版,预告新千年的到来。在最初的策划阶段,有人认为这一想法太不切实际,奔赴24个时区共同发回报道简直是“天方夜潭”。但没想到在张贴了报名通知后,编辑记者们跃跃欲试,纷纷报名,还在报社掀起了一阵“千年采访”的热潮。之后,各路记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奔赴世界24个时区与全国各地,分别发回报道,其中不乏纽约、悉尼、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会,也有像复活节岛、毛里求斯、佛得角群岛这样不为人所熟知的城市,甚至还有记者登上了南极的冰川,到达了南极长城站。

这一时期的《北京青年报》逐渐步入“厚报时代”,2000年时已形成每周拥有280多个版面的北方地区最厚的综合性日报之一,逐渐形成“每日新闻+深度报道+天天副刊+产经资讯”的都市大报框架。“厚报”时代的探索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广告收入连年突破纪录。

2000年还有一件令北青人振奋的事情,那就是《法警背起生病被告》一文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北京青年报》在法院的通讯员吴怡偶然看到一位法警背着生病被告爬楼出庭的情形,立即用相机拍了下来,报社的同志们敏感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片新闻,为了挖掘这一新闻事件背后的价值,又组织人员采访了当事人、有关部门直至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一位厅长。《中国新闻出版报》曾评价说:“记者对新闻现象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还要透过现象抓住更本质的内容,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北京青年报》的《法警背起生病被告》一文,就是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典型。”

在这几年里,北青人对影响中国和世界的大事,都做了精心策划与大规模的报道。“80位共产党人的故事”、“邓小平留给时代的记忆”、“世纪天路”等大型系列报道,是《北京青年报》在选题策划与深度报道方面的探索与进步。而“风行雅典”奥运特刊、独家首发“神六”成功返回图片等,也都渗入了《北京青年报》的新闻理念与追求。“万元罚单追问杜宝良现象”、“追问蓝本实名制”等报道,更是在媒体舆论监督职能方面作出了贡献。北青人的努力,使其在同城媒体的竞争中走在了前列,也使《北京青年报》由一张边缘化的小报迈向了主流大报的行列。过去报社记者在外出采访时,特意用手遮住工作证上的“北京”二字,只露出“青年报”,“混迹”于各大新闻现场。如今每逢重大事件和典型宣传,有关部门都会点名《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报道。

2008年是《北京青年报》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又一次飞跃,奥运会的报道使《北京青年报》在报道水平和报道规模上都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新高度。4月7日,奥运火炬在法国巴黎传递,记者贾婷用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残疾火炬手金晶在轮椅上用身体阻挡藏独分子,保护火炬不被抢夺的壮举,揭露了敌对分子的丑恶嘴脸。这张出色的新闻照片让人过目难忘,与其他媒体的报道共同促成了火炬全球传递舆论的转向,掀起了全球华人保卫奥运火炬的巨大爱国热情,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和社会意义。该照片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第四次机遇:文化体制改革

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北京青年报社作为北京市唯一报刊类媒体被中央确定为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这为《北京青年报》事业实现新的跨越提供了第四次珍贵的机遇。也正是由此,《北京青年报》制定了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青年报社已经初步形成横向发展系列报刊网、纵向构建上下游产业链,同时向关联度较高的文化、体育产业延伸的现代传媒集团格局。

《北京青年报》从市场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对市场环境并不陌生。但要想在经营方面真正做强做大,就必须脱胎换骨,建立市场经济新规则。

早在2001年,北青传媒的上市运作就开始了。当时,报社将经营业务与编辑业务剥离,成立了股份公司,并经有关部门批准,进入了上市前的辅导期。2004年重启上市进程后,按照香港联交所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以及报社和北青传媒未来的发展规划,作为大股东,报社先期对北青传媒的资产、业务、人员等重新进行了设计和调整。调整之后,北青传媒的主营业务包括《北京青年报》、《今日北京》、《中学时事报》与《北京少年报》等四份报纸的广告代理业务、印刷业务以及“中国网球公开赛”十年的筹办权与推广权。

2004年12月22日,由中央特批,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交易,融资10.4亿港元,成为中国内地主流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的“第一股”。此举不仅为北青集团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方面的强力支持,通过上市整合了集团资源,也在资本运作上开始走在了中国报业改革的前列,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对于北青集团来讲,北青传媒的上市一方面可以利用融来的资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主报——《北京青年报》,收购竞争对手形成早报市场上的战略优势,进军电视和新媒体领域打造跨媒体平台,由过去的《北京青年报》单点支撑,转变成多点支撑;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公开、透明的特性,会促成北青传媒实现体制和机制上的创新。

北京儿艺作为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于2004年1月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70%,将事业性质的原北京儿童艺术剧团改制为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改制受到了中央和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先后四次对儿艺改制作出重要批示,两次到儿艺调研,三次观看儿艺制作的儿童剧。2004年2月,李长春同志在北京儿艺调研时指出,北京儿艺改制有三个“好”:“一是股份制的形式好,转制一步到位;二是控股股东选得好,有策划、运作能力,有产业关联度;三是试点单位选得好,有远见卓识。”这是北京儿艺改制成功的三个关键。

改制当年,北京儿艺就以市场化手段推出了首部魔幻童话剧《迷宫》,在策划前期专门邀请孩子和家长观看剧目片断,同三宝等主创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把观众变成“戏剧的设计者”。演出70场,总收入达700万元,平均每场演出收入超过10万元,改变了过去演一场赔一场的局面。后来这一思路贯穿了儿艺改制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也正是这一思路,使北京儿艺的作品做到了“叫好又叫座”。

在试点工作的几年里,北青报还在系列报刊群、新媒体合作等领域积极探索。2004年,通过划转《北京法制报》、创办《法制晚报》,与已经占据早报订阅市场的《北京青年报》形成互动,成为了北青报系下午市场的强势产品;2005年,北青报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办了《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已实现盈利。同年报社控股北京市新闻门户网站千龙网并不断加大对北青网的投入,实现北青网与微软MSN中国战略合作,尝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2006年,北青报投资《河北青年报》,打造环北京的城市日报群;2007年,又与中国民航报社合作改扩版的《中国民航报——TOP时空》,覆盖了1100多条国内航线及主要空港候机楼;2008年,报社与韩国最大的女性杂志合作投资《CeCi姐妹》,成为国内第一本韩系女性时尚杂志。

一弹指六刹那,一甲子60年,一个循回结束,新的起点到来。北青拥有花甲之龄的成熟、稳重与睿智,也如青年人一般蕴涵着无限生机、活力与开拓精神。面对时代赋予的新的发展契机,《北京青年报》的发展也将引发业界共同的期待。

猜你喜欢
北京青年报小红帽
《北京青年报》:社区小食堂要在公益与市场化中找到平衡点
小红帽与大灰狼
《北京青年报》:非法“网红”减肥药何以屡禁不止
浅析新世纪以来我国记者职业理念的变与不变
《北京青年报》
都市报头版设计创新探析
把小红帽吐出来
北京青年报:杭州:先发布出租车改革方案 专车草案已做好
小红帽
平凡的老“小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