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等一等灵魂
李良旭
英国科学家从澳大利亚土著居住区邀请来15名土著人到英国做客。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英国科学家将让这些土著人尽情享受现代文明成果,让他们住五星级酒店,坐飞机、地铁、轿车,逛公园、商场、马路、游乐场。科学家们相信,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这些土著人一定非常留恋这种生活,再也不愿意回到过去那种近似原始状态的生活了。
可是,让科学家们大跌眼镜的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些土著人就厌倦了这种生活,嚷着要回到过去那种生活中去。
科学家们不解地问道,难道这种生活不好吗?
这些土著人说,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这里的人都不快乐。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就是为了拼命地去挣钱,然后,再用大把的钞票买来房子和汽车,以为这就是快乐。其实,从他们的脸上表情来看,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根本不快乐,他们追求的都是一些身外之物,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而我们的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对于他们用钱买来的这些东西,我们根本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充实、干净,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生活。
科学家们终于明白,对于这些土著人来说,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灵魂的皈依,而不是一些身外之物。现代文明的生活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来说,应当如何以一种内心与外在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去理性与自制地追求和享受这些现代文明成果,才是应当思考的。
其实,在任何情况和社会中,人都是需要一种精神为寄托的,这才是充实和明智的,否则,物质生活再丰富,手中握的钞票再多,内心世界也是空虚的,目光也是空洞和茫然的。
在物质十分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当我们达到一个又一个奋斗目标时,有时就会感到已十分累了、疲惫了,想让自己靠在某种支撑物上稍作休息,喘口气。可是,看到身边的人又一个个往前跑,自己也不敢怠慢,赶紧站起来,继续往前追。就这样,虽然自己拥有的越来越多,可快乐并没有增加,于是,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茫然了。
美国曾有个著名作家,名叫梭罗。他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里,可以说拥有现代物质生活的一切。可有一天,他突然厌倦了这种充满着浮躁、喧嚣的生活,于是,他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一处名叫瓦尔登的偏远湖边,他斧砍刀削,自己亲手盖了一座木屋。在这个小木屋里,他生活、写作,似乎真正地找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瓦尔登湖》。
如今,当人们徜徉在这清澈旖旎的瓦尔登湖边,欣赏这美丽妖娆的景色,流连在当年梭罗写作的小木屋,似乎还能感受到作家那安静、沉醉的写作姿态,空气中流淌着一种干净、清新的气息,让人心态平和,远离浮躁,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洗礼。
同样,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论语》而声名鹊起的于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人被世界改造时,应该是一种滋润的、舒展的、找到自我灵魂的状态,同时凭自己的力量又一次改变世界。所以,我坚信每个人在世界上,终其一生的成功不是成为偶像、楷模,而是——最终成为自己。她觉得自己最奢侈的事莫过于和朋友们约在咖啡馆,在氤氲香气里闲拥一杯流光。她觉得现在许多人完成的只是一种生存,一种默然存在,一种物理现象,不在一种精神状态,更多地追求一种外在的物化的东西,在竞相攀比、竞争中,却离生命中最本质的呼唤越来越远了。
说到这,忽然想起2007年出的一本小说,书名叫《等待灵魂》,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别走得太快,请等一等灵魂。其实,物质的繁荣不是坏事,但物质是用来做依托的,最后它应该帮助我们完成心灵的遨游,这才是最接近生活的最朴素、最自然、最美的一种人生穿越。
勇敢
黄小平
朋友说,小时候,家乡的后山有一座独木桥,独木桥下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深涧。一次,朋友与几个小伙伴去独木桥边玩,小伙伴们打赌看谁敢过独木桥,大家都说敢,唯独朋友说不敢,小伙伴们都嘲笑他是胆小鬼。结果,一位“勇敢”的小伙伴在过独木桥时,因失足掉下深涧,白白葬送了宝贵的生命。
朋友说,读大学时,他和几个同学到一家酒吧玩,其中一个同学拿出几粒摇头丸,要大家每人吃一粒,寻求一点刺激。同学们都吃了,唯独他没吃,大家都骂他不像男人。结果,那几个同学一吃不可收拾,有的成了瘾君子;有的吸毒、贩毒,蹲了大牢。
朋友说,人到中年,自己也混了个一官半职,逢年过节,很多下属都给他送红包,这似乎已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他的很多同事都收过,可他不敢,一次次拒绝别人的红包,妻子骂他窝裳。结果,前不久,就是他单位的一个同事因收受红包、贪污受贿而成了阶下囚。
听了朋友的话,我想起美国鲍威尔关于“勇敢”一词的解释,他说,所谓勇敢,应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迎战不应该害怕的任何东西,二是害怕应该害怕的东西。
我想,朋友就是鲍威尔所说的后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