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妹 唐志书 王 薇 蔡宝昌
摘 要:笔者就多年来从事太白“七药”研究的体会,对太白“七药”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为这一优势资源的研究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太白七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4,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2-0120-04
从天然资源中寻找新药,是当今世界新药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我国特有的自然条件培育的生物多样性导致的天然药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复杂多变,加之丰富的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悠久的使用历史,使得从民间药物中开发研究新药,寻找先导化合物,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处华北、华中、西北、西南植物区系交汇之地,中草药资源异常丰富。俗语云:“秦地无闲草”或有“太白山上无闲草,满山都是宝。认得作药用,不识任枯凋”。一是说明秦岭太白山的一草一木都有药用价值,二是说明千百年来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对草药深入研究的成就。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就发生在秦岭北坡长安、周至、宝鸡沿山一带。唐代著名的上林苑是皇家种药狩猎的场地,就在终南山脚下的户县、周至沿山一带。隋末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居太白山10余年,从事医药研究、采集、栽种和炮制中草药,研究药性,为民治病,著有《千金翼方》,收载药物800余种,并详细记载了200余种药物的采集、炮制、主治功能。后人为纪念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功绩,称其为“药圣”、“药王”,太白山则被称为“药山”、“神山”。
太白山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药用植物500多种,主要分布在草本植物中,以双子叶植物药用种类为最多,如毛茛科、罂粟科、小檗科、蔷薇科、伞形科、茄科、茜草科、唇形科、菊科等;单子叶植物如百合科、兰科、香蒲科、莎草科等,素有“亚洲植物园”之称。除了重要的大宗药材党参、当归、杜仲等外,太白草药中以“七”命名的太白“七药”可谓太白山药物资源的一大特色。太白山草药不仅资源丰富,疗效也特别广泛而特殊,尤其在抗肿瘤、活血化瘀、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等方面的奇特疗效,已引起了不少中外医药专家的重视;近年来我们科研小组对太白山药物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及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就近年来有关太白七药文献、资源、生药、化学、药理、临床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为开发这一特色的优势资源提供参考。
1 太白“七药”品种整理
七药记载最早见于1590年《本草纲目》草部第12卷之“三七”,此后少数志、著略有记载,如1960年出版的《本草推陈》和1963年出版的《本草推陈》(续本)仅记载有钮子七、菊三七、土三七等三种“七药”。1957年以著名草医李伯生为首的太白草医草药人员总结出七药72种,编成歌诀在民间广为传颂。之后,随着人们对中药在疾病防治中重要作用认识的不断增强,民间药的研究不断增多,太白七药作为秦岭山脉最具特色的药材资源引起人们广泛重视,对其研究及记述也在逐渐增多,如《中华本草》中共记载七药280多种(包括正名和异名),其中的许多七药在太白山都有分布、《陕西中草药》中以正名收载的七药共计48种,《太白草药志》(太白县卫生局油印本)中收载七药50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以正名和异名记述的七药品种102种,《中国中药资源》记载太白七药104种,历版药典对七药也有记载,如1977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七药有三七、红毛七、钮子七、桃儿七、秤杆七等数种,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珠子参即为民间七药钮子七(因形状而得名)。此外,国内许多学者对七药的研究也作了大量总结整理,如上世纪80年代聂伯纯等[1]就对太白七药的本草考证、涵义及功效进行综述,同时对太白七药的应用前景也作了重要分析,他指出“太白七药据不完全调查整理研究已有176种之多,涉及到50科102属,有163正种,11变种和2变型。全国有七药约274种,而太白山则有176种,所以七药在太白山的分布是最集中,使用亦最广泛。综上所述,七药是中药中的一个最年轻最有活力的新家族,它将被更多的人们所关注,并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其后,程虎印[2]又对太白山七药的发展历史、名称种类、应用类群及在中医药中的地位、七药理论体系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整理、分析,并提出了“七药群”的概念。他认为:“七药群中同一类群的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有效成分、性味功能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关性”。近年来,我们在总结前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太白七药的研究报道进行了广泛的文献检索,对流传在民间的太白七药之精华——“七十二种七”的品种来源、功效主治、化学研究、药理研究、临床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为太白七药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太白“七药”化学研究
化学成分作为七药治病的物质基础,开展太白七药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对于探索七药理论研究、评价其质量及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昆明植物研究所对珠子参根茎化学成分的研究,从中分出人参苷-Ro( ginsenoside-Ro),竹节参苷IVa( chikusetsusaponin-Ⅳa),20-O-β-葡萄糖基-人参苷-Rf(20-O-glucosyl-ginsenoside-Rf),人参苷-Rd(ginsenoside-Rd),三七苷-R2(notoginsenoside- R2)及两个新的皂苷,珠子参苷R1和R2(majoroside- R1,R2)[ 3 ]。宋小妹等人[4]采用柱色谱法从长春七中分得四种香豆素类化合物(sesibrcin)、异欧芹素乙(isoimperatorin)(Ⅱ)、蛇床子素(osthol)(Ⅲ)和7-羟基-8-异戊烯二醇基香豆素(Ⅳ)等。
通过对大量七药化学成分研究资料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出,太白七药所含化学成分具有以下特点:①成分类型较多:几乎包括自然界各种类型的化学成分,比较重要的有生物碱、皂苷、蒽醌、香豆素、木脂素、黄酮、鞣质、多糖、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在太白七药中均有分布;②所含的化学成分类型与科属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我们对72种七药的分析结果来看,其原植物分布约23科,但集中分布的科属有毛茛科、蓼科、兰科、菊科、伞形科、小檗科等,不同科属中所含化学成分有一定的规律,如毛茛科金牛七、铁牛七、麻布七等含有乌头类生物碱;红三七、朱砂七等蓼科植物中大多含有蒽醌类成分及鞣质等 ;虎耳草科植物如盘龙七、秤杆七等含有岩白菜素等香豆素类成分;小檗科植物窝儿七、红毛七、桃儿七中含有鬼臼毒素等木脂素类成分较多;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如钮子七(珠子参)等主要含有皂苷成分;伞形科如长春七、太白三七则含有香豆素及挥发油类成分等,这为七药的植物化学分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③化学成分含量高:太白七药多为野生药材,良好的自然环境赋予了适合七药生长的优良条件,使得七药所含化学成分的含量相对较高。从目前我们的一些初步的实验结果也得到了验证。如珠子参总皂苷含量约9%左右,长春七总香豆素7%左右,另外如盘龙七、秤杆七等七药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都相当高,这对于太白七药资源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如此,太白七药化学成分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①除少数品种外,大多数太白七药品种尚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②太白七药属于民间药,原植物品种比较混乱,致使研究结果的复杂化;③ 研究深度不够,基础研究薄弱;④建立在化学研究基础上的化学对照品研究很少,使得太白七药缺乏客观、科学的质量标准。
3 太白七药药理研究
太白七药不仅品种众多,而且药理作用相当广泛,特别在抗肿瘤、抗菌、抗病毒、镇痛、抗炎、抗风湿等方面表现出的特殊疗效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如铁牛七浸膏对小鼠移植瘤S180(多形细胞性肉瘤)、H22(肝细胞瘤)和S37(未分化肉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剂量0.06g/kg和0.12g/kg,对S180、H22及S37抑制作用明显,对S37瘤细胞生长抑制率达80 %;体外抑瘤实验对人肝癌(Ca7721)0.1mg/20μL杀伤率为100%,对胃癌(Ca7901)0.1mg/20μL杀伤率为100%,对食管癌(e-109)浓度为0.lmg/20μL,0.05mg/20μL杀伤率为100%,且杀伤率与剂量呈线性关系[5]。另外,谭苹[6]等人对40种秦岭七药做了体外抗菌实验研究,以传统中药黄连作为对照组,结果供试的多数秦岭七药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少数七药的抑菌作用与黄连相当甚至更强。例如:盘龙七、黄三七、鸡心七、芝麻七、蝎子七、小蝎子七、王八七、土三七、黑风七、荞麦七,老君七、红毛七等12种七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与黄连相当甚至更强;盘龙七、红毛七对白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与黄连相同;蝎子七对志贺氏痢疾杆菌Ⅱ型和福氏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与黄连相当;窝儿七活性成分修饰物P-01治疗尖锐湿疣、扁平疣作用比1990年WHO推荐的一线药物——0.15%Podophyllotoxin活性强,且毒性低[7]。实验研究表明,许多七药都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如阮汉利等人研究发现,鸡心七具有较好的镇痛抗炎效果,其甲醇提取物能显著提高小鼠热刺激的痛阈水平,其效果强于双氯灭痛,可与吗啡相比,且持续时间比吗啡长;对小鼠二甲苯致炎性耳廓水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可与双氯灭痛相比;此外,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药效可与氢化可的松相比[8]。此外我们在相关太白七药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部分太白七药如长春七、羊角七等的有效部位或化学成分,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反应、小鼠二甲苯致炎性耳廓肿胀等药理模型进行抗炎镇痛活性筛选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长春七总香豆素及羊角七总生物碱都具有很强的镇痛抗炎作用。以钮子七(珠子参)为例,太白七药的药理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多个方面: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总皂苷有与人参皂苷类似的免疫作用,能提高小鼠血中碳廓清率和激活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9]; 中枢抑制作用,表现在具有镇痛、镇静、催眠作用[10]; 具有扩血管、降血压作用[11]; 抗炎作用,对多种实验性关节炎模型有预防和治疗作用[12]; 抗脑缺血作用,总皂苷能明显降低沙土鼠脑缺血重灌流的死亡率[13]; 对血液和造血功能的影响,水煎液能显著增加血中网织红细胞数,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等[14]; 抗癌方面,对荷瘤小鼠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15],在体外对HL-60细胞株有细胞毒作用,且能提高5-FU的敏感性而与化疗药物起协同作用;同时珠子参有诱导HL-60细胞分化的功能[16],实验还证明珠子参对化疗药物5-FU有减毒作用[17], 等等。
此外,在七药作用机理方面也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如林蓉等人[18]采用H2O2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采用MTT法观察红毛七的提取物(HMQ-4)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用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NO、NOS含量;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KB的表达。结果显示,HMQ-4在一定剂量内减少细胞的死亡;HMQ-4还可促进H2O2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内NO、NOS释放的增加和抑制核转录因子-KB的表达的加强。结论:HMQ-4对H2O2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NO、NOS释放和转录因子-KB的表达有关。
但从早期的七药药理研究资料来看,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研究对象基源不明确,太白七药或为多基源品种,或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比较普遍,不同品种之间由于存在着化学成分的差异,致使药理活性上也不尽相同; 生长年限不同、采收季节、加工方法不统一,可能影响其药理作用的发挥; 样品制作简单,量化指标不明确; 药理模型缺乏,指标单一等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规范、科学的药理活性筛选方案的设计及研究,对于太白七药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4 太白“七药”活性成分研究
以创新性药物开发为目的,根据传统用药经验、结合现代实验技术,进行七药活性部位或活性成分的筛选,近些年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建立在分子细胞水平上的活性筛选技术的应用,使得七药活性成分的筛选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如采用细胞膜色谱(CMC)技术成功地进行了长春七抑制Hele细胞增殖的活性成分[ 19]及红毛七有效成分的筛选[ 20]工作。细胞膜色谱为化合物的体外高通量筛选提供了高选择性、高特异性、高效率的筛选手段。
5 太白“七药”的新药及临床研究
太白七药强烈而特殊的疗效已得到长期、大量临床实践的证明。许多流传在民间单方、验方也得到很好的整理。而且,由于太白七药在抗风湿、活血化瘀、抗肿瘤等方面的特殊疗效,近年来,以七药为主的单味、复方制剂及新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以盘龙七为主研制开发的盘龙七片、盘龙七药酒,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及其后遗症、不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并得到了大量临床的验证[21-25] 。由凤尾七、头发七、扭子七、金刷把、伸筋草等多种稀有太白山草药组成的化瘀通络汤治疗各种瘫痪病,疗效显著,临床以化瘀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38例,并以临床较为常用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为对照组,结果表明,治疗组证候疗效及改善多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有效率分别为97.37%、90.00%[26]。氢溴酸高乌甲素,是从高乌头(麻布七)中经提取制成的二萜类单体拉巴乌头碱的氢溴酸盐,是中国独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成瘾性镇痛药,属国家一类新药,经中国卫生部、国际癌痛治疗研究会认可并推荐,用作“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的轻、中度镇痛药。本品的镇痛强度是安替比林(Antipyrine)的七倍,与杜冷丁(Dolantin) 镇痛效果相同,而且维持时间长,并具有显著的抗炎消肿、降温解热与局部麻醉作用,对患者肝肾功能、造血功能均无不良影响,安全性高,无成瘾性,无致畸变、致突变和致癌作用[27],适用于胃肠溃疡、胃炎、肝炎、胆囊炎、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牙痛、术后疼痛、癌痛等症,目前临床制剂有片剂、注射剂等。
然而,对于七药,由于使用不当,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对一些含乌头碱类有毒成分的七药更是如此。如金牛七中毒致室上性心动过速并休克1例报告[28]、铁锤棒中毒致心律失常1例[29]、菊三七致急性药物性肝损害1例[30]、土三七致肝静脉闭塞病12例分析等[31]。因此,开展太白七药基础研究,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及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标等,是太白七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所必需的,应予以重视。
6 太白“七药”资源研究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随着中药现代化的逐步实施和深入,中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随之而引发的资源不足及资源浪费问题日显突出。因此,在进行太白七药品种考证及资源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七药野生变家种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发展及新药开发等都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这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如太白县中药办筹建太白山野生中药材驯化示范园,积极实施“药业兴县”战略,全力打造“中国太白山药谷”,在当地筹建了太白山名贵中药材野生驯化示范园,种植品种50个,其中太白七药19种,地道药材31种。目前,偏头七、窝儿七、竹根七、盘龙七、称杆七、小桃儿七、蝎子七、灯台七、青蛙七、天王七、红毛七、长春七、朱砂七、景天三七、蜈蚣七、荞麦七、追风七、太白贝母、太白米、手儿参等生长良好,为太白中药材的研发搭建了平台。
总之,太白七药作为秦岭太白山最具特色的民间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其可持利用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开展太白七药的系统研究,对于开发疗效可靠的新药,保护中药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聂伯纯,李万波.太白“七药”调查研究[J].陕西中医,1986,7(6):175-176.
[2] 程虎印.太白山“七药”及其植物资源研究[J].陕西中医,1990,11(8):371-372.
[3] Morita T. Saponins of Zu-Tziseng,Rhizomes of Panax japonicus C.A. Meyer var.major(Burk.)C.Y.Wu et K.M.Feng,Collected in Yunnan,China[J].Chem Pharm Bull,1982,30(12):4341.
[4] 宋小妹,吴立军,曹军毅,等.长春七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6):546-547.
[5] 段泾云,刘小平,李秦.铁牛七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1):13-15.
[6] 谭苹,姚丽芳,彭承秀.40种秦岭“七药”最低抑菌浓度的测试[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6):484-485.
[7] 胡步超,田淑惠,傅长才.太白山草药窝儿七活性成分修饰物P-01治疗尖锐湿疣、扁平疣初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51(4):205-205.
[8] 阮汉利,李娟,赵晓亚,等.筒鞘蛇菰镇痛抗炎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6):910-911.
[9] 朱新华.珠子参皂苷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初探[J].昆明医学院学报,1990,11(4):52-54.
[10] 陶静仪,梅其炳,范志刚.大叶三七的中枢抑制作用,西北药学杂志[J].1989,4(2):11-12.
[11] 陶静仪,梅其炳.大叶三七的扩血管降压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1989,4(3):335.
[12] 王本祥,张树臣,曲淑岩,三七水煎剂对实验性“关节炎”的影响[J].药学学报,1965,10(6):603.
[13] 张玉敏,李麟仙,王子灿.人参属药物对沙土鼠脑缺血重灌流损伤的保护效应[J].昆明医学院学报,1989,10(2):47-48.
[14] 段径云,陈瑞明.珠子参对血液和造血功能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1996,11(2):72-73.
[15] 陈涛,龚张斌.珠子参对S-180荷瘤小鼠抑瘤效应及免疫学机制的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345-2347.
[16] 陈涛,龚张斌.珠子参对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分化研究[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3,31(3):146-150.
[17] 陈涛,龚张斌.珠子参在肿瘤化疗中减毒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6):1598-1600.
[18] 林蓉,刘俊田,贺浪冲,等.红毛七提取物对H2O2损伤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KB的表达和NO生成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1):826-828.
[19] 高琨,贺浪冲,杨广德.用细胞膜色谱法筛选研究红毛七中的有效成分[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1):14-16.
[20] 张宇洁,贺浪冲.用细胞膜色谱法模型筛选长春七抑制 HeLa细胞增殖的活性成分[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6):463-465.
[21] 龙智铨,汤梅玲.盘龙七片在柯雷氏骨折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20):2042-2043.
[22] 王宁娜,李文福,陈文发.盘龙七片的临床新用途[J].药学实践杂志,1997,15(5):276-276.
[23] 李文福,方素钦,陈文发.盘龙七片治疗不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8,8(2):10-12.
[24] 罗绍清,刘远峰,陈永平,等.盘龙七片治疗外伤性骨折临床观察[J].中国骨伤,2004,17(6):328-328.
[25] 王治军.盘龙七药酒临床验证467例总结报告[J].陕西中医,1986,11:494-494.
[26] 常富业.化瘀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6):432-435.
[27] 于基志,张白晶,蒋雪涛.高乌甲素的临床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7):822-824.
[28] 卢耀礼,王芳.金牛七中毒致室上性心动过速并休克1例报告[J].中国乡村医药,1999,6(10):25-25.
[29] 谢松庆.铁锤棒中毒致心律失常一例[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81,1(1):33-34.
[30] 严红,白岚,彭梅.菊三七致急性药物性肝损害1例[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5,8(6):336-336.
[31] 马立新,陈哉考.土三七致肝静脉闭塞病12例分析[J].临床医学,2006,26(5):86-86.
(责任编辑: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