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赛花
摘要:17、18世纪期间,大批法国亚麻布和印度棉布服装涌入英格兰。为保护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枢密院和议会颁布了一系列王家文告和王国法令,严禁商人进口亚麻布和棉布,并禁止人们穿进口服装。虽然政府对毛纺织业的保护反而加速了其衰落,但是政府对进口服装的管制,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为英国工业革命吹响了号角。
关键词:英国; 管制服装; 工业革命; 重商主义
中图分类号:K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2-0142-03
1604年,英格兰议会宣布废除禁奢令,从此不再有王国法令为维护贵族阶层的着装特权,严格限制社会中下层人们的着装。不过,对人们着装的管制并未淡出立法领域,17、18世纪仍不断有管制服装的法令文告出台。与禁奢令维护等级秩序的根本目的不同,这些法令文告是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政府为了维护英格兰的经济利益,减少进口纺织品造成国内黄金的外流而颁布的。本文在解读相关法令文告的基础上,探讨英国政府管制服装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
17世纪上半叶,上、下议院都有议员呼吁政府继续管制人们的着装。只是在陈述管制服装的理由时,双方出现了较大分歧。下院认为政府管制人们的着装,即禁止人们购买进口服装,其实是对本土工业生产的鼓励,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平衡。但是上院仍有人强调利用着装维持社会各等级之间差别的重要性,实质上是要重申禁奢令,维护贵族的特权。由于上院和下院互不认同,内战前英国议会没有通过任何管制服装的法令。
虽然议会没能成功地立法管制服装,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这一问题上,却不是沉默的。1610年,詹姆士一世在王家文告中提到,“很有必要运用一些行政命令来抑制人们消费过度华丽的服装”。[1]1616年国王旧事重提,规定除星期天和特定的圣日之外,禁止穿黄金丝线、天鹅绒、绸缎和平纹皱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服丧期间只能穿绒面呢制成的服装。这份文告印刷了很多副本,但是因遭到臣民的强烈反对,并未下达至地方市镇。[2]随后在1622、1636、1643年的王家文告中,也禁止穿金银丝绒和蕾丝制成的服装,但都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内战后清教徒竭力对个人行为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主张运用法律手段,对咒骂、酗酒、赌博、不守安息日等恶习处以一定的惩罚。他们崇尚简单、自然、朴素的着装,反对穿优质亚麻布和金银蕾丝制成的服装,这在1650年和1656年议会的提案中有所体现。[2]不过,由于议案中涉及的理由不够充分,议会最终没有制定管制服装的法令,清教徒没能将服装纳入法律的管制范围内。
真正重新利用王国法令管制人们的着装,是从查理二世复辟时开始的。17世纪下半叶,欧洲大陆亚麻布产量大增,而且不同档次的亚麻布价格不一,满足了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英国人也纷纷购买亚麻质地的衬衣、帽子、头巾等。面对进口服装造成的强烈冲击,在保护传统毛纺织业的问题上,议会上院和下院意见达到了空前的一致。议会分别于1662年和1689年通过了管制服装的法令。这两条法令实质上是管制纺织品进口商,希望从源头断绝人们对进口服装的消费。1662年法令规定,任何人不得从国外进口蕾丝、亚麻布和其他服饰用品。[3] 1689年法令更有针对性,禁止从土耳其、波斯、印度和中国进口生丝。[4]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印度棉布在英国迅速流行起来,触犯了毛纺织商的利益。他们组织毛纺织工人发起了一系列运动,反对进口亚洲纺织品。1698到1699年间,议会通过了一项法令,不但禁止从波斯、中国、印度进口丝绸和彩色印花棉布,而且禁止人们穿这类纺织品制成的服装。凡因违法而被扣押的货物,应予没收、拍卖或再输出。[5] 1719-1720年间,反棉布运动再次达到了高潮。以至于穿着棉布衣服的人,在大街上可能会被人撕破衣服。1721年,议会不得不再次通过法令,禁止所有人穿彩色印花棉布。不过,无论是反棉布运动还是议会立法,都没能抑制英国人消费棉布的热潮。
17、18世纪政府对服装的管制大致分两个阶段,以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为界。复辟之前仅限于颁布王家文告,禁止人们穿进口的奢侈服装。上、下议院虽不断出现管制服装的提案,但是没有形成正式的王国法令。复辟之后,面对进口服装给英国传统毛纺织业带来的巨大威胁,议会两院在管制服装的问题上达成一致,通过了多项法令,严禁商人从欧洲和亚洲进口丝绸、亚麻布和棉布等,并禁止人们穿进口服装。从王家文告到王国法令,政府对服装的管制有逐渐严格的趋势,从最初引导人们消费国产羊绒服装,转变为严格控制贸易进而管制着装。
二
虽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文告,但并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使政府对服装的管制流于形式,收效甚微。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上半叶,英国消费者掀起了购买进口亚麻和棉布服装的热潮。贵族阶层不仅购买昂贵的丝织品,还热衷于质地优良的亚麻和棉布服装。除一些价格、档次较低的亚麻和棉质服装之外,还有大量被社会上层淘汰的二手服装,满足了社会中下层人们对新奇而舒适的进口服装的需求。
复辟时期的英格兰,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可以买到从欧洲大陆进口的白色亚麻布服装。普通大众不再穿土褐色、绿色、 蓝色或黑色的重羊毛纺织品,也逐渐淘汰了皮革裤子和带有风帽的粗呢大衣。白色的衬衣、帽子、头巾和脖子上系的亚麻小方巾,成为店员、女仆、铁匠们赢得社会尊重的徽章。[6]虽然各阶层人们穿的亚麻布衣服质地不一,但普遍都有白色的领口和袖口。即使服装颜色丰富的贵族阶层,也纷纷将领口和袖口改成白色的亚麻布,因为这代表着身体的洁净。
1666年到1671年间,典当商约翰·波普(John Pope)留下的典当记录显示,当时很多来自中下层的人们穿亚麻布服装。波普的邻居在遇到天灾人祸时,通常会将一些值钱的物品送到他的当铺,以换取现金。其中,服装是当铺内比例最大的商品,占店内总商品数量的78%。经统计,波普店内服装有50.7%是亚麻质地的,39.44%是传统毛纺织品。[6]显然,英国传统的羊绒织品已经丧失了其在服装市场的主导地位。当时有人抱怨,“一直以来为人称道的英国服装,开始随法国的潮流而改变。妇女的帽子变成了法式头巾,每个女仆都愿意花费半个月的工资购买时髦的法式头巾”。 [6]
17世纪晚期,印度棉布的进口,给英国人的着装习惯带来了更大的变化。印度棉布的实用、舒适、色彩斑斓和浓厚的异国情调,让英国消费者迅速为之倾倒,仅1684年就有逾百万件棉布服装运至英格兰。[7] 1719年,一位小册子的作者这样描述当时人的着装:
所有卑微的人,包括女仆和不起眼的穷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着装……他们都穿上了棉布和亚麻布服装,因为这类服装价格低廉、质地轻薄,而且色彩明快……不论是在大街上玩耍的穷人家小孩,还是在寄宿制学校上学富裕家庭的小孩,都穿着棉布和亚麻服装。[6]
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的亚麻布服装和印度的棉布服装,在英格兰服装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当时人的实际着装状况看来,英国政府对进口服装的管制是失败的。它的失败固然与法令文告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策略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旅居英国的荷兰学者曼德维尔在其畅销书《蜜蜂的寓言》中,为人们穿上“奢侈”的进口服装,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推动了人们购买和消费进口服装的热潮。他认为私人的恶德与公众的利益并不相互冲突,个人的奢侈行为反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个人穿着做工考究的丝绸服装而不穿廉价服装,选择稀少的高等衣料而不选择粗糙衣料,这是在为更多的人提供工作,因而是在增进公共福利”。 [8]曼德维尔的书引来当时“正人君子”们的一致批判,却深受普通读者欢迎,先后被译为法文、德文多次出版。
那么,同样是政府立法,为何欧洲大陆许多国家可以长期而有效地管制人们的着装,而英国政府的管制总是陷入“越管制越流行”的怪圈呢?从根本上讲,这是由英国近代早期特殊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随着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英国的社会财富大大增长,普通大众的实际平均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时装逐渐成为各阶层人们普遍讨论的问题。随处可见的二手服装贸易,扩大了普通大众的消费机会,促进了英国大众消费市场形成。因此,普通大众对社会上层着装的模仿,比欧洲大陆任何国家都更普遍。曾经象征贵族特权的进口服装,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18世纪英国普通劳动者的着装,给外国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48年,一名瑞典的游客这样写道:一个农夫的妻子在星期天的穿戴,有别于她日常劳作时的着装,而与有身份的女士没有多大的区别。1782年一个德国人发现,几乎每个英国男人都穿着白色内衣,哪怕是乞丐,在衣衫褴褛的外表下,也有一件干净的衬衣。[2]
三
政府管制服装的失败表明,时尚的脚步并不会因法令的颁布而停止。尽管国王和议会三令五申,大多数英国人宁愿选择进口的亚麻布和棉布服装,而不愿意穿传统的羊毛纺织品。然而,优质的羊毛和毛纺织品曾是无数英国人的骄傲。在近代早期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对毛纺织业采取过分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确保它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在对外出口上,除去全部完工的毛纺织品外,绝对禁止输出任何形式的羊毛。也禁止输出活羊,以免其在外生长并繁衍后代。还禁止人们在离海滨五英里的范围内剪羊毛。[9]在国内市场,禁止人们穿非羊毛纺织品,甚至禁止商人从欧洲大陆和亚洲进口亚麻布和棉布。
面对17、18世纪大批亚麻布和棉布服装的输入,长期受政策保护的英国毛纺织业界充满了恐慌。毛纺织商一再要求议会立法禁止进口这些服装,甚至还组织工人发动了骚乱。虽然政府以更明确、更彻底的禁令来平息骚乱,但毛纺织商无法阻止英国人规避禁令,训练工人仿制印度棉布。在市场逐渐开放的时代,传统毛纺织业不可能避免竞争,活跃的偷运把他们的一部分优质羊毛运到国外,把印度的优质棉布运进英格兰。羊绒商唯有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技术革新,才能在服装市场站稳脚跟。但是惯常的保护制度,“使得毛纺工业中传统方法的各种改良遇到最强固的障碍,因为特权总是最不利于创举和进步的东西”。[9]可以说,17、18世纪英国政府对传统毛纺织业的保护,其实加速了它的衰落。
与对毛纺织业的消极影响相反,政府对服装的管制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曼彻斯特是英国最早生产棉布的地方,在17世纪初以塞浦路斯进口的棉花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粗棉布品质在中等以下,且数量不多。17世纪末,随着与印度殖民贸易的展开,大批印度棉布进入英国市场。如前文所述,在毛纺织商的强烈要求下,议会分别于1698年和1721年通过了禁止进口棉布的法令。但是,“在印度织物的进口未受到任何限制的时期,这些织物所造成的需要已对任何能够仿造的人提供了成功和发财的机会。”[9]禁令施行之后,人们只能通过走私的途径购买到棉纺织品,舒适、柔软、耐洗的棉布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仿造印度棉布的棉纺织业,首先在兰开夏郡兴起。兰开夏临近港口城市利物浦,而东西印度群岛和巴西种植的棉花,可以经利物浦很便捷地运到兰开夏。更重要的是,兰开夏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度和温差,使纺出来的棉纱异常纤细。当然,由于工具和技术的差距,兰开夏生产出来的棉布其实是棉麻混合织品。这种织品虽不如印度棉布柔软、漂亮,但是能够勉强替代它,满足人们对棉布的需求。1735年,议会通过了一项法令,把棉麻混合织品作为旧有的粗棉布工业的一个分支,正式排除在1721年颁布的禁令之外,使毛纺织商失去了反对仿制印度棉布的法律依据。[9]新兴的棉纺织业不像传统的毛纺织业,享有的特权很少,受到的束缚也少,易于进行技术改良和创新。飞梭的使用,使织工能够织更宽的织物,且织布的速度比以前快得多。1768年,哈格里夫斯的多轴纺纱机投入使用,解决了纱线供不应求的难题。它以惊人的速度推广,几年之内在兰开夏取代了纺车。
从18世纪50年代起,英国本土生产的棉麻服装开始抢占国内市场。到18世纪末,棉纺织业为市场提供了许多中、低价格的布料和服装,满足了那些收入有限,却追求体面和端庄的消费者的需求。购买亚麻布和棉布服装,并经常洗涤衣物以保持洁净,逐渐成为人们的着装习惯。工匠塞缪尔·班福特(Samuel Bamford)在自传中,很自豪地谈到他的母亲。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18世纪节俭的母亲,其个人形象被干净的亚麻布和棉布服装照亮。
我的母亲是一位很有女子气质的、慈祥的母亲。她身材高挑而笔直,皮肤白皙,脸颊白里透红,像两个红苹果;她黑色的头发整齐地蜷成一圈,被一个干净的白色亚麻布帽子团团围住;她的脖子上系着白色的小方巾;上穿长袍,外加一条干净的棉布围裙,下穿黑色的长统袜和鞋子。[10]
17、18世纪英国政府管制服装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引导或抑制消费者,保护传统的毛纺织业,而在于它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政府禁止商人进口亚麻布和棉布,为英国本土仿制印度棉布制造了良机。此外,禁止人们穿进口的亚麻布、棉布和丝绸服装,反而增添了这些服装的神秘感和诱惑力,扩大了它们的市场需求。为适应和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英国本土的棉纺织业在18世纪迅速崛起并逐渐实现商业化。
综上所述,为保护传统的毛纺织业,17、18世纪英国政府针对进口布匹和服装颁布了多项禁令。不过这些禁令收效甚微,不仅没能引导人们消费毛纺织品,反而加速了毛纺织业的衰落。政府对进口服装的管制,却为仿制进口布匹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刺激了英国本土棉纺织业的飞速发展。这一“种豆得瓜”的现象,颇引人深思。随着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政府的经济政策必须由“过度保护”变为“适度放任”,才能真正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18世纪政府对棉纺织业的“适度放任”,使新机器首先应用于棉布的生产,吹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号角。
参考文献:
[1] J. F. Larkin & P. L. Hughes (eds.). Stuart Royal Proclamations.Vol.1[Z].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3.
[2]D. C. Coleman and A. H. John (eds.). Trade, Government and Economy in Pre-Industrial England[C]. London: Weidenfeld&Nicolson, 1976.
[3]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5[Z]. Buffalo, N.Y. :W.S. Hein,1993.
[4]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6[Z]. Buffalo, N.Y. :W.S. Hein,1993.
[5]The statutes of the realm, vol.7[Z]. Buffalo, N.Y. :W.S. Hein,1993.
[6]Beverly Lemire. Second-hand beaux and 'red-armed. Belles':conflict and the creation of. fashions in England, c. 1660-1800[J], Continuity and Change, Vol.15, No.3, 2000.
[7]K. N. Chaudhuri. The trading world of Asia and the English East India Compan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8]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 公众的利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Henry Duncklev. Bamford's Passages in the Life of a Radical and Early Days, Vol.1[Z]. London: Unwin, 1893.( http://www.archive.org)
责任编辑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