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育林
[摘要]在播音发声教学中,多数学校由于办学经验不足,师资短缺等原因,教学中存在如下一些误区:使用教材不当,对立歌唱发声,对“压嗓子”的理解不到位,对气息上下脱节、对音色发白无可奈何。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以上各种教学误区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播音发声播音教程误区
播音发声是播音主持专业启蒙课、基础课,是培养合格播音员、主持人的必修课,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播音发声学的理论知识,逐步掌握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以适用播音、主持创作需要,解决的是播音、主持创作中的硬件问题。广播电视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红火,也催生了许多高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兴趣。远的不说,就安徽省来看,除了安徽广播影视学院是老牌学校外,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和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等也相继开设了该专业。笔者认为,多数学校由于办学经验不足,师资短缺,在播音发声教学中存在如下一些误区:
一、使用教材不当
从教材使用角度来看,多数学校使用的是吴弘毅主编的《实用播音教程》(以下简称教程),该教材共四册,每学年使用一册,播音发声教学放在第一册,供一年级学生使用。从教学内容来看。包括呼吸控制,口腔控制,喉部控制,共鸣控制,声音弹性训练,情声气的结合。从教学阶段设置来看,将播音发声教学放在第一学年,便于学生有时间慢慢揣摩。毋容置疑。教材中关于播音发声的理论是系统的,内容是全面的,教学思路是合理的,但是仔细推敲存在两点不足之处。首先是概念晦涩难懂:该教材中一些概念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比如:“声音像一条弹性的带子,下端从小腹拉出,垂直向上,至口咽腔,沿上腭中纵线前行,受口腔的节制,形成字音,字音好像被吸着而挂在硬腭前部——”声音怎么像一条弹性的带子?声音如何拉出来?又如何声音垂直?令人费解。再比如:“吸气到肺底,两肋打开,腹壁站立”,肺底到底在哪个位置?什么是两肋打开?又怎样打开?经验告诉我们,播音发声教学中,实践教学时数应远大于理论教学时数。但是,如果理论概念含糊不清,何谈正确的实践?其次是教材不切实际,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被我们忽略,即:该教材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材。是其自1963年创建播音专业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的教学经验结晶,是中国传媒大学特色的教材。而从专业设置的角度,播音主持专业对许多学校来说几近新专业,有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等学制不等,实际情况不一,再加上教师教无经验,教材张冠岂能李戴?
二、对立歌唱发声
我们现在所讲的播音发声训练,实际上并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发声训练,还包括主持发声训练。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发声理论是建立在广播播音发声的基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戏剧、话剧的发声方法,形成时间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建立开始时。要求发声特点是“以实声为主的虚实结合,声音清晰圆润,声音变化幅度不大,层次丰富,表情达意准确,接近口语用声,状态自如,声音流畅,”播音发声的最高标准集中反映于新闻播音之中,形成了以张颂等为代表的老一代播音员的固定模式。从电视播音的角度来讲,电视新闻播音延续了这一模式,例如罗京、张宏民等。随着电视中各类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的大量出现,各类风格的主持人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主持人的发声及音色各具特色,以央视为例:李咏的发声靠后向上,声如洪钟;毕福剑的发声不拘一格,色彩变化丰富,迥异于体育主持人宋世雄、孙正平发声的中规中矩。
然而,部分教师从播音发声的特点上分析,提出主张:播音发声绝对不同于歌唱发声。并要求学生绝对不能接受歌唱发声的任何方法。笔者以为。实际上播音发声训练完全可以涵盖于歌唱发声训练之中。央视综艺栏目主持人朱军,业务水平非常强,民歌唱得也好。央视《新闻30分》主持人胥午梅,业务水平非常强,但是她第一专业却是声乐,京剧唱得也棒。首先,从音高要求上说,播音、歌唱二者发声都注重自然音域范围音的质量训练,不同的是:播音发声一般要求自如声区能达到一个半八度以上为好,音高上一般要求并不太高,只是在朗诵时,随着情绪的变化,偶见几个高音,如《长征组歌》中,“红旗飘,军号响”中“军”字的朗诵处理。音高约是小字二组的G,在自如声区里偏低部分的音色训练上有较高要求。而歌唱发声是以自然音域为基础向更宽音域作要求。其次,从音量要求上说,播音发声对音量要求是强度不大,幅度不大,层次要多。而歌唱发声对音量的要求是根据乐曲处理要求,强度控制自如,也就是说歌唱发声从音量的训练上讲。比播音发声有更高要求。第三,从音长要求上说。由于在普通话中音长的变化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播音发声对音长的要求没有绝对标准,但音节要有一定时值保证,而歌唱发声常因歌曲抒情的需要。在音长上要求很高,例如刘和平在歌曲《父亲》最后一句的处理上,时长近十秒,气息量非常大。相对而言,播音发声所需气息要求要小。从音色要求上说,二者都要求音色圆润,清晰流畅,刚柔并济,变化自如。不同的是歌唱发声对自然音域范围以外的音有音色要求,而播音发声对自然音域范围以外的音的使用不多。所以基本无要求。
三、对“压嗓子”的理解
“压嗓子”是喉头明显下压造成,音色显“空”、“浑”。从肌体上说,牵制了舌的运动幅度,从效果上说,影响了字音的清晰度。在歌唱发声训练中,特别是美声唱法训练时,初学者易犯。“压嗓子”对于唱高音的演员来说,妨碍极大。对于唱中低音的演员来说,因本色较厚,一定程度上音色变化不明显。在中国民歌唱法中,内蒙“呼麦”还压出了特色。在播音发声中,因发声音域宽度不大,不易发生“压嗓子”现象,但是,当发声时,如果一味追求声音厚度,就可能出现。一些播音员在播稿件时,在对结束旬的结束感的处理中容易产生压嗓子现象,例如前几年央视的康辉在播新闻结束旬“请看报道”四字时,较为明显(现在基本没有了)。因康辉声音本色较厚,四字播念时值很短,所以“压嗓子”在听觉上易被或略,也并不太难听。本人观点是:“压嗓子”不仅不利于发声,更容易使嗓子疲劳。播音发声教学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声音要自信,不刻意要求学生追求声音厚度,“压嗓子”现象一般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即使有一点也无妨。
四、上下脱节的无奈
播音发声的特点决定了对呼吸控制的要求,即能够运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调节呼吸,使气息顺畅、均匀,深浅适中,运用自如。但是很多同学都有一种无奈:在发声练习时感觉是对的,在实践运用时感觉没有气息支撑。上下严重脱节。教程以及一般老师的解释是:没有做到“从自然状态的下意识控制”到“有意识的基本状态强控制”,再到“有意识的基本状态弱控制”,最后实现“下意识的以弱控制为主、强弱控制自如”呼吸控制。理论解释完全正确。问题是许多同学毕业了,参加工作了,仍然为这个问题所苦恼。实际上,这是发声训练中的共性问题,声乐发声练习中也存在。从教程来说,关于播音发声的教学是分述的,关于训练方法多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发声肌体分述:呼吸的控制、口腔的控制、喉部的控制、共鸣的控制、声音弹性的训练等。关于腹肌的锻炼方法有:仰卧起坐、仰卧举腿等。关于膈肌的训练方法有:“狗喘气”、“喊口令操”等,关于胸腹联合式呼吸基本状态的方法有“闻花香”、“抬重物”等。可以这样说,采用分述,条理是清楚的,解释是到位的,但教材中的训练方法多数是有针对性的训练,是针对某一具体发声肌体控制的训练,正是这种分述和独立训练,再加上老师教学缺乏经验,不能有机地把各种训练方法融合起来,才导致学生在发声练习时感觉是对的,实践运用时却上下脱节。本人在长期实践教学中,摸索出一种简而易行的教学方法,即“嘴唇叼烟”法:嘴唇叼上一根香烟或其它轻而又软的东西播念稿件。该方法的妙处是基本能将许多发声肌体控制的训练有效统一起来:唇舌能轻松活动,笑肌能自如收缩,口腔会不自觉地打开,上腭会不自觉地拱起,喉部会不自觉放松,气息会不自觉由鼻而出,共鸣会不自觉产生。从有意识练到无意识,再配上“狗喘气”、“喊口令操”等对腹肌、膈肌训练,效果极佳。需要注意的是,该法不得用于歌唱发声训练,该法不利于高音发声,不利于嘴巴张开。
正确的播音是各个发声肌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的播音发声训练理当是各个发声肌体统一下的训练。许多老师在播音发声教学实践中照本宣科,对“压嗓子”的理解不到位,绝对对立歌唱发声,导致对气息上下脱节的无奈,而《实用播音教程》在编写播音发声理论时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以上几点教学误区应引起我们注意。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论述正确与否,愿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