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艳
[摘要]本文拟对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探究,进而探索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
一、舆论与网络舆论
舆论是社会公众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意见。舆论“在宏观上对社会有着巨太的牵引力;同时,在微观上它又对社会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制约力。”陈力丹先生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加强舆论引导一向是我国政治工作和新闻工作中的焦点话题之一,在探讨舆论引导方面,业已形成一定的学术成果,也有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颇有成效的舆论引导的方法和技巧。但这些都是以传统媒体为样本的研究。如今,我们已经迈人了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全面渗入了我们的生活。“网络以其数字化、全球性、实时性、多媒体和交互性等特征,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太影响。”近年来网络舆论日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网络舆论,顾名思义就是以新型媒体互联网为载体,网民针对网络上所呈现的某一问题或事件通过跟帖、转帖、回帖等形式所形成的相对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网络舆论因其特殊的介质而先天地具有低控制性、较难引导性、突发性、无序性、非理性等特点。但网络舆论也因其介质“四海一家”、“协作发展”的特性而给各种意见提供了一个交锋和碰撞的平台。“这种自发性舆论可以避免传统媒体过于自为而出现的‘舆论一律,全方位倾听社会声音。真实反映社会民意。”
二、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网络舆论的形成基地一般是太型门户网站的论坛、Bolg等等,网民通过新闻跟帖、BBS讨论、MSN实时交流、邮件群发等方式交换对某个热点问题的看法。并通过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在网络上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如前几年的孙志刚案、宝马撞人案和去年的“高官亵童案”,包括最近的央视北配楼着火事件等等无一不是如此。在这个舆论环境中有着一个强大的“场”的力量存在,在这个“场”中,各个观点和意见发生着相互碰撞和交锋,并被逐渐整合,从而形成核心的观点倾向,一旦该观点成为“曝光率”最高的观点,支持者往往就会越来越多,而一些相反的观点往往因为跟帖者寥寥而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由于绝大多数网民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意见领袖的观点会成为意见‘轴心,而其他网民则依附这一‘轴心,接纳‘意见领袖的观点:或以意见‘轴心为准绳,不断修正自己的意见。并最终与‘意见领袖的观点保持一致。
三、网络舆论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网络舆论已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组成部分,正在从媒介舆论的边缘走向主流,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成为促进民意表达、增强社会管理、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在“强国论坛”、“千龙评论”以及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的热点新闻下,网民的一些言辞恳切、颇具建设性和代表性的意见对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方针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而网民们针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的激烈争鸣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真理越辩越明,让真正的民声得以释放。“互联网的出现,为任何人、任何组织和任何社团在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尽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宣泄情绪等创造了条件,哪怕这些观点和主流意识形态大相径庭。也会受到足够的宽容。”网络舆论由于网络媒体“天赋”的特点决定了人们意见表达的充分自由和个性彰显的最大化。但是,网络的匿名性也支持了网民在表达意见时的非理性趋向和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任何人都可以以一个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中畅所欲言而不必承担责任,这就导致在论坛等网络舆论集散地中,既存在认真跟帖、真诚发表观点、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人,也不乏恶意攻击、贬损他人、散布虚假恐怖信息的人。在网络上,“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也是虚拟的,没有道德的束缚,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因此讨论常常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晌。”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经验较少,对于网络舆论问题。学术界、业界虽然已经开始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就目前我国的网络舆论现状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
四、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舆论引导向来是新闻界的重要课题。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舆论也已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认识和引导就成为了当下学界和业界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崭新而又重要的课题。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笔者以为,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可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大力推动主流媒体网站的建设,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论的先锋作用。如今网络媒体已大致形成了以党所领导的重点新闻门户网站、传统媒体的网上站点、商业门户网站为主的三位一体式的网络媒体格局。以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为首的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引领网络舆论的重要作用,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快速、准确、透明地发布相关信息,占领网络舆论高地,使小道消息无法在BBs、QQ群里蔓延传播。主流媒体要唱响和谐主旋律,辩证、权威地发布相关信息。必要时还应当聘请相关问题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在网络上发表评论或做在线答复等,在澄清事实的同时,也更加提高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以主流的声音特别是主流论坛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统领‘公众舆论非常有效。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地帮助网友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啊以引导网络舆论向健康平稳的方向发展,杜绝了非理性和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
其次,积极利用技术手段及相关措施遏制谣言谩骂、恶意攻击、虚假信息、淫秽暴力等与和谐社会不符的言论。如自主研发程序对网民的帖子进行自动过滤,一则回帖在上传的过程中由后台程序按照事先设定的关键词进行自动过滤,凡是含关键词的帖子就无法上传或显示。此外,还可以组织专业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专职审核把关网民言论的同时。也负责根据网络舆论的发展情况适时发表评论以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同时,应强化专门的网络新闻管理和政策法规建设。“完善网络立法。形成系统、有序的调整网络关系的法律体系,特别是通过立法,将政府、网络媒体、公众等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这是引导网络舆论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要加强公众媒介素养教育,全面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上“网络追杀令”、“人肉搜索”方兴未艾,使得西方某些媒体指责中国网民是以键盘为武器的“网络暴民”。要加强对“网络暴力”现象的遏制,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朝着健康的发展方向。杜绝“网络暴力”现象,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就显得异常重要。
“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功能的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运用传媒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即在通过各类媒体获取信息时拥有对各种信息的认知、理解、反馈、取舍、质疑等能力。对媒介所里现的信息具备一定的感悟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和思考能力。网络媒介素养则意味着身处信息化时代的网民们在使用网络媒介的过程中拥有对不同来源信息的明确分辨能力和准确识别能力,能够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网民在上网时要做到对言论和观点的识别与判断,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理性头脑,不随便跟风、不恶意攻击、不做不负责任的跟帖。针对一些反华的言论、虚假的信息,网民应具备一定的识别分辨能力,而不要误听误信,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盲目跟风。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对于网络舆论的健康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因为网络舆论的主体就是网民。网民是网络舆论发展的主要推手。提高网民媒介素养,除了通过网民自身有意识的学习以外,还应通过网络主流新闻媒体开展相关网民媒介素养教育专题。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并进行探索和研究。我们坚信,在学界、业界、网民的多方努力下,网络舆论最终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力量,必将朝着规范、健康、理性、有序的方向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