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危机报道负面效应

2009-04-29 18:15刘远朋
新闻世界 2009年5期
关键词:大众危机媒介

刘远朋

[摘要]在强调信息公开的今天,危机报道研究大多集中于报道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本文却从另一个角度关注过多的危机报道产生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危机信息环境传播机制

作为现代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媒体对危机的跟进和报道对于满足受众的知情权、释疑解惑、稳定局面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以及当下媒体对危机报道的过分热衷,负面的传播效应就会产生。

一、危机和危机报道

危机研究的先驱查尔斯·赫尔曼在1972年给危机下了定义之后。危机研究成了国际研究的热点,各种关于危机的定义也随之出现:“危机是一种严重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或者基本价值规范的形势。”(罗森塔尔)“对很多人的生命财产或者心灵安宁带来紧迫和严重威胁的自然的或者人为的事件”。(多丽丝·格雷伯)“影响到数量很大的人群,以突发性、不确定性、失控、反应情绪化和威胁到生命财产为特征”(E.M珀斯)。

以上的定义描述了危机的共同外在特征:1)危机分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两种类型,所谓的“天灾人祸”。2)危机波及的是数量较大的人群。3)危机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破坏。引起集体的紧张和恐慌。4)危机具有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威胁性。

以报道危机事件为主要特征的危机新闻备受社会关注。危机新闻成了媒体的重要报道资源。媒体过分热衷于危机事件的报道,为了寻求“卖点”“点击率”“收视率”而不惜用大量的篇幅刊播危机事件,刺激受众本来脆弱的心理和敏感的神经——以为社会到处都有危机,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对现实社会的恐惧。

二、历史佐证

1、危机报道引起人们心理恐惧的强有力的支持之一就是诉诸恐惧的试验。无论是贾尼斯等人进行的关于牙齿保健方式所进行的试验,还是之后利文萨尔等人进行的关于通过观看胸部x光片劝诫人们戒烟的试验,都证明了诉诸恐惧信息有助于态度的改变——接受研究者的建议。试验也从中证实了诉诸恐惧信息能够对人们产生心理冲击,引起人们恐惧感。

2、1938年奥森·威尔斯——美国一位广播节目制作者,根据小说《火星人入侵地球》创作出了关于火星入侵地球的“目击式报道”。它以新闻播报的方式宣布了外星人驾驶宇宙飞船正登陆地球,袭击人类。节目播出后引起了美国各个城市的普遍恐慌:甚至听众一听到开头的播报就逃离了家,并且开始呼唤邻居们逃离。

三、大众媒介营造的信息环境成为我们了解现实世界的中介

1、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危机事件表现为自然界、社会、人的存在状态的恒常性遭到破坏或发生断裂。这种不和谐引发人们心理上的紧张和恐慌。

2、心理学将人、物、观念及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环境分为物质环境、信息环境和心理环境。“在我们和真实环境之间,存在一个拟态环境”。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并不直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但是无论我们认定其真实的图景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往往当作现实环境来对待”。“通过别人为我们提供的信息环境来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以此来调整我们的策略,以适应现实环境的变化。

策略调整既作用于刺激我们进行调整的拟态环境,又作用于现实环境。“人们的行为是对于虚假环境的一种反应。但是,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其后果就不是在刺激起行为的假环境中而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起作用。”。

危机新闻通过文字、语言、声音、图片等各种手段再现了物质世界中危机事件的原貌,构建了一幅相似于危机真实状态的虚拟世界中的图景。不管这种虚拟的图景与真实的危机事件相符的程度有多高,人们还是往往把此图景当作现实环境来对待,作为自己进行策略调整的依据。

四、大众媒介通过对危机事件的议程设置,“培植”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

危机事件具有的重要性、突发性、接近性等特征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因素,无疑会激起媒体的兴奋度和报道冲动,从而使此类事件成为炒作的噱头和重要的新闻议题。就这样,大众媒介通过对危机事件的设置使我们逃避了真正的现实,分散了我们对现实世界其他重要事件的注意力,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充满灾难、危险、死亡的影像化、人工化的虚幻世界。

五、危机新闻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存在的传播机制容易使负面效应形成

1、危机新闻的生产——信息的框架构建过程

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框架构建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进入新闻传播学领域。框架构建关注的是媒介通过对同一议题的不同构造来影响受众的认知,进而带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笔者认为在危机报道的过程中,存在着大众媒介对信息进行构建倾向,这种倾向易于左右受众视角,影响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甘耐姆把媒体的框架分为四个维度(1)新闻涉及的话题;(2)外在的表现;(3)认知上的属性;(4)感情属性。透过媒体荧屏版面,我们依据这四个维度来解析媒体如何对危机事件进行架构。

新闻涉及的话题——频频地把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受众眼球的危机新闻放在日常报道之中,重大的危机事件更是如此:着眼于能够刺激受众神经的细节刻画:特写镜头;不惜篇幅,不吝时长;更长的报道周期等。

外在的表现——把危机新闻放在显著的位置和黄金时段;采用集中式编排方式;醒目刺激的大幅标题;增多加大危机现场图片等。

认知上的属性——倾向于危机的可怕、恐怖、无可避免,无法激起受众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希望。

感情属性——呈现危机的残酷、惨烈、血腥,经常通篇笼罩着一种悲惨的氛围。

2、危机新闻的传播——信息的再传播中的扭曲过程

危机爆发时,大众媒介会迅速介入其中,第一时间把事件概略呈现给人们;人们也会首先从媒体上了解发生的事情,来辨别当前的形势,以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有关危机的信息就会快速的传递到相当数量人群中。

群体中的人际传播也是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危机的爆发常常会波及到社会上数量较大的人群,所以最早从媒体上获取有关危机信息的人们会很快的把信息告诉他们所熟知的人,在此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从意见领袖中获知信息的人们又会把他们获知的信息传达给他们所熟悉的人,这样信息就会经过“大众媒介一意见领袖一熟人→,熟人→……”的多级流动,最后传达到整个社会。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出现人为的重新整合,经过多级的流动和多次的整合很容易导致信息的变形。其中最有可能的倾向是危机的严重性被过度的夸大,使得对危机的恐惧情绪会很快传遍整个人群。

3、危机新闻的接受——信息的“启

动”过程

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启动效应理论认为“有特定意义的刺激物的在场‘启动了其他语义上相关的概念,因此头脑中出现与所受刺激相似的想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个体储存了关于某一特定认知图式,当新信息和这一特定的认知图式的内容和结构吻合时,新信息就会激活已有的、并且适用的认知图式;这些被激活的认知图式的使用调节了信息对判断产生的影响。

当大众传媒呈现给受众过多的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时,关于危机信息的知识就会储存在人们的头脑中,这种信息在人们的记忆中就会处于活跃状态;更多新的危机信息的出现会不断地“启动”人们对危机信息的记忆,储存的这一特定的认知图式就会被激活、使用。在这一特定认知图式的作用下,人们会保持对危机事件的高度专注,并根据自己的直觉和意识对现实世界做出判断。

六、对策建议

在危机频繁发生的现代社会。如何正确塑造人们在认识世界时的世界观、价值观,减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恐惧感。应该成为当代大众传媒重要的议题。由传播学家K·H·贾米逊和心理学家马丁·E·P·塞里格曼提供的关于危机报道时所采用的原则,或许对我们有所启示。

1减少无助感。当危机来临时,大众媒介应该清楚的告诉受众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避免、减少或者影响危险,丢掉毫无用处的说教。

2减少供应。危机爆发时,大众媒介应该介人其中。及时地把相关信息告知公众。但是长篇累牍的不断地放大危机事件的做法又有失妥当。所以应该采用令人宽慰的叙述和最基本的信息。减少人们记忆的影像的供应,从而减少由此导致的恐惧。

3重构。不同的信息表达方式对受众的解读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激起的是他们对事件的两种不同的反应。譬如,新闻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死者身上而非已经生还的人身上,就会加强人们对风险的感受。

4讲述幸存和成功的故事。新闻应该重点聚焦于危机中人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度过危机和难关;要让人们相信危机并非不可战胜,人们有能力对危机的发生做出反应。

5勇气的榜样。应该传播勇气——一种敢于面对危机、灾难、死亡的无畏,激励人们增强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希望。

6使用安全信号。危机解除之时大众媒介应该给人们释放安全的信号,因为持续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会引发“狼来了”的效果,产生长期的焦虑感、沮丧感和无助感。

危机事件是媒体的重要的报道资源,对它的报道成为媒体的重要议程。大众媒介应在社会的进步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和人们观念的变革中理性的对待危机报道——既要真实全面地反映危机事件,做到信息的充分呈现;又须不断地改变报道理念,真正让人们透过大众媒介这面镜子来把握世界的真实面貌。

猜你喜欢
大众危机媒介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书,最优雅的媒介
停电“危机”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危机”中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