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涉农文化产业发展

2009-04-29 18:15
新闻世界 2009年5期
关键词:古镇文化产业成都

罗 玲

[摘要]成都涉农文化产业发展较具规模,现已摸索出“古镇文化”和“农家乐”两种模式。本文结合成都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当下实际情况,旨在为农业“过冬”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涉农文化产业产业价值建议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之际,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决策屡维稳中国经济寄予厚望的政策取向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除了传统的粮食生产以外,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重大途径。

成都市是四川省会城市,2003年人口总数已超过1249万,位居全国第四,其涉农文化产业发展可谓成果显著。据该市统计局公布,成都2008年在遭受大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冲击之下,前三季度生产总值仍达到了2821亿元,同比增长12.2%。2006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成都举办,成都市签约项目31个,总金额126.3亿元,占签约总额的57%。充分显示了成都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和规模效益。所以,成都在文化产业上的实践探索对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和带动作用。

综合来看,成都在发展涉农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文化资源丰富,涉农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大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雅誉,古蜀文明还给她留下了许多传奇人物和故事,而浓郁的川西民俗和客家文化更是为其增添了许多人文沉淀,资源相当丰富。

另一方面,成都的总体消费实力常年位居全国前三甲。2002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968元。占整个消费性支出的14.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其城市规模还在不断扩大。预计到2020年,成都城市入口比重将达到6.4%,庞大的城市人群是涉农文化产业的潜在市场。

二、主题鲜明,涉农文化产业特色较为突出

成都涉农文化产业围绕“休闲”二字展开,讲究“付费休闲”“休闲体验”,其特色可归纳为“古镇文化”和“农家乐模式”。

“古镇文化”:早在2003年,成都市规划局等部门就完成了《成都市域古镇形态研究及利用》等规划,提出将对大邑悦来古镇、邛蠊平乐吉镇等10个文化吉镇进行保护。将其打造成为成都周边最具特色的古镇旅游文化风景带。如今“古镇旅游文化”规模已成,十个文化古镇分别寻求自己的营销诉求:如黄龙溪的“千年水码头,古镇黄龙溪”、洛带的“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平乐的“茶马古道第一镇”等。古镇的盈利能力不容小觑,如洛带古镇仅在去年上半年就接待海内外游客16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过8000万元。

“农家乐”模式:成都是农家乐的诞生之地,最初只是一些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大多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锦江区农村纳入了统一规划,打出了“五朵金花”的品牌——“花乡农居”“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特色各异,但又相互支撑,形成整体联动的文化产业模式。而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农科村,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丰富了农家乐的休闲方式和赢利亮点。在2005年,农科村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

三、政府引领到位,企业主体保证产业运作规范

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就提出和制定了“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先后采取了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净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等举措。同时,成都市还打造了一批文化阵地健全、文化生活丰富,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有新提高的文化建设示范乡镇和村,以点带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市场的发育。如2004年,全市各区(市)县建立了群众文化辅导员制度,先后对全市1000余名农村业余文艺骨干进行了各类艺术培训。培育了农村文化队伍,也为涉农文化产业发展开启了新思路:农民组织了腰鼓队、舞龙队等。活跃于广大乡村。仅2005年。双流县农村文化队伍就创造产值200多万元,利税超过40万元。

成都市涉农文化产业的开发注重产业运作机制的长效性和职能化。基层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公司,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如洛带古镇,镇政府于2003年5月1日成立了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成都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以来,一是通过“修旧如旧”,恢复了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客家民居;二是积极选择大公司、大集团合作,推动古镇景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加工、展示、销售、交流与体验:四是抓大项目建设,先后引进新西南艺术陶瓷厂、洛带——女红坊、中国文博公园、“创库”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积极进行资本扩张、扩大企业规模。

四、注重对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探索

成都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精神始终强烈,越来越多的涉农文化产业开始着力摆脱产业模式单一的束缚,着眼于深度化、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注重尝试新的产业管理模式、开拓新的涉农文化产业市场。

如洛带镇除客家特色外,还规划4500亩,投资1.86亿元人民币,开发培育自然风光游、农家健身娱乐游等六大系列农业旅游产品;又如成都首创企业出资编制涉农社区发展规划——“成华区龙潭和成涉农社区新农村建设概念(项目)规划”。此规划由工商企业共同发起,聘请专家编制,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以社区生态旅游为方向,建设大型餐饮娱乐休闲中心,同时发展蜀绣等旅游工艺产品生产。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早在2005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为此指明方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加细致合理的规划方案,而且4万亿刺激内需的投资计划更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了战略性的政策倾斜。当前,涉农文化产业应敏锐地把握住这个信号,思考如何变危机为契机。

以成都为例,笔者认为,涉农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块动起来。在产业发展初期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做好评估规划工作。政府需清楚认识到涉农文化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明确责任,积极鼓励社会办文化,安排专项部门落实对其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忽略的,它是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也有利于涉农文化产业“反哺”农村,形成

与农村基建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例如成都打造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完善的交通体系,促进多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致富能力。而宏观来看,政府则要调整好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多在东部。而西部蕴藏着丰富的涉农文化资源,却因经济等因素,面临着融资难、消费难的两重难题。所以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给予政策倾斜。在西部建立文化改革试验区,对于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适当放宽资本进入的门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涉农文化产业,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而从市场来看,目前整个文化产业都欠缺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对于涉农文化产业而言这一点更为突出。很多掌握涉农文化资源的个人或组织未能充分意识到其产业价值。导致“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局面。所以要发展涉农文化产业,还需注意启蒙教育工作,一方面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注重涉农文化产业的培育。此举不仅可以给教育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涉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涉农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不同在于其“三农背景”,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市场轮廓尚不够清晰。所以笔者认为,在涉农文化产业发展中,对于一些背景和市场都不够明朗的业务,涉及企业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一则有“投石问路”的功效,二来“船小好调头”。中小型企业在实验阶段的灵活性与恢复性是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并且,中小企业还拥有中央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今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其强大的优势不言而喻。同时,在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宣跟风建设、盲目上马。需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与城乡统筹实践有机结台,从而打造出特色品牌。在区位的选择上要科学、相对集中化,不宜远离城市进行布局,而应围绕城市郊区而建。

总之,发展涉农文化产业要服务好三方主体:一是文化,任何形式的开发必须是基于对原有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开拓,不能与文化原有内涵背道而驰。致使所开发的文化丧失原有特色:二为产业,文化产业具备产业追求利润的本质特征。所以在思考文化产业如何发展的同时,除了注重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外,还需提高产业的盈利能力。在产业发展中注重开发特色、深化发展:三乃农村,涉农文化产业的本质还是开发农村、致富农村、丰富农村。所以在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地的农民的权力利益和带动作用不可忽视,农民理应成为涉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其具体解决途径多样,可参考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模式加以改进,以当地基层政府牵头,当地农民采取参股或是经营等方式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来。

猜你喜欢
古镇文化产业成都
穿过成都去看你
古镇之旅
数看成都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成都
千年古镇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