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选择研究

2009-04-29 17:42:09李丹枫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年5期
关键词:桂林模式空间

[摘要]当前,对旅游地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旅游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模式,可以为旅游地的管理和规划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从而促进旅游地良性、健康的发展。文章针对桂林旅游业目前发展状况分析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提出最适宜的模式,以促进桂林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桂林;核心轴圈结构模式;空间“竞争一合作”模式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07105931202M008)

[作者简介]李丹枫,广西大学商学院2006级区域经济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5—0076-0003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往今来一直是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桂林以其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受到了游客的青睐,其旅游业发展起步早、起点高,可以说桂林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但是在面对周边众多同类型景区的竞争以及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休闲旅游转型期,大桂林区域内的观光旅游产品需要进行更新换代,同时整个区域内的资源整合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桂林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新时期找到合适的发展战略模式,以促进桂林旅游业更一进步,使其能够持续不断地为桂林的经济发展作贡献。

一、核心轴圈结构模式

(一)核心轴圈结构模式的两个理论基础

1核心一边缘理论

(1)核心一边缘理论的基本内容

核心一边缘理论是由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得曼(John Friedman)提出的用来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弗里得曼认为,核心区域一般是指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的城市或城市集聚区,经济比较发达,带动能力强;边缘区域是指城市规模小,区域经济较为落后;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国内有很多学者把核心一边缘理论应用于旅游地域空间的开发。他们认为旅游地区空间结构由“核心”和“边缘”构成,“核心”指具有旅游业先发优势的地域;“边缘”则指发展条件较差地域。“核心”对旅游地区起主导作用,“边缘”对“核心”存在咀显依赖性,旅游发展是“核心”带动“边缘”协同发展的过程。该类型形成于区域旅游合作水平比较高的时期,不同圈层的旅游功能有差异,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由核心向边缘的渐降次序,而区域整体水平高,竞争力强。V.史密斯(v.Smith)认为旅游区域是一个用来提供旅行者服务、可交易的目的地,同时该目的地又有相关的支持带环绕。因此,一个旅游区域结构图应由核心区、直接支持带、间接支持带等三部分组成。其中,核心区包括旅游吸引物和为旅行者提供的基础设施;直接支持带是用以直接支持核心区、能为旅游核心区提供就业、服务、土地供给的亚区;间接支持带处于更外围的地区,与核心联系较为松散。

(2)桂林旅游业发展中的核心一边缘理论应用分析

桂林包括下辖桂林市区(下有秀峰、象山、七星、叠彩、雁山5个区)及灵川、兴安、全州、临桂、阳朔、平乐、荔浦、龙胜、永福、恭城、资源、灌阳12县。桂林旅游资源数量多、景区广、地域组合好。随着桂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桂林旅游业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地域空间特征。桂林市是桂林地域的首位城市,是整个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公路、铁路和民航运输中心,其中心职能强度对整个区域的优化程度以及对地域的带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桂林市工业总产值83亿元,占本区域总产值的55%,已形成了以旅游业为龙头,橡胶、电子、医药、化工、食品等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经济体系。因此,桂林市以及桂林周边的灵川县、临桂县成为该地区的核心区,而桂林市周边的龙胜、阳朔、兴安能够为桂林市的旅游业直接提供支持,其他县组成的区域就成为间接支持带。这些地带的不同职能划分共同构成了以桂林市为中心的核心一边缘结构。

2点轴开发理论(1)点轴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点-轴”开发理论是非均衡的区域开发理论,是我国区域开发的主导性理论与方法。20世纪80年代,陆大道先生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区域规划中提出的发展轴设想,初步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中“点”是各级中心地,亦是各级中心城(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轴”是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轴线不是单纯几个中心城镇之间大的联络线,而是一个社会经济密集带。

(2)桂林旅游业发展中的点轴开发理论应用分析

从地缘空间结构来讲,桂林地区可分为由市区和灵川县、临桂县构成的城市旅游板块,以阳朔为中心,荔浦、恭城、平乐组成的南片旅游板块和以兴安为中心,龙胜、资源、全州、灌阳组成的北片旅游板块,形成了漓江、百里小康生态文明长廊两条黄金旅游带,构筑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历史文化、红色旅游、民俗风情、城市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兴安县位于桂林东北部,湘桂走廊处,是湘漓二水之源,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一灵渠的所在地,自古以来即是楚越文化交汇之区。湘桂铁路和国道322线斜贯全境,县城南距桂林市57公里,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人口37.2万,其中农村人口31.1万。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另有瑶、壮等少数民族1.3万人。辖6镇4乡,县城兴安镇,位于全县中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约8万。兴安通过湘桂铁路、国道322线以及漓江与桂林相连,是北方游客来桂的必经之地,是百里小康生态文明长廊的主要地带,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极点,带动着该区域各城镇的发展。在兴安和桂林之问沿着交通要道形成了一个社会经济密集带,也随之形成了一条连接两个中心极点的轴线。龙胜县位于桂林市西北部,东临兴安、资源,南接灵川、临桂,西与融安、三江为邻,北毗湖南城步,西北与湖南通道接壤。县境南北最大纵距7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60公里,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县城距桂林市88公里,广州至成都的国道321线从龙胜境内通过,是湘西南、黔东南与四川进入广西之咽喉与物资集散地。全境为山地,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平均海拔700~800米,年平均气温18.1度,年无霜期317天,年均降水量1544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有丰富的林木和矿产资源。龙胜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大桂林旅游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度假区——龙胜温泉、“天下一绝”——龙脊梯田,岩门峡漂流,西江坪水库风景区,花坪国家级原始森林

自然保护区,有浓郁民俗风情的龙脊壮寨、白面、细门瑶寨、银水侗寨等景点,及古朴淳厚、风格独特的少数民族歌舞项目。在桂林和龙胜之间沿着交通要道形成了一个经济社会密集带,也随之形成了一条连接两个中心极点的轴线。

阳朔县位于桂林市区东南面,漓江西岸,风景秀丽。县城距桂林市区65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南宁445公里。全县总面积1428.38平方公里,辖6镇3乡,114个行政村(居)委,总人口30万,居住着汉、壮、瑶、回等13个民族。“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阳朔的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山青、水秀、峰奇、洞巧”,为天下四绝。县内旅游资源可分为一环、二带、五景区。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中国旅游名县”。阳朔水路上溯桂林,下达梧州、广州,常年通航。有二级混凝土公路(属321国道线)和桂阳高速公路相连,桂梧高速公路桂阳段(桂林一阳朔)和阳平段(阳朔—平乐)已于2008年建成通车,可直达贺州及广州,高速公路在高田蒙村附近与县城连接;铁路、民航可依桂林与国内外大中城市相通,其中在建贵广铁路(高速)穿境而过并设阳朔站,县内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程控电话装机达1万门,直通国际国内;电力资源充沛。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45万人次;已引进外资开发项目20余个,总投资4亿元。在桂林和阳朔之间形成了一条连接两个不同区域的中心极点的轴线。

(二)核心轴圈模式在桂林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根据以上分析,大桂林就形成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旅游发展区域。并且在核心区与直接支持带之间形成了三条连接极点的轴线,即桂林-兴安轴线,桂林-龙胜轴线和桂林-阳朔轴线,三条轴线分别从东北、西北和西南不同的方向连接着核心区和边缘区,为核心区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这些支持就通过三条轴线输送到核心区。以桂林为中心的核心区也通过这三条轴线同边缘区进行要素的交流。

桂林旅游的发展就可以基于这种核心轴圈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叠加。区域内多个旅游景点相互连接,加强区内旅游线路的连接与贯通,提升旅游资源的综合区位优势,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开辟更多精品旅游线路增强吸引力。通过资源开发,使旅游产品从一次性创新开发向持续性创新转变,从个别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持续创新转变,用有序的开发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要使我们的产品做到可进入、可停留、可观赏、可享受、可联动、可回味。在促销方面,可以联合促销,合理开展大规模针对性强的宣传招揽工作,会加强促销力度,从而实现共赢。

二、空间“竞争-合作”模式

(一)空间“竞争-合作”模式的提出

邹仁爱、陈俊鸿、陈绍愿从旅游地群落角度对旅游地群落的空间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各旅游地在旅游地群落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即旅游地个体在旅游地群落中的地位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这种生态位的差异和重叠使旅游地个体之间形成了捕食、竞争、共生和寄生等不同类型的复杂空间关系。捕食指旅游地群落中具有明显优势的旅游地个体将其周围的弱势旅游地个体纳入自己的空间范围,并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以获取更大旅游效益的一种空间关系;竞争是指旅游地群落中两个或多个具有一致或相似旅游资源、游客市场以及区位条件的旅游地个体,为争夺发展空间而产生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发展的空间关系;共生是指在区域旅游地群落中,多个旅游地个体为实现类似资源的共享和差异资源的互补,通过在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品牌以及信息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从而达到在复杂的旅游地群落环境中共同发展的目的;寄生是指在旅游地群落中,通常会出现游览价值较低的旅游地个体(寄生者)寄居于其他旅游地(寄主),并从中摄取养分(游客)以维持生存。

(二)空间“竞争-合作”模式在桂林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

在大桂林区域范围内既有竞争、共生关系,也有寄生关系。共生的主要是桂林市和直接支持带的兴安、龙胜和阳朔。在这个区域旅游地群落中,多个旅游地个体为实现类似资源的共享和差异资源的互补,通过在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品牌以及信息等方面的协同合作,从而达到在复杂的旅游地群落环境中共同发展的目的。在间接支持带范围内,各旅游个体主要是竞争的关系,这个区域内的各县都在以类似的资源争夺客源。而间接支持带与核心区及直接支持带的关系则是寄生的关系,间接支持带的游览价值相对较低的旅游地个体寄居于核心区的旅游地,并从中摄取游客以维持生存。由于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的不平衡性,地区间或旅游地之间竞争不可避免,区域内旅游地之间的厮杀更为激烈。因此,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作为主,促进对称性兼容和一体化互惠共生,实现旅游个体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张,已经成为重塑新型旅游区域关系的关键。

根据前面分析的桂林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一边缘区域结构,结合不同圈层的旅游业特点及空间竞争一合作关系,即核心区和直接支持带的共生关系,间接支持带内部的竞争关系,间接支持带与核心区及直接支持带的寄生关系。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应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实施差别战略,构建互补旅游产品群。在进行旅游空间竞争合作时,结合各地的优势特点,实施差别化战略,最大限度地挖掘各地的旅游发展潜力,根据资源特点扬长避短,使本地已经为市场所接受的旅游产品格局的潜能通过改造、建设等手段得到进一步强化,利益共享,合理分配,实现“多赢”。区内旅游合作的开展是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而其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利益的共享与合理分配,这也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使旅游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三、桂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

桂林是举世闻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业的发展在桂林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同时,桂林的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实现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上述分析,我们既可采取核心一轴圈模式,在大桂林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叠加,从而促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同时也还可以采取空间“竞争一合作”模式,使大桂林区域内的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合作为主,促进旅游个体或组织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实现整个桂林旅游业的竞争力的提高。因此,采取核心一轴圈模式和空间“竞争一合作”模式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模式,是桂林旅游业当前阶段的最佳选择,可以实现桂林旅游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如海.加强大桂林旅游圈建设[J].社会科学家,1995,(2).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张林,潘顺安,王辉,等.旅游地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4]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汪宇明.核心一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2,22(3).

[6]邹仁爱,陈俊鸿,陈绍愿.旅游地群落:区域旅游空间关系的生态学视角[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4).

猜你喜欢
桂林模式空间
桂林六漫之歌
歌海(2024年2期)2024-06-06 05:54:00
桂林,美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永续债券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5: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7:37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7:17
桂林游
小主人报(2015年1期)2015-03-11 19:40:59
居住桂林很潇洒
大众文艺(2015年3期)2015-02-22 09: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