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华
[摘要]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随着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无论在思想观念、管理和运行体制、资金、技术标准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还是在法律保障方面仍存在一些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本文探讨了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9)06—0123—05
人类进入知识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时代后,信息资源数量急剧增加,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单一图书馆仅利用本馆馆藏将不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要解决文献信息量急剧增长以及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无限需求与图书馆对信息资源有限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必须走信息资源共享之路。信息资源共享还能够改善文献资源建设在地区、馆间及学科分布上的重复和不均衡状态,缩小文献资源建设上贫富不均的差距,从整体上保证信息资源质量的提高与规模的扩大。因此,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当前图书馆的重要任务。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始于1957年,直至当前,无论是组织机构,还是实施效果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已形成的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各成员馆三级层次结构的文献保障系统,初步实现了系统收藏资源,面向全国开展培训、宣传、馆际书目查询、资源导航、特色数据库和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编目等服务并进行相关评估。另外,由国家投资建设并得到“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支持的CADAL项目将为我国高校教学科研提供百万册图书规模的数字资源,建成2个数字图书馆技术中心(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14个数字资源中心(北大、清华等),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检索和多媒体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资源和技术基础。
总之,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必须予以正视。
一、思想观念落后,共享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界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缺乏资源共享意识,更缺乏宏观调控和长期有效的合作,严重阻碍着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有的高校即使是CALIS成员,但其特设库存本地系统不对校外开放,从而导致投资近百万元的特色库项目只能孤芳自赏。近年来,虽然这种故步自封的状态有所改善,但效果并不理想。许多馆存在各种各样的顾虑,总是以自我为先,缺乏全局观念,缺乏奉献意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首先,许多馆仍然以馆藏图书多少作为评价其等级标准,“大而全”、“小而全”的藏书结构意识和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管理,视馆藏文献为本馆私有,很少有外界协作。这样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是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文献资源的保障率降低并严重困扰着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在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构成中又呈现“空白与重复”并存,使有限的经费不能发挥出充分的效益。
其次,有些图书馆的馆藏量大、门类齐全,但是它们为了维护本馆的利益,怕“吃亏上当”,怕自己的信息资源被过度利用,不愿共享或只愿将部分质量较低的馆藏共享,这样不公正、不公平的共享效果自然也不理想。而小馆期望“搭便车”不重视自己的信息资源建设,以专项经费和专业人才缺乏为由,采取敷衍怠慢的无为做法。
第三,存在遮羞心理,馆藏的信息资源一旦被共享,既可暴露出专业方面的不足,也能显现出本馆信息化建设的不完备之处。
第四,安全顾虑,即担忧信息资源共享会给本馆安全带来隐患。
第五,认为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在理论上很完美,但就各馆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薄弱现状,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故以不置可否的态度等待观望。
这些观念导致许多图书馆只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缺少充分协作,出现图书馆文献资源严重重复和空白并存现象,浪费了有限的资金,埋没了信息网络系统的巨大能量,失去了资源共享工作优势互补的意义,严重地阻碍了资源共享的进展。有资料表明,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总的重复订购率高达60%,专业覆盖率不到38%,急需的外文文献严重缺乏。
二、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和
有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组织管理体制是按照图书馆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建立起来的,分属文化部、教育部、科学院管理,各个图书馆分别履行着管理部门的不同职能,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各系统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资源的整体建设难以开展,文献资源布局不易规划。这种分行业、按系统的多元分散的管理状态破坏了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性。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横向联系、统筹规划和网络协作,其宏观调控不力、整体水平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同时割裂了与其他信息机构的联系,满足不了知识经济时代各类读者的需求。
第二,长期以来,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的,图书馆的行为受行政约束,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政府在决策时没有充分考虑各参与馆的具体实力,实行的是“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只是采取强制性的贯彻方式,一味强调奉献精神,没有激励和惩罚机制,造成资源共享的产权不清、权利与义务的不统一。有些信息资源比较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担心自己花大力气建设的馆藏要为别人所用,参与共享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补偿,收益不大,因此态度消极;很多具有珍本、善本的特色馆藏数字图书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愿将其特色共享,如此导致共享组织的整体价值被打了折扣。另一些图书馆“搭便车”的现象比较严重,可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做出不符合共享组织章程的行为。
第三,所共享信息的质量控制问题。在目前的共享过程中,对无用信息和垃圾信息的控制情况较差,严重影响了信息共享的进展。如果没有一个有利的协调机构来对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信息资源共享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三、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制约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涉及多行业参与和协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发达国家的信息资源共享之所以有效地开展,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颁布了各种法规、条例规范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西方不少国家采取了公共借阅权制度对作者进行经济补偿,各方的利益维持着一个微妙的平衡。我国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制度保障。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复制成本的大幅降低,对著作权人利益的威胁与日俱增,因此,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版权风险开始加大。具体的情况为:
第一,各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合作缺乏法律或制
度约束,随意性很大,即便是合作随时终止都没有任何应对措施,致使资源共享流于形式与口号,形成不了集团效应。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突出。目前,我国虽然也有一些相应的立法,如新著作权法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但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尤其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利用中问题较多,例如馆际互借、邮寄、文件传输、馆际信用的担保、文献复制、网络查询检索、本馆资源的保护与加密、数据库建设与管理的套录限度、用户隐私权保护、文献资源不被窃取和篡改等问题都需以专业法规、条例等形式加以严格规范,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分布和公正使用。
四、缺乏长远的目标,没有统一规划及共同标准
馆藏资源是社会资源,文献资源共享也是社会教育与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缺乏开放思想和长远目标,没有统一规划和具体措施,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资源共享将无法得到具体实施。
除了资源建设方面各自为政以外,各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及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从而为进一步的共享造成障碍。如信息数据库的著录格式及进行信息交换时采用的数据通讯格式不统一,联机检索系统中编制应用软件的标准和各种检索语言的标准不统一,检索的途径与交流的载体不统一,导致许多数据库因规划、管理、配置的不统一而不具有兼容性和可移植性,不能进入共享的开放系统。即使进入到共享系统,也可能因缺乏网络化的长远规划致使互联网主干网和支干网的带宽均过于狭窄、传输速度慢,信息资源共享发展不稳定,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经常会导致字段错误和数据丢失等,会极大地影响信息资源共享质量。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没有规范的接口和统一的技术标准,资源共享将寸步难行,如何不断地完善网络系统的标准,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化建设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五、数字资源共享技术不够先进。长期保存的技术不够成熟
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信息处理和网络传输技术已在图书管理的各个环节被广泛运用,这正是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个图书馆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因缺乏共用的网络平台而导致馆际交流不畅,即便在某些图书馆内部,由于经费、人员等因素,自动化系统的升级、更新较为缓慢,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也存在着很多技术问题。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既要考虑存储对象的能力,保持其可用性和可信度,也要考虑通过资源维护,保持它的生存能力、可呈现能力和可理解能力。过去采用的纸质资源遭到损毁,未受损失的页面还可以继续翻阅,而数字资源的存储介质一旦遭到破坏,损失的几乎是该介质中存储的全部信息。因此,信息资源共享要求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保存,而数字信息资源数量巨大、类型复杂、保存技术要求高,目前采用数字更新、数据迁移、技术仿真等数字信息保存技术还远不够成熟;再者,电子出版物使图书馆从拥有信息可能变成租用信息,长期下去又有可能使图书馆不再拥有馆藏,从而易失去“记忆单位”的功能,如近年来我国图书馆购买大量国外学术性数字资源,为教学科研服务,而购买的数字资源的使用权最大的弊病在于图书馆无法保证可以长期向读者提供这些资源,一旦采购合同终止,就可能导致图书馆对这些数字资源使用权的丧失。上述因素决定了数字资源存取需要各图书馆之间密切合作。如何利用最新技术,实现共享模式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需要信息技术行业、出版行业和图书馆界的共同努力。
六、资金短缺,经费紧张
经费紧张是众多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同时,文献数量激增、价格大幅上涨、上涨幅度远远大于图书馆采购经费增长的幅度,经费不足,由此决定了每个图书馆所能购置的资源数量和种类都是有限的。
信息资源共享本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浪费,节省开支,缓解各馆经费紧张的现状。但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时期内必须要有更多的投入,如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联合编目、现代通信技术、联机网络、建立协调机构、更新更趋完备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等都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更加重了很多图书馆“只想索取、不愿付出”的消极思想,或止步不前,或“蜗牛漫步”。这种管理上和资金运作上的不协调性就形成了许多平行建设、大小不一的文献信息收藏中心,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致使这项工作缺少一种最基本的组织保障,加重了各馆之间“各自为政”的氛围,且不断恶化信息资源收藏中个体重复而总体贫乏的网络环境,进而难以建设、更新有关信息资源流动的基础设施,使信息资源的交流空间变小、速度变慢,阻碍了这项工作前进的步伐,以致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工作及文化传播。尤其是国际性的金融风暴发生后各个层面的投入均受影响,其结果更是延缓了各馆的文献资源、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进程。
七、人才专业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源是资源共享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而人才又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关键,是最大的再生资本。在网络环境下,作为图书馆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外语知识,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图书馆的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难以满足现代化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从他们的知识结构来看,有的对专业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对计算机、网络知识却很欠缺,外语水平也有限;有的虽然懂得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但是又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总的说来,真正具有较好综合素质的馆员是相当匮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