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姣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06-096-01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活能力低下,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我院由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早产儿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早产儿,男30例,女18例。体重870-2550g,平均为1750g,身高34-48cm,平均42cm,胎龄28-37周,平均为33周,经过精心观察及认真治疗,除1例因肺出血量较多而死亡,其余47例经治疗8-17天痊愈出院,存活率97.9%,死亡率2.1%。
2护理
2.1体温过低
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调节能力差,加上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出现低体温,甚至体温不升。本组中有32例入院时体温过低(T<36℃)或体温不升(T<35℃)现象,但通过以下处理后体温多在1-2h内升至正常:①早产儿入院前30分钟,就开始预热温箱,温箱温度控制在32-35℃,相对湿度50%-60%。②每小时测体温1次。根据早产儿的体温随时调节温箱温度,使早产儿体温维持在36.6-37.5℃之间。③体重>2000g的早产儿,体温正常后,可放置于暖床上,根据外界温度,可在温床上罩塑料薄膜或加盖早产儿的小被,以减少热量的散发和水分的丢失。④温床传感器置于适当位置,避免遮盖,影响床温控制。
2.2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
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与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常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在本组病例中,有34例早产儿出现呼吸改变,甚至呼吸暂停,通过以下处理,均恢复正常:
2.2.1 触觉刺激,如:摇动患儿身体、托背呼吸、轻弹足底等刺激兴奋呼吸,无反应者应立即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应用及对症处理。
2.2.2 根据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检测,加上临床表现,适时调节氧流量及氧浓度。
2.2.3 注意鼻导管及呼吸道畅通。每日更换鼻导管及鼻孔,保证有效的氧气吸入。
2.2.4 呼吸道阻塞清除无效者,给予翻身、拍背、吸痰、变换体位后均可好转。
2.2.5 让早产儿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对于吸入分泌物者,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迅速,边吸边转动吸痰管。每次吸痰压力不得高于0.03mPa,时间不超过10秒钟。
2.3营养补给
因早产儿胎粪排出及排尽延迟,吸吮力差,吞咽反射弱,禁食或未能合理喂养。而早产儿生长发育相对较快,所以要早期给予足够的营养。本组中有2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足,通过补液、静脉高营养,如脂肪乳、白蛋白、能量合剂,加上合理喂养后,很快纠正。
2.3.1 早产儿要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液体的补给要24小时内均匀输入。注意观察输液道通畅及防止液体外渗,滴速不得超过6-8滴/分。
2.3.2 对于早产儿吞咽反射及吸吮反射存在,无吸入性异物,呼吸功能良好,可于生后6小时开喂。先试喂5%糖水,2-4次无呕吐后再开始喂奶,宜少量多餐。如有呕吐或腹胀者,暂停喂奶,查找原因后对症处理。
2.3.3 对于无吸吮能力或吞咽功能不良者,可采用鼻饲。选择细软鼻导管,鼻饲从1-2ml开始,隔2小时1次,每次鼻饲后让早产儿取右侧卧位,并拍背以促进鼻饲管排空,并注意观察鼻饲后有无呕吐及青紫。
2.4感染因素
早产儿从母体获得抵抗力少,机体抵抗力弱,易受外界和病毒的侵害,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感染:① 上班前工作人员要先更换衣帽,流水洗手后接触早产儿。②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时通风,定时消毒。③ 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治疗前后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④ 早产儿物品要专用,衣物要高压消毒,严禁家属探视。
2.5出血预防
由于早产儿凝血机制不成熟,易合并出血。本组48例中,均于入院后静脉点滴维生素K15-10mg/d,连续3天,并观察用药效果,防止出血发生。
2.5.1 有出血倾向的,遵医嘱给予新鲜血液或血小板静脉推注,增加凝血功能。
2.5.2 进行各种穿刺后,要长时间压迫止血,并注意观察局部有无血肿及血倾向。
通过以上护理,可明显减少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
(收稿日期200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