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原
茅盾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我们可从他作品中纷繁复杂的心理描写中窥见到一幕幕人生灵魂深处感情与道德剧烈搏斗的活剧。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的特色从早期到成熟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他的心理描写不仅手法多样,而且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
茅盾一向认为,自己的创作受到了托尔斯泰的影响,他曾说:“托尔斯泰作品的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以及他的无情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独特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反映现实的可能性,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作为具有重大世界影响的作家,托尔斯泰“对世界文学样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茅盾所吸取的,正是托尔斯泰长篇小说中所善于概括“极其纷繁的社会现象”,“揭示出各种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的史诗风格的精髓。因此,茅盾长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不仅在外在行动上能够充当各种社会关系接触的“媒介”,而且是最“具有心理底一切错综的”人物,他们的思想矛盾与心理冲突,往往典型地代表了所处的社会时代各种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矛盾和斗争。当然,茅盾不仅吸取托尔斯泰的艺术经验,而且广撷博采其它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华,融汇在自己的长篇小说的独特史诗风格之中。尽管他“更爱托尔斯泰”,却也十分喜欢大仲马、狄更斯、司各特、巴尔扎克等著名长篇小说作家所创作的“规模宏大,文笔恣肆绚烂”的作品,茅盾在心理描写方面,更是融汇大家之长,可以说是把巴尔扎克长于写环境的特点融于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之中。但茅盾是取精用宏,多方吸取他人艺术经验,却不是“仿造”,而是摄取精华,升华为独特创造。
茅盾作为我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评论家,他对新的文艺思潮以及各种文学流派颇为娴熟,早在一九二一年,茅盾在对近代文学的剖析中,就已经注意到“心理分析的精研”是它的特点之一,因为“心理分析几乎是赋予创作才能以力量的最本质要素”。茅盾在实际革命运动中曾广泛地接触过各种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尤其是女青年,因此对她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十分的熟悉。而且他与作品中的人物曾有着同样的生活经历和命运遭际,所以,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幻灭与追求,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茅盾早期形成的这一特点,很显然地,亦贯穿在他后来的一系列长中篇小说的创作中,形成了茅盾艺术创作的独特风格。
茅盾小说探索人物心灵的艺术是多种形态的,限于篇幅,本文着重分析以下几点:
1意识流手法。茅盾早期短篇小说采用这种新颖的表现手法是得心应手的,并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作者将传统的叙述描写和“意识流动”的写法融为一体,构成了既有民族特色,又兼收并蓄西方色彩的风格。茅盾早期往往采取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的变化和性格的特征,塑绘人物形象,并以此来凸现深刻的主题。例如,《创造》的主人公娴娴思想性格的变化,就不是用正面的描写的方法来表现的,而是通过她的丈夫君实在床前后一小时左右的大段内心活动,回忆和室内凌乱的衣物、书籍和不中不西的陈设等人物周围环境的渲染,间接地表现出来的。这篇小说从开头到结尾,是以君实在某一天早上的回忆、梦幻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来贯穿的。茅盾早期的六七个短篇,却更多受益于托尔斯泰,明白地显示托尔斯泰式的心理分析的特点,不过,在这些作品中,同时亦有巴尔扎克的影响。
2精彩的长段心理描写。一般说,长段的心理描写,给人沉闷之感,但茅盾的《蚀》,恰恰是以长段心理描写见长的。这段精彩的心理描写不仅结合着“人物过去的接触的具体活动来写”,而且还运用了人物自述、作者代“抒”,客观解剖和人物内心冲突甚至精神幻象等多种手法,使之有机地结合在长篇心理描写里,收到了奇特的艺术效果。使人物心理描写有纵深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立体化了。
3情景交融,再现人物内心世界。《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很少独立进行静态性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这在《春蚕》的第一部分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一部分中,大致写了三种情景,相应地刻画出了老通宝的三番心理变化。
其一,是由春景中纤工挥汗劳作引发的;其二,是由小火轮的出现而引起的;其三,是由孙儿小宝的出现引发的。这三种隋景,三番心理变化又是和谐统一的。它们都被茅盾统摄在对老通宝“心态”与清明之景的贯通融合的描写之中。其内容既丰富繁复,巧于变化,又特别自然舒展,毫无板滞生硬之处,从而十分真切细腻地再现了老通宝的心灵。
4动态性的心理描写。茅盾的小说注意吸取中国古典小说的手法,透过人物的行动、对话,从动态性中展示人物心理的变动过程,或者不妨说是间接的心理描写艺术。这种描写似乎更直朴,更本色,更接近客观的实在性,更生活化,但就艺术表现来说,它是返朴归真的洗炼的艺术,所以就越加蕴含深远,耐人寻味。这些妙处在茅盾小说中是不乏例举的。例如《子夜》第五章吴荪甫和林佩瑶的一段对话的心理刻画,就颇引人入胜。这是双桥镇失陷后的一天;也是吴少奶奶见到雷参谋缅怀他们罗曼史的后一天。早餐后吴荪甫怀着“不是那么单纯”的心境看报纸;吴少奶奶则以一种说不出的幽怨与遐想坐在他的对面,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各怀心事,尽在不言中。
5以象征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子夜》第三章写是吴少奶奶因吴荪甫和杜竹斋出去的一阵汽车声引起对自己的身世的回忆,忽然被关在笼子里的鹦鹉的一声叫所打断,接着是她青年时代觉得像“慧星”似的雷参谋的到来,雷参谋一番甜言蜜语,使她醉迷般地扑到他胸前,拥抱着接起吻来,突然,那鹦鹉又“哥哥呀!”的一声,她像及梦中惊醒猛地推开雷参谋,抱着那《少年维特之烦恼》跑到楼上倒在床里流泪了。“鹦鹉笼”作为客厅的装饰固然十分适宜,然而它表现的艺术美则更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她虽然过着豪华物质生活,却又不能不时时抚摸着这失去了“自由”的伤痕,她不就是金丝笼里一只美丽的鹦鹉吗?
6精微准确的“心理解析”。运用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是茅盾小说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这个特色在心理独白小说《腐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部小说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通篇以主人公的自讼自辩、自我解嘲来展示其内心世界,并且始终以人物“意识流程”作为内在线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开展故事情节,作者从未下过“按语”。而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秘时,它所采用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除大量运用内心独白之外,还不时插入
一些回忆、联想、幻觉、梦境和逻辑推理。比如在第一则日记里,便以赵惠明的回忆和联想来描述她的身世经历,同小昭和希强的“特殊关系”以及她对个人前途的憧憬等等,从而使读者既可了解她步入歧途的原因和过程,也能看到她的矜持、放荡、淫靡、嫉妒等性格特征和苦闷挣扎的情况。又如,在11月6日和26日的日记里,通过赵惠明以所谓“哄死人,不偿命”,“不义之财,取之并不伤廉”和“损人而不利已”的逻辑推理,对其欣然接受日伪特务舜英的赠品和出卖革命者K和萍的不义行为进行辩解,便可使人看出她是一个谙于世故,爱慕虚荣,贫图享受和极端自私的青年。再如,透过赵惠明做的一些“又甜又酸”的“乱梦”(10月9日),心神不定的“迷梦”(10月13日),惊心动魄的“恶梦”(2月3日)以及她在1月11日产生的幻觉,使人既可看到她的艰难处境,孤独寂寞心情,也可看出她对前夫小昭,对遗弃的小孙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此外,还通过赵惠明一系列的“又像斗争,又像做戏”的想法,深刻具体地表现了她的报复心理和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作者通过赵惠明思想活动的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不仅深化了这个人物的矛盾性格,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立体感和复杂性的“活人”,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从茅盾的创作个性来看,在其一开始就是外视角和内视角并重的,所以应该属于“主客观结合型”作家;后来,他在叙述方式上和艺术视角的运用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逐渐成为一个由“结合型”向“主观型”转化的作家。正因为如此,他在《腐蚀》中,才能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才能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精微真确”的程度。
在茅盾的作品中,生动的生活画面往往与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他善于把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社会心理小说”。
茅盾在他的社会心理小说中,不仅表现了人物的行动、语言,而且揭示出了那支配人物行动的内在准备过程。不仅写出了人物“做什么”,而且写出了人物“为什么”和“怎样做”。无论是《蚀》三部曲中的静女士、方罗兰、章秋柳,还是《子夜》中的吴荪甫,抑或是《腐蚀》中的赵惠明,我们看到他们的命运既不由超现实的神所主宰,也不是由某种遗传的生物性所支配,更不是被某种巧合和机缘所决定。茅盾通过非常精密而又真实的分析,指出人物行动不是出自琐屑的个人欲望、人物的命运,也不是茫然不解的“谜”,支配这一切的是社会,是社会各种经济、政治、道德力量相互冲击抗挣中产生的一种复杂力量,这是不可抗拒的。为此,茅盾为他的人物安排了一个极为庞大复杂,同时又是有机联系着的社会环境,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物在这样环境中不是简单的、平面的行动,而是立体的行动,不仅有外在的行动,同时也有着内心的活动。反过来,这些行动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风云,具有一种最深的意义上的“史诗”的性质。当然,茅盾作品的这种特色,是与他的创作风格分不开的,他的作品宏大恣肆而又细密幽微,时代感强烈。他善于把社会风貌的描绘同内心世界的透视结合起来,使作品既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又有强大的感人力量。尤其是茅盾心理描写的高超技艺,使作品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当然,茅盾的早期作品中,心理描写也有不尽成熟之处。有些游离于行动之外的孤立的心理描写,显得有些沉闷,同时带有从抽象概念出发之嫌,和实际生活的人物似乎相隔一段距离。但终归瑕不掩瑜,茅盾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心理描写大师,从他一系列的作品中可看到心理描写手法上明显的发展轨迹。茅盾在心理描写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注:茅盾:《激烈的抗议者,愤怒的揭发者,伟大的批判者》,见《世界文学》一九六O年第十一期
《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第698页
责任编辑:郭渐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