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小记

2009-04-29 12:13
椰城 2009年8期
关键词:货郎上桌黄鳝

蒹 葭

三伯来常德办事,事完之后,来我家小坐片刻,顺便带了一小袋麻花,说是自家油炸之物,不值钱,给孩子尝尝。孩子兴奋得像只挨饿三天后突然见到西瓜的猴子,三两下把袋子扯开了,捉住一根就往嘴里塞。看着那一袋子金黄夺目的麻花,我开心得两眼眯成一条缝,我分明看到了我童年时的相片:歪着两根小辫儿,食指儿伸在口里吮吸,两眼发光地盯着别人手里的麻花,喉咙里发出的咕咚咕咚口水吞咽声。

我在洞庭湖畔长大,几岁的时候,麻花只有五六角钱一斤。也可以散买,四五分钱一把。那时的麻花没有今天那么多花样,都是由三股面拧成,又大又肥,色泽黄灿诱人,入口又爽又脆,连带唇齿飘香;麻花有甜的也有咸的,甜的不腻,咸的清爽。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好多好多的麻花任我吃个痛快。只是家境贫寒,家里的孩子多,麻花少,严重成反比,大人心有余,力不足。就算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没因此受到过特殊照顾。

来村子串街走巷的艺人小贩多,而我最爱的就是挑着麻花担子的货郎,将货郎鼓摇得咚咚地响,后面拖一句悠长的声音:“抵(家乡方言,换的意思)麻——花——”,这个“抵”字念的是入声,短而急,“麻花”二字诱死人的长,直喊得我的口水不听话地流。那时候跟在麻花担后面跑,总觉得那货郎是最可亲的货郎,那声音是最可爱的声音。家里没什么东西可抵,连一些破烂都能派上用场。不能用的且货郎又收的,就是母亲难得的杀鸡杀鸭后留下的毛,换取一二把麻花,几个小脑袋凑一起仔仔细细平分。

村里有个习俗,不论谁家添置新的家具或者其它物价较高一点的东西,总有一番人来庆贺。说是庆贺,其实就是馋嘴,变着法儿找吃的。八九上十人一人凑上五分一角钱买挂小炮,找一个夜晚,就在东家门口炸开了。主人开始招待,一遍又一遍的茶水,直灌得肚子发胀。夜越来越深,人肚里的水越来越多,眼皮越来越重,一些扛不住的人只好回家睡去了。这时候,主人看看人少了,就一人一碗面条,上面放一把煮熟的麻花,算是打发了一帮闹吃闹喝的人。逢上这个时候,我是绝不肯错过的,一直扛,扛到睡倒在大人身上,扛到大人捏着我的鼻子把我憋醒。那把麻花,最终在我迷迷糊糊中入了肚,歪头又睡,随后的梦都弥漫了麻花的香味。

那时候,麻花还是餐桌上一道待人接物的佳肴。来客了,放几把麻花和水煮,水开了,把自家鸡婆生的蛋敲几个,搅匀,氽入水中,撒上葱花,然后起锅,一碗麻花鸡蛋汤热气腾腾鲜鲜美美地上桌了,只是等我们吃的时候已剩不多。家训规定:有客来,孩子不得上桌,上桌不得抢菜。哪像我现在的孩子不管有客无客,开餐的时候独坐上方,小王子似的等着给上饭上菜。

如今很少有人麻花做菜,连母亲都不做了。几年前第一次去婆婆家,一碗麻花瘦肉汤,彻底征服了我的胃,我喜欢上了那个家。后来每次回去,照样能吃到麻花煮的汤,那个做麻花汤的老太太跟麻花一样可爱可亲,见我喜欢,笑眯眯地塞几把给我零吃。

三伯家有八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叫绍国,跟我一般大小,看见麻花就咽口水,跟我一样,很少有麻花可吃。三伯负担重,农活不忙时就去钓黄鳝,因为近地方钓的人太多,他常常跑到好几十里之外去,那一餐中饭就是几把麻花打发。绍国很早就缀学了,听说三伯有麻花当午饭,耐死耐活也要去钓黄鳝,但只去了一次,就再也没听他说起了。那次,他从岳阳跑到了临湘,湖南湖北的边界,路程将近三十公里,回来的时候脚板全是泡,吃了半斤麻花,口渴得不得了,就着钓鳝鱼的河塘喝了几口水。那年他十五岁,麻花已涨到块半一斤。去年回家的时候我看见他了,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见他一身光鲜,满脸红润,估计他再也不会想念几把麻花,他的孩子也不缺那把麻花了。

如今的麻花花样多多:二股面三股面的,长的短的胖的瘦的,颜色也多样,中间夹着各种的小料酥馅,芝麻,桃仁,桂花,闵姜,酥香咸甜辣,都有。价钱也不一样,前两年四块到五块一斤,今年六块,上次我买那种花纹的稷山麻花,说是名牌货,十元。如今家乡人庆贺的时候大堆大堆的鞭炮,响彻半边天,而东家也不是一碗面一把麻花了,都摆上了隆重的酒席。那些打铁补锅的艺人挑货郎担的走贩也没有了,也许退休也许改行了罢,毕竟只是那个年代一个糊口的小生意。母亲留下大袋鸡毛鸭毛没用了,丢到了垃圾堆。现在的三伯再也不去钓黄鳝,没事的时候一盏小酒几把麻花,慢悠悠地品,酒是自家酿的,麻花是自家炸的,自给自足,绰绰有余,这不,还带了一袋给我孩子。

孩子吃了两把就不吃了,说没有超市买的好吃。剩下的麻花,我慢慢地细细地嚼,那感觉,像在咀嚼岁月的回声,甜蜜,苍凉。

猜你喜欢
货郎上桌黄鳝
一间等房客的屋子
航天货郎智能柜:便利生活,开门即得
自古就爱买买买 两幅《货郎图》里的民生百态
爱护牙齿
黄鳝料占全国的70%,今年特种料将激增40%,看这家企业如何再造辉煌?
古人的购物节——《货郎图》
猫上桌以后
抠黄鳝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