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霖霈
王宝强让董存瑞从高大的英雄墙上走下来,董存瑞让王宝强从一贯的士兵形象里爬起来。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不仅仅是一部英模题材的新中国建国献礼剧,从某种意义上还可以看作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和演员个人品牌营销的互救行动。
当下还有多少人能够记住董存瑞生前那句震撼山河的豪言壮语——“为了新中国,冲啊!”又有多少人仍然认为他举起炸药包的行为不是傻不是无奈而是自觉爱国?可是关注王宝强的大有人在。诚然,有人反对让王宝强来演董存瑞,有人责难剧组的主创和策划们,英模题材电视剧总是戴着过分严肃的帽子,而使人们险些忘掉作为艺术产品的它们也需要一点点营销策略,这一点点策略所体现出的不是主创们向钱看齐,而恰是他们的无奈。这与董存瑞当年只能自己上前举炸药包如出一辙,我们的主创们也别无他法,只好“举”起王宝强了,这是主旋律题材攻破市场壁垒的唯一法宝。去想想他们在体制和市场的夹缝中是多么为难,那些反对王宝强演董存瑞的人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在生活中某些情形下不得不向那种信仰缺失、责任感缺失、文化缺失的环境低过头,他们是不是仍在纵容其他行业里其他形式的商业炒作?为什么却要如此严苛地要求电视剧市场?请不要再让我们的主旋律沉浸于高高在上、无人问津的瑶池中。
让王宝强来演董存瑞决可不能看作哗众取宠,策划人自有他的用意,这和让田亮演雷锋大有不同。而那些紧紧揪着王宝强传闻中的劣迹不放的人,他们为什么不能给王宝强一些包容,这个从农村闯进北京影视圈的孩子展现给媒体的乐观一面的背后,必然有着许多不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路,他不像某些受过高等教育就咄咄逼人的人那样有机会多读上几年书,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素质需要提高,他也随身带着字典,我们必须看到他正在积极学习,努力成长。他需要人们给他更多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指有更多的戏来演,而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包容,以及一切对他有提高有帮助的事。
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描述了董存瑞从普通小兵成长为战斗英雄的经历,这次拍摄对于王宝强来说也是一次深刻反思自我的过程,因为这个角色不再是一个普通小兵,而是一个大英雄。领导们的关注、粉丝们的支持、少数人的反对以及董存瑞形象被赋予的历史、社会、文化意义和教育功用,已经不能再让王宝强像过去接戏那样轻松了,他必须带着一种责任感,压力不小。《为了新中国前进》的主创人员都在帮助王宝强找感觉,给他支招,该剧策划之一也是王宝强的好朋友、资深影视策划人李洋就曾建议王宝强说,张良演的董存瑞是张良版的,也不是真正的董存瑞,王宝强版的董存瑞应该是什么样的,王宝强只需要放松地去演就可以了。剧中董存瑞的心路历程,也让王宝强从中获得了一次心灵洗礼,一次思想学习的机会,一次通过重新认识和诠释英雄来修炼自我的机会。
据近期影视圈消息和有关业内人士的评价来看,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盛行总会有一定周期,预计王宝强在饰演董存瑞之后将会逐渐减少接拍军事题材电视剧。以董存瑞英雄事迹改编的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很可能成为王宝强一系列士兵形象的完结篇,当然这不是说他从此不再演士兵,而是他将有一段时间,在选择剧本的视野上会放得更宽、但要求会更严、也更慎重地决定自己要演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观众习惯于把王宝强想象成“小兵”,往往是因为太多影视剧总是把王宝强安排在这类角色上,而之所以形成这样一种明星的使用规则却又是因为市场需要。如此恶性循环正大大耗损着王宝强的明星价值。如果大家总是把王宝强死死拴在士兵这一根柱子上,王宝强就不得不总演这一类形象,势必有一天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也不利于王宝强在表演上的进步和提高。
曾有网友在百度贴吧里总结了王宝强在不同角色中对于死的演绎,从阿炳的“含羞屈死”到许三多“在误杀人后感到生不如死”再到《集结号》中“在朋友死后复仇压制了别的想念”,而《李米的猜想》里他连“自己要死了都不知道”,还有顺溜“为了枪击一盒骨灰而失去生命”,这名网友认为“王宝强塑造的新时代的董存瑞,不应该是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丝毫的眷恋的人,牺牲自己应该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在牺牲的时刻,不妨表露出对世界对战友和亲人依依不舍之情。”他甚至呼吁《为了新中国前进》的主创把王宝强打造成一个“不想死的董存瑞”。这篇帖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宝强在接戏上亟待某种突破。
而对于关注王宝强的观众们来说,王宝强为大家献上的荧屏厚礼岂可止于此?接下来王宝强会演什么呢?柳云龙新近拍摄的谍战电影将让王宝强挑战新的戏路,甚至可能颠覆王宝强一贯的憨傻倔的形象,给观众一个狡猾的新宝强。而从小习武的王宝强,还有可能加盟功夫片,跻身于不用替身的实力派动作演员之列。
王宝强是不是还会爆出其他冷门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眼下在张家口怀来片场忙得不亦乐乎的王宝强,压力还是不轻,顾不上展望未来。不管《为了新中国前进》之后,王宝强是不是决定丢掉士兵形象,但愿王宝强能够通过董存瑞这一角色,使他的士兵系列得到一次完美的升华。(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