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会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思茅镇卫生院,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目的:研究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67例患者,常规检查排除其他恶性疾病后给予米非司酮10mg/d,清晨空腹口服,连用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结果:患者用药后除雌二醇外内分泌激素水平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出现恶心头晕、呕吐及腹泻等不良反应,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消失。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效果好,副作用小。
【关键词】功能性子宫出血;米非司酮;围绝经期
【中图分类号】R7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28-01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女性生殖器中常见疾病,多数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出血,围绝经期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多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存留的卵泡对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反应性降低,雌激素的分泌减少,对垂体的负反馈减弱,出现无排卵性功血[1]。治疗原则为止血、调整周期,使其平稳过渡至绝经期。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可具有抑制出血、缓解腹痛和缩小子宫的作用。米非司酮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其机理是通过一系列药理连锁作用,造成性腺功能低下、血流量减少。本研究采用米非司酮临床治疗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67例患者,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67例患者,年龄45~57岁,平均年龄51.6岁,其中45~49岁43例,50~57岁24例。月经周期不规则51例、月经量增多31例。所有患者均经阴道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4mm23例,子宫内膜厚度在5~15mm之间者44例,均在出血期行子宫内膜诊刮,病理诊断不典型增生12例,增生期21例、单纯型增生过长34例。所有患者肝、肾和心功能检查正常。其中15例宫内置环。患者治疗前均未使用过激素类药物。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检查均伴有贫血,平均血红蛋白为84.83±5.23g/L。
1.2治疗方法患者就诊后接受基础监测,依据检查患者贫血情况给予输血、输液对症支持治疗及抗感染治疗。按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统一标准,评价患者出血量,用药前行诊断性刮宫术止血。组织送病检,均排除子宫恶性病变及其他疾患。患者给予患者米非司酮10mg,每天1次,清晨空腹口服,连用6个月,用药前及用药期间每个月测内分泌功能一次,3个月复查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彩超随访盆腔情况。用药前后分别测定内分泌激素水平,血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
1.3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的标准。
2结果
结果治疗期间23例于服药后2个月内出现闭经,25例用药后4个月闭经,随访1年后14例绝经,25例月经稀发,其余28例于用药后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后,表现出不良反应有恶心头晕8例,呕吐2例,腹泻2例,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结果,见表1。P<0.05,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可具有抑制出血、缓解腹痛和缩小子宫的作用。米非司酮虽为孕酮受体阻断剂,但并非单纯拮抗孕酮的作用。使用米非司酮后孕激素水平明显下降,米非司酮可能直接影响组织中孕激素受体数量,故它能阻断孕激素的作用,其靶器官是子宫内膜,特别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诱发无周期性激素模式,导致排卵停止[2]。此外,又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破坏了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促使子宫肌瘤退缩,并诱发闭经。其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均有可逆性抑制作用,作用于下丘脑抑制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分泌,作用于垂体抑制促卵泡成熟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对卵巢的影响主要是抑制卵泡的发育和延迟排卵,对子宫内膜的作用主要是阻滞子宫内膜发育,另外能明显减少子宫动脉血流,增加血管阻力,子宫血供减少。围绝经期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虽然仍有雌激素分泌,卵泡能够发育,但不能成熟及排卵,在持续低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不断增生,呈增生期内膜,持续增生则形成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当雌激素不足以维持增厚的子宫内膜时,内膜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脱落和出血。临床可表现为子宫出血量多或长期不规则出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O;269-361.
[2]杨瑞,张嫒,张新清,等.米非司酮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4):1769.
(收稿日期:200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