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志宏
[摘要]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军军事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指导思想、基本途径、重要保证、根本目标等均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呈现出时代性、继承与发展并举、哲学性等鲜明的理论特色。
[关键词]邓小平 军事教育 基本内容 理论特色
一、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准备和萌芽时期
1926年,邓小平入莫斯科“中山劳动大学”学习,接受军事训练,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系统学习,他对培养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军事人才的重要性在理论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回国后,邓小平即开始直接从事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1927年2月,他担任西安军事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和党的书记,致力于军校的政治教育。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的军事教育思想开始初步萌发。
2.探索和形成时期
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获得了蓬勃发展。1929年他领导百色武装起义,革命斗争实践使他深刻领悟到中国革命需要一大批军事人才。在此后的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十分注意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干部的军政素质,发表了人才培养重在提高素质的精辟见解,认为“兵贵精,不贵多。现在还是要从提高人员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问题。”建国后,邓小平更加关注军事人才的教育培养。1954年7月9日,他在政务院讨论教育工作时郑重指出:“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办好学校,培养干部,才是最基本的建设。”1961年11月23日,他又指出:“把年轻人提起来,放到重要岗位”上去。1975年,他首先提出了“军队要整顿的思想”,并先后发表了《军队要整顿》、《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近10篇主要军事著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教育观点,其军事教育思想初步形成。
3.丰富和发展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的军事教育思想又到了丰富和发展。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并自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起,邓小平先后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就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政方针进行了总体设计,相继发表了《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确立了观点和原则,使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形成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也获得了极大地丰富发展和贯彻执行。全面阐述了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教育的一系列战略观点,标志着其军事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成为指导培养适应现代化战争需要和合格人才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1.核心内容是把军事教育思想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军队教育训练中的历史经验,着眼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创造性地首先提出军队教育训练的战略地位问题。他说:“战略要研究的问题,不仅是作战的问题,还包括训练。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1977年8月,他在军委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1980年3月,邓小平同志针对个别单位教育训练不落实的情况,严肃要求: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作为一个制度问题加以解决。”现在看来,邓小平提出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是关系到全军新时期建设的全局性的大问题,奠定了新时期我军教育训练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对军事教育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2.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从现代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概括了时代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指明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邓小平军事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军事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强调了军事教育要为军队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现代化的教育训练,造就大批现代化的优秀人才;“面向世界”强调了教育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改革发展我国军事教育事业;“面向未来”强调了军事教育要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培养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所需的军事人才。总体上看,“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邓小平军事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时期我军教育训练的基本方针。
3.基本途径是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实践是锻炼人才的大熔炉,强调勤学苦练。他还对部队勤学苦练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尤其指出干部要身体力行,当好排头兵。通过学习、训练、拉练、演习等提高军队政治觉悟和军事本领。另一方面,重点办好各级各类军事院校。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军队建设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院校在军事教育中的作用,一贯强调军事教育要以军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他说:“现在打仗,我们的军队没有现代化战争的知识不行……各级军官都必须经过军官学校的训练。”“过去是在战争中的训练,从战争中学习,而且那个学习是最过硬的。但是现在,即使有战争,不经过学校学习也不行,因为装备不同了,指挥现代化战争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不仅如此,他还就如何办好军事院校提出了基本要求,这为办好各级各类军事院校指明了方向。在他的亲自关怀下,中央军委于1977年作出了《关于办好军队院校的决定》,大批部队干部进入院校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军事教育工作的展开。邓小平指出,进行现代化战争,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那是最过硬的学习;在和平时期,就要从教育训练着手来提高干部战士的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作为和平时期军队的经常性中心工作,这个原则要从制度上加以贯彻。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这一方针具体化,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做。一方面是部队本身要提倡苦学苦练。另一方面是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教育训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