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灵感悟三题

2009-04-28 09:55田翠玲刘纪新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圣经言行诗意

田翠玲 刘纪新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泉源,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是天地间最富有的人。教师这一神圣职责要求我们,除了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以高标准塑造自身的人格,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学生。

一、打铁先要自身硬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先将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教师。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曾尖锐指出: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成一个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每天晚上坚持研读《圣经》,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从中汲取生命之粮,也坚持用《圣经》中的爱来衡量对照自己的言行。《圣经》中这样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是我的人生信条。工作一天,不管多么劳累,总要将这一天的言行反省一遍:对待今天的工作是否尽心尽力了;对待我的学生,是否以爱育爱。

二、教师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对一名教师来说,较之学习、教学,科研是更根本的东西。一位母亲的信深深地激励着我,信中这样说:“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我要感谢伟大母亲们的信托。当母爱的关注凝聚于学校时,我要努力去追寻我心中的精神家园。我要牵起他的小手,教导他应知之事:教育他,谦虚温柔是美德,骄傲张狂是丑陋;教育他,要以知识为美,以贪图虚浮的荣耀为丑;教育他,远离弯曲,在公义的道上走;教育他,欣赏平凡,学会感动;教育他,与人相处,多多包容,寻求和睦;教育他,凡事谢恩,施比受更为有福。

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站在师生平等的位置上,融入到他们中间,面对同学们纯澈透明的双眼,面对同学们洁如白纸的心灵,我意识到老师的品格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一堂课抑或一句师生间的对话都可能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这使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谨慎自己的言行,精心呵护着他们的心灵。同时,心地坦诚,不掩饰自己的缺点,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有不足之处,但让学生知道我在努力改善自己,使学生也能感受到这种追求完美的力量是何等美丽,也让学生明白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表里如一的、言行统一的美好品德,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感染,引起他们的共鸣。师生配合默契,我的课堂从不需要花费精力去组织纪律,总是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学生学习的气氛浓厚,成绩也很优异。

我常想,大道理讲得再透彻,我的课堂再精彩,若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因此,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人人平等,从不以学习成绩和智商来衡量他们,后进生在我心中也是那么可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努力培养他们的崇高品格。我认为,“学会做人”应该是我教书的首要任务,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将来成就大小,他首先必须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从教近二十年,收获最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对人生态度的转变。以前的我,患得患失,生活在物质情欲里面,虚荣心、攀比心在作宠,永不满足,没有真正的幸福。现在明白了,贪爱金钱的,不因得金钱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岂不知,人的劳碌是为口腹,心里却不满足。外面的富足,永远无法弥补心灵里的空虚。幸福快乐不是由外在条件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灵满足,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赋有诗意和韵味。诗意与一个人的地位、学识无关,更与财富尊卑无涉。山间樵夫,水上渔翁,因为心无羁绊,常可以诗意盎然,而达官显爵,则往往心为形役而显得面目可憎,了无生趣。大千世界,世态万象,皆有生存的资格,只要守住自己,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没有花的娇艳,就乐守草的翠绿;没有草的翠绿,就固守根的坚毅。

总之,当一个人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时,他的内心就无比的仁厚、宽和,不纠缠于自己的得与失,坦然地面对朴实的简单,安守丰富而充实的平淡。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适着一颗爱心,叫周围的人得益处,因我的存在,让周围的人能看到虔诚、光明、坦荡,无虚无假,真正的爱人如己,也就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圣经言行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永恒
冬日浪漫
言行就像种子等
语录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之圣经篇
漫画论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