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春仁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抓住课堂中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有效达成《语文课程标准》中“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一目标,我想应该从几方面努力:
一、宽松平等是课堂得以动态生成的前提
要让课堂教学发挥真正的教育价值,不但要让学生的身体走进课堂,还必须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堂。作为教师,不但要有宽容的心态,善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有“分享课堂”的思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吸引力和足够的机会。在师生互教互学的过程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重视师生问候的课堂第一次互动,温情的师生问候和课文的艺术导入,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互动,乐于参与。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还要给与学生充分的理解,学生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是很幼稚的,对此,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而是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局促不安的心态,使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
二、开放互动是课堂得以动态生成的关键
1教学形式应是开放的
语文课堂教学在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淡化课的形式,消融师生在空间上的距离。教室中课桌椅摆放依据课文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喜好而变化。有阅读教学中的分组围坐的讨论式,有训练口语交际的通道排列的辩论式,有自由组合的沙龙式等等,最经常采用的还是小组讨论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课堂互动应是多样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电有不定的学生与学生互动;有朗读的互动,也有阅读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互联网资料等多元媒体形式参与的文化型互动作业;有时还师生互换角色,由学生担当“小先生”上课或组织课堂讨论,老师则还原到学生位置,直接参与讨论或课堂辩论等。
3教学设计应是开放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日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要有弹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将线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教师在课堂要敢于放开束缚,敢于挑战自己的课堂预设,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把握住文本的精髓,万变不离其宗,从而运转自如,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进发,诗意盎然。
三、捕捉资源是课堂得以动态生成的保证
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和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
1以质疑问难促生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是最珍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更应该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一次讲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忽然张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陶渊明当官当不成,就说官场不好,这不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吗!”张同学坐下去后,我发现下面有人在窃笑,还有的点头表示赞同,看来,由于时代的差异和人生阅历的不足,学生对这样的作品还是有隔阂的。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灵机一动,顺着他的思路说:“是呀,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诗人笔下的景物再平常不过了,可他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美好呢?谁能揣摩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这样的见解老师都没有贸然予以否定,学生说话的欲望顿时被调动起来,思路也被打开了。之后,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是活的,课堂也是活的,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若能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为主”。这样的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孩子,这样的课堂才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以意外事件促生成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要学会关注学生的‘言一行,甚至一个意外,一个恶作剧,并能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某教师在教学鲁迅先生写的《风筝》一文,当她讲到“我把小兄弟的风筝抓断,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并傲然走出,而弟弟则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一情节,引导学生“想象小兄弟后来怎么样?”时,突然一个男生阴阳怪气地说“小兄弟后来发疯了”。全班哄堂大笑。眼看着课堂要出现混乱的局面,可是这位教师却灵机一动温和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在课文中写到的小兄弟是谁吗?他就是周建人。”然后她简略地介绍了周建人成年后的一些成就,这样一来既补充了课外知识,又轻松地否定了这个男生荒唐的说法,把学生的思路拉了回来,稳定了课堂的教学秩序。如果这位女教师当时板下脸来,厉声说:“严肃点!这是在上课!”即使这位男生不会说什么了,但我们也可想到全班学生会哑然失色,整堂课就会一片死寂。正如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及时的捕捉住“动态生成”的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3以情景朗读促生成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境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学习《春》一文时,在反复朗读中,给学生的朗诵配上贝多芬的《爱的纪念》的音乐,优美的文章,似行云流水般的音乐,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意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春的美景,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一节课下来,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意犹未已。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常常把教学推向高潮。
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动态生成而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