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倩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居民的收入也呈现普遍增加的趋势,但是不可否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消极因素,其中,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就是全社会反应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影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原因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表现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从1997年开始,城镇居民的收入同农村居民收入相比一直是上升的,从当年的2.47倍上升到2006年的3.27倍。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8:1,绝对收入差距达8172元。按照国际的经验,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时,社会稳定程度为安全;2倍为基本安全;2.5倍有风险;3倍为重大风险;3.5倍及以上出现社会稳定危机。我国已连续5年在3.2-3.3倍之间,于历史高位。
2.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比,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得并不明显。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1998、1999年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年收入分别为11021.49元和12147.82元,同期占城镇居民10%的最低收入户年收入分别为2505.02元和2646.71元,最高收入曾是最低收入层的4.4倍和4.6倍。
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实践中的扭曲
效率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主要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相应的公平则是一个社会得以稳定和谐地存在、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意味着把追求效率目标法在重点的同时要把公平放在次重点的位置上。假设重要性可以赋分,那么,效率是100分,公平就是90或85分,二者虽然有差距但差距不大,这是理论值。而实际值呢,效率是100分,公平只有50分或者更少,二者的差别成了重点和非重点的差别,在效率成了主要矛盾后,公平成了可有可无的标签。
2.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合理的制度性因素
各种所有制形式与收入分配方式都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公有制企业主要实行按劳分配形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较小,非公有制企业分配机制以效率为主导,分配方式的灵活性大,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较大。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一般高于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导致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收入差距拉大。随着生产要素分配论的引进,并被国人所接受,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已参与了收入的分配,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参与收入分配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不同,其收入分配也不同。由于马太效应,生产要素的参与收入分配,将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的扩大。
3.社会再分配缺陷
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还不健全,遗产税和赠予税仍未开征,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税收征管方面也存在问题,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是工薪阶层、公务员、知识分子,而对于真正的高收入者,由于其收入难以认定而无法课税,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加之中国地下经济偷漏税流失严重,国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能力,不能有效的援助弱势群体,从而加大了收入差距;由于民主制度不健全,财政支出政策往往带有主观性、随意性导致国民收二次分配缺乏公开、公正性,效益低下。
4.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是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结构。由于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呈现多层次的结构,地区间和城乡间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后,按照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采取了不平衡发展的发展战略,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得到了更多政策倾斜而优先发展起来,使得地区间经济发展更为不平衡,地区间收入差距进一
步扩大。
三、缩小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
完善政策,理顺国有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强化预算外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和综合预算。比照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政策,由国家确定职工工资标准,形成合理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保护合法收入。初次分配国家应注重效率和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成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再分配注重公平和政府调节作用,减小过大的收入差距;社会成员合法的劳动收入受到保护,使整个社会的收入结构趋于法制和合理。
2.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发挥所得税的作用。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对工薪所得等收入按年综合所得征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人利息等所得实行分类征税;逐步将中高收入阶层调整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征收对象,发挥所得税在调节高收入上的基本作用。通过使高收入者多承担税负,让国家为政府的公共支出和转移支出筹措资金,以提供更多的公共品和加大必要的直接收入补助方式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状况,缩小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和福利差距。加强税务征管。改变税务部门征管手段落后、征管力量不足以及有关部门执法不严、对偷税逃税打击不力的现状。
3.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就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收入分配的改善扩大就业,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应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培训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通过规范劳动力市场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来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实现收入分配的改善。
4.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我国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社会生活最低保障制度,保障并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住房、教育、养老、失业、医疗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分配向低收入家庭倾斜,使中低收入家庭能老有所养、病有所依、困有所保,使社会秩序稳定、和谐。适度的收入差距有益于经济的增长和人创造性的发挥,但收入差距超过一定的界限,必然引起社会的动荡和居民心理的失衡,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当前,收入差距扩大是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对社会稳定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尤贵,李颖.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4-08-06.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