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岩
摘要:叶卡特琳娜二世的用人政策是靠机制来实现的。一是把人才培养作为治国的根本,二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资源,为巩固政权、发展国家服务。其用人政策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包括社会变革的环境因素,也包括时代因素,还包括用人者个人的经历及性格等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叶卡特琳娜二世用人政策的形成。
关键词:叶卡特琳娜二世;用人政策;人才治国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4—92—02
叶卡特琳娜二世是中世纪时期全世界28位女皇中政绩比较显著的一位。她能在男权统治的封建时代获得34年独掌天下的权利,把俄罗斯帝国推向鼎盛阶段,其睿智与胆识必定有超出常人之处。其中,她理性的用人政策在治理国家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叶卡特琳娜二世的用人政策
(一)“百年树人”——培养机制
培养机制是用人机制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培养机制,对于储备大量的治国人才意义重大而深远。叶卡特琳娜二世深知建设国家、称霸图强、长治久安不能没有人才。人才从何而来?首先要培养。培养人才的机制大致分为学校教育、贵族子弟的家庭教育、女子教育、游学和留学教育。
1.贵族子弟的家庭教育。俄国贵族素来就有家庭教育传统,显贵家庭多有藏书丰富的图书室。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的年代,俄国上层社会盛行法国式社交生活,贵族家庭多聘请法国家庭教师教育其子弟,让贵族青年学好法语。家庭教育在地主家庭中重获得了广泛的发展。但是,这种家庭教育通常是肤浅的,目的仅在于学到“法国式的优雅”。虽然有弊病,但年轻人一旦掌握语言工具,世界知识宝库之门便向他们敞开,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
2.女子教育。一般来说,俄国女子教育是被极端忽视的,至于女子享受社会教育一般认为是始于1764年。在这一年里,叶卡特琳娜二世在彼得堡创办了斯莫尔尼学院。女皇为筹办这所学校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从校址的选择到人员的落实,均是女皇敲定的,就连这所学校的校规也是她亲自制定的。为了筹措教育经费,叶卡特琳娜二世放弃了皇室基金。在叶卡特琳娜二世看来,要使一个国家的公民变得理想而完善,就要依靠每一个人的第一个老师——母亲。
3.学校教育。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一是在1773年创办了彼得堡矿业学校,二是建立于1757年的彼得堡艺术研究院。在18世纪70年代初,形成了进行职业训练的学院教育体制。彼得堡矿业学校是俄国第一所高等工业学校,后改名彼得堡矿业学院,为俄国发展冶矿事业培养急需的人才。同时陆军医院和海军医院都附设有外科学校培养医生。这些学校对发展俄国专业教育,培养建设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18世纪80年代,俄国学校教育的结构与布局开始发生某些积极的变化。在18世纪80年代以前,俄国统治者对教育事业缺乏整体的认识,在他们的思想中还没有国民需要受教育的观念,一直到1782年,在彼得堡才建立了国民教育委员会。1786年女皇颁布了由该委员会制定的《国民学校章程》。该章程是沙皇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有关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法令。她说:“消除几个世纪以来的迷信,使国民受到新时代的教育,这是一种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事业,是对子孙后代有益的事业。”[1]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俄国已有各类学校550所,在校学生62000名。这是俄国教育史上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因此,叶氏王朝是俄国教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游学和留学教育。随着俄国国力增强和教育的发展,出国访问的贵族人数日益增多,他们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俄国18世纪中期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别茨科伊即是一例。在出国贵族中,多数人还只是作短期访问,不过,既然出国也常常要周游一些西方国家。这种访问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有的人访问归来还办杂志、写文章,介绍中西欧各国风情、制度和有关专业的状况,并联系本国情况加以思考。例如,作家、政论家和历史学家卡拉姆津即是一例。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叶卡特琳娜二世开始成批地派遣俄国学生到西欧去学习。例如,1766年叶卡特琳娜二世派遣12名“才德出众的学生”赴莱比锡大学留学,由政府资助每名学生800卢布,还为这批学生派去了一名督学。[2]她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负责挑选优秀学生到西欧去学习。留学生发表了大量作品,把西方的研究成果介绍到俄国来。曾经留学格拉斯哥大学的莫斯科大学法学教授叶·杰斯尼茨基回国后就在莫斯科大学开设罗马法讲座,并把罗马法应用到俄国法律中来,以至于后来影响了俄国法学的发展。
(二)“收天下人才”——引进机制
叶氏不仅从国内选拔人才,还从国外大量招聘人才。为了称霸图强,就必须有大批的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时日,最便捷的办法便是将天下的人才收为己用。招聘国外人才的途径,一方面是通过与她保持联系的朋友,其中主要是启蒙思想家;另一方面是派人到国外直接去招聘。叶氏曾委托狄德罗代她招聘人才,一时间狄德罗的住宅成为职业介绍所,大量学者、教师、医生以及许多著名工匠云集于此。通过狄德罗的推荐,法国著名雕刻家法尔科内(1716~1791)来到俄国,为彼得一世建立了一座青铜纪念像。难能可贵的是,叶卡特琳娜二世在接到狄德罗对法国作家米西欧的推荐书后,马上命令当时主管外交工作的潘宁和这位法国人商议,要求想方设法吸引他到俄国来工作。[3]叶氏之求贤若渴于此可见一斑。叶氏不仅让她的外国朋友帮她招聘人才,还派其心腹大臣施卢泽公爵到国外广揽各路英才。从西欧各国招聘来的大批人才,奔赴到俄罗斯各个地方的各个行业,他们为俄罗斯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贡献。如来自德国的奥古斯特·路德维希·施罗塞是俄国戈丁金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的成就推动了俄罗斯历史学的发展。
二、叶卡特琳娜二世用人政策的成因
(一)社会变革的环境因素
叶卡特琳娜二世当政时期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为人才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变革主要体现在封建农奴制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工场手工业大批涌起。根据沙皇政府手工工场委员会的统计,“18世纪60年代末,各类手工工业的数目如下:呢绒业73个、麻布业85个……全部手工工场的总数为663个。1767年,纺织业生产总值为27743000卢布,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生产总值为28759000卢布”。[4]这样,在社会经济变革时代,对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文化艺术等人才的需求就显得比较突出。同时,贵族地主阶级为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农奴制度,适应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内部资本主义结构的形成,稳固统治基础,也要求它适应社会经济新变化。如接受欧式教育,具有新时代精神,出国访问的贵族人数日益增多。而且,随着社会变革的进程,人们普遍接受一个观点,即教育被视为塑造一个有理想的、完善的公民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也被视为改善人民处境的一种手段。所以,18世纪下半期,随着国内经济、政治的发展,叶氏认识到加紧培养有文化的官吏和各种专门人才的必要性。因此,社会变革的环境因素是人才政策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二)时代因素
叶卡特琳娜二世登基之初,时值动乱之秋,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从国内来讲,社会动荡,统治集团内部因沙皇的频繁更换而导致人心不稳。还有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不可忽视,在叶卡特琳娜二世成长与统治俄国的年代,整个欧洲都处在法国文化的影响之下。在上述时代背景下,叶卡特琳娜二世在其统治前期实行“开明专制”。前面提到的俄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的举办、商业学校的开设、艺术教育的发展、引进国外人才,都是与叶氏的“开明君主专政”相联系的。从国际来看,随着17~18世纪世界整体发展,给当时尚处于落后状态的俄国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压力和巨大的威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不仅仅限于对殖民地的争夺,而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叶卡特琳娜二世在这样的国际、国内情况下,实施一系列人才政策。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俄罗斯贵族中的杰出人才为叶氏政权服务,安抚各派政治力量,稳固自己的政权,促进俄罗斯社会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向西欧国家学习,多方寻求,不分国界,网络人才为俄罗斯所用。
(三)君主因素
列宁曾指出:“专制制度是一种最高权力完全地、整个地由沙皇一人独占的管理形式。”[5]沙皇颁布法律,任命官吏,引进人才,派遣出国,办什么样的教育,开什么样的学校,传授什么知识,以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等等,一切都是由沙皇个人发起,或者由他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沙皇个人的素质、能力和他本人所受的教育所决定的。1762年叶卡特琳娜二世刚一登基,就宣称自己是彼得一世的继承者,俄国将重新回到彼得一世开创的道路上。叶卡特琳娜二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首先跟叶卡特琳娜她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系。因为她是个德国人,她的家庭教师是个法国人,是一个接受当时西方启蒙思想教育的一个人物,所以她从心里认为西方的东西应该是比俄国先进的。叶卡特琳娜自幼好学,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和她以前的一些懒惰无知的统治者不同,她懂得法语、德语、俄语,读过许多古典名著和当代名流的作品。由于从小受路德教的影响,也由于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叶卡特琳娜二世确实思想比较开明。她头脑敏捷,胸怀壮志,决心使俄国强盛起来。尤其可贵的是叶氏具有包容的气魄,能够容纳不同国家、宗教、贵贱有别的人才,因此吸收了大批人才为己所用。虽然俄国引进人才、招待人才的费用很高,但叶氏并不在乎,她认为是值得的。她在读书笔记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所孜孜以求的是但愿上帝托给我的这个国家兴旺昌盛……国荣我亦荣。”
参考文献:
[1][俄]格奥尔吉耶娃.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M]. 焦东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38.
[2]吴式颖.俄国教育史——教育现代化视角所作的考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Kutharine Anthory. Catherine the Creat[M].Newyork,1925.
[4]斯杰潘诺夫.苏联史纲:18世纪下半期[M].莫斯科,1956:109-111.
[5]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219.
(责任编辑/刘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