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竹枝词与巴土文化

2009-04-27 10:03曹艳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竹枝词土家恩施

黄 萍 曹艳华

竹枝词,又名竹枝歌,是中国古代民歌中的一个著名种类,发源于古代巴族地域即今天的武陵山地区的长江三峡、沅水、酉水、清江及乌江流域的中下游一带,它本是巴人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有载:“《竹枝》本出巴渝。”竹枝词最初为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是适应歌、舞、巫祀和劳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要用于赛神祭祀等活动。据前人的记载与推测,其起源应在唐代以前。那些未经文人创作之前的竹枝词,我们称之为“民歌竹枝词”。到了唐代,一些文人开始关注民间竹枝词,并逐渐尝试创作竹枝词,民歌竹枝词遂开始由民间传唱转为文人创作,“文人竹枝词”由此产生。文人竹枝词在内容上以写儿女之情为主,兼言风土民情,是对民歌“竹枝”的继承。

文人竹枝词四言七字颇似七绝,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中曾明确地指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山歌是竹枝词,发现的时候,已是中唐,其受七绝影响”,文人竹枝词尽管受到七绝影响,却在格律声韵上没有七绝严格,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如第一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这样,文人改创的《竹枝词》就仍保有民歌的活泼,韵律美,风味不减。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因而有了广大的创作队伍。这些都使竹枝词有了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促成了竹枝词创作的繁荣。

自唐代顾况、刘禹锡以降,竹枝词创作日渐兴起。宋元以后,产生了各种地方性竹枝词,通常附有大量的注释,记录了各地的民风民俗、男女恋情、世态百相、山川名胜、方言俚语以及特定的社会事件等,蕴藏着丰富的史学、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原始资料。近年来,随着地域文化热的升温,描摹人情、状写风俗的地方性竹枝词日益为学界所重视。但恩施作为竹枝词的起源地之一,其对于本地竹枝词的整理研究工作还有待于全面展开,笔者以《湖北竹枝词》中所录的150余首鄂西竹枝词为基础,对恩施竹枝词做一个简略的梳理,以求对后来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恩施竹枝词有所帮助。

笔者认为,恩施能有这样一批数目可观的竹枝词(暂且不论民间散佚竹枝词)得以产生并流传下来,有着自身独有历史政治文化背景,这不仅仅因为恩施是竹枝词的发源之地,田氏容美土司的兴盛以及后来的改土归流都对恩施竹枝词有着影响。

容美土司地处楚之西“南徼”,东联江汉,西接渝黔,南通湘澧,北靠巴蜀,其疆域控制面积,鼎盛时期达7000平方公里以上,包括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鹤峰县的大部分地区,巴东县野三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恩施县、建始县清江以南的部分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湖南省石门县、桑植县与之接壤的部分地区。容美土司的中兴与土家习文好学之风的兴起有极大的关联。

容美土司司主田世爵幼年经历了庶长兄白俚俾弑父篡位的血雨腥风,返司袭职后,他“痛自警惧”,认为:乱贼之祸,始于大义不明,要消除内乱,必须“知书达礼”,意识到提高族人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改被动接受汉文化的观念为主动汲取汉文化营养,“以诗书严课诸男,有不嗜学者,叱犬同系同食,以激辱之。以故诸子皆淹贯通达,并为成材”(《田氏族谱》)。田世爵这一举动带来了容美土司历史性的转折,开创了容美土司“诗礼传家”的家风,使田氏由衰转盛,迅速中兴,并为其后田氏家族作家群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司主的这种观点、做法,由上及下,带动了土家好学风气。清咸丰知县吴观乐有竹枝词:“万山深处一山城,邑小如拳俗尚清。不满人家三百户,夜街常有读书声。”清咸丰人蒋仕槐也有竹枝词云:“绿树青山一望平,村墟夜景有余清。不闻犬吠花村月,只听读书杂纺声。”从以上两首竹枝词足可见恩施土家人民好学。正是土家兴起习文好学之风,提升了土家人的文化素养,使得自家的文化文学特产--竹枝词被大量创作,并得以保存下来。

改土归流是明清两朝的统治者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而主张实行的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这一制度,为土汉文化交流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况且到任流官多是风雅儒学之辈,到了竹枝词的故乡也少不得要吟唱几首竹枝词。今存150余首竹枝词中,流官所作几乎占了一半。

可见,容美土司的兴盛和改土归流对恩施竹枝词的大量创作以及留存有着深远的影响。

恩施竹枝词的创作内容,主要是写景抒怀,记录风俗民情等几大类,然而地方竹枝词的魅力就在于它独特的地方色彩,恩施竹枝词表现出了浓郁的恩施土家文化色彩。

恩施自然风光无限,以“雄、奇、秀、幽、险”着称于世。清浙江平湖人张金澜,任宣恩知县时作竹枝词八首,曰《八景》,依次为《珠山晓翠》《贡水文澜》《洞伏双龙》《峰栖三凤》《仙女池清》《东关飞瀑》《李溪层石》《吕氏晚钟》,对宣恩八景做了生动的描写,读之令人神往不已。如《东关飞瀑》:“东关屹立翠微巅,匹练高悬碧落边。石磴千层凌北斗,乘风只欲上青天。”诗中所写景色,所流露的豪迈之情,比之谪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也不会逊色多少。清福建闽县人方策,在任来凤知县时有首竹枝词云:“春归百卉始勾萌,色色新奇瞥眼惊。读遍《离骚》兼《尔雅》,山花山草不知名。”这首竹枝词道出了恩施多奇花异草,且颜色新奇,令人眼前一亮,暗暗称奇。这些花草就连在遍记香草芳华的《离骚》《尔雅》中,都难以得见。恩施地形以山区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溶洞溶洼众多,峡深谷幽,峰奇洞异,清代戏曲家顾彩游历鹤峰时对此盛赞不已:“洞壑离奇与世殊,仙灵清响应传呼。秉烛行到深深处,六月炎蒸半点无。”恩施州是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地区之一,是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非常丰富。清湖南湘潭人、恩施知县张家鼎作了一组竹枝词《沙渠吟》,介绍了"蛮王寨"、“蝦蟆池”、“竹王祠”、“问月亭”、“白泥坡”、“妯娌坟”等人文景观,在诗中记录古迹的同时,多流露出忆昔怀古之情,如《蛮王寨》:“石壁周环景最奇,中通小径草蓠蓠。蛮王寨只留遗址,不是持刀佩剑时。”《竹王祠》:“威慑群雄一世豪,今留庙貌镇江皋。秋来浣女知多少,只听砧声杂暮涛。”《问月亭》:“峰峦曲折拥青苍,人去楼空草木荒。凭吊谪仙情切处,万山如画月如霜。”作者抚今怀古,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读来令人唏嘘。

竹枝词的另一重要创作内容就是记民情风俗,恩施土家文化,巴文化的色彩在这一部分表现得较为突出。

清浙江会稽人商盘作有一组竹枝词《下车兼旬即景成咏以当采风》,共十二首,首首写恩施的民情风俗,例如:“远山叠叠近山攒,负郭人家占地宽。一带枳篱茆舍畔,尽多豚栅少牛栏。”恩施地处山区,山高坡陡,平整的田地很少,因此没有多少人养耕牛,而土家人食肉以猪肉为主,且食法多样,土家人常将猪肉做成腊肉,香肠,尤其是腊肉香味扑鼻,肉脆而汁浓,为土家人的常年肉食。正是这些地势特点和饮食习惯,造成了恩施的“尽多豚栅少牛栏”。清咸丰知县吴观乐对恩施的美食——腊肉赞不绝口:“山中宦况不寻常,俗较京华味更长。赤米白盐红腊肉,残年亲馈满琴堂。”

清浙江秀水人郑虎文作《土家竹枝词》九首,每首后面都附有注释,对所提到的习俗进行了说明,所记更显详细生动。如:“木叉架屋竹编墙,累石涂泥作火牀。生臼新炊包谷熟,全家齐坐火池旁。”诗后附记言:“室中累石如北地之炕然,名曰‘火牀。火牀之正中为火池,以供炊爨。不食米麦,以露粟为粮,俗名‘包谷。每日二餐,临餐始舂谷入釜,熟则全家环池就食。”

恩施民风淳厚,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这些在竹枝词中都有体现。清鹤峰人洪宪绪《容阳竹枝词》云:“薅歌六月满山冈,锣鼓声中抑复扬。莫道山中无礼数,男男女女各分行。”土家族生产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劳动中开展“打锣鼓”提神助兴。这首竹枝词就是对他们劳动生产时的描绘。土家族人下田薅草时,喜击鼓唱歌,以鼓干劲。“薅歌”,即薅草时打锣鼓时所唱山歌。薅草时,男女各归一行,分开劳作。他还有首竹枝词描绘了农村百姓的艰辛劳动和繁重贫困生活,“薪尽荒山挖洞煤,蒙头垢面入城来。不辞早晚颅肩苦,犹有负盐人未回。”

恩施土家人崇尚礼仪,淳朴爽直,在饮食上,则讲究热情好客、省己待客。吴观乐竹枝词言:“蜀粟秋成粳稻香,新醪初酿满城香。山中更见民风淳,瓦缶携来馈我尝。”清咸丰人蒋仕槐在《咸丰杂咏》中也道:“依山面水一家家,风土人情不大差。惟有客来沿旧俗,常须砸酒与油茶。”油茶:用植物油煎茶叶,然后加入玉米泡,煎熟后作为款待贵客的见面饮料俗称“油茶汤”。咂酒:酒用糯米,包谷或高梁加曲酿成,用坛藏好,一般至少储存七八个月或一年,数年不等,饮酒时将酝取出,冲上凉水,插上一支竹管,轮流吸喝,边吸边冲水,味甜又香。此二者只在节日或款待贵客时才得一见。

综上可见,恩施竹枝词凝聚着土家文化和巴文化的因子,是研究土家文化以及巴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本土文化研究者应该重视恩施竹枝词的整理研究,尽可能的抢救散佚民间的竹枝词,掌握详实的研究资料,以便深入地研究本土文化。而抢救、研究巴文化的结晶——恩施竹枝词,本身就是对巴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明庭,张颖,杜宏英辑校,《湖北竹枝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影印资料)

3.田永红,《巴人竹枝词源流及其艺术特色》,《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9—22页

黄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曹艳华,甘肃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

猜你喜欢
竹枝词土家恩施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摔碗酒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土家美
恩施年俗——点路烛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