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味语文课堂的调控

2009-04-27 10:03谈智慧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情味潜势情境

每当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往往会说:“老师,您这堂课真有味道,听起来真过瘾。”确实,学生喜欢有味道的课。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要使课堂有滋有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理念、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学生。而我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有“味道”,就得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使教学充满趣味;就得巧妙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就得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融入生活味;就得调动学生感官,使教学中点缀些艺术味;就得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教学富有韵味。

一、饱含真情味

不少教师在上课时就教学内容的完成和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来说都无可挑剔,但课堂气氛好似一潭死水。生性活泼、想象满怀、情感丰富的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痛苦地在知识的沙漠中跋涉。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教师的“一言堂、传声筒、搬运工”的教法有关,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缺乏人情味所致。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语文教学要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素养,就不能忽视情感因素。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过这样的诗句:“功战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一些优秀教师饱含情味的讲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学习情趣。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动情、引情,学生入情、抒情,师生共同围绕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对重点问题突出讲,对难点问题剥开议,对疑点问题展开争,对焦点问题及时评,对一般问题精要析,并且适时引入优美的诗歌、抒情的歌曲、情趣横生的故事、富有哲理的谚语等,努力创造一种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

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语,情意盎然的教学过程,而且还应有情味袅袅,如咀甘果的“收尾”,课结束,但情犹存。例如,在讲授《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课时,在师生共同列举了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后,课将结束,趁势转入抒情,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追求真理的青春是没有光彩的青春。在那江河破碎的年代,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满腔的热血点燃了理想的火把,照亮了这片天空,照亮了这方热土,拯救了整个民族!”整节课,通过精心设计独具情意的终课之曲,以情语摄魂,让学生执卷留恋,使课锦上添花。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味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

二、融入生活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等观点。确实,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增加课堂的生活味:

1、教学内容的生活味

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鲜活的内容被教条化,课堂也就变得乏味无力了。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的话,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在讲到对联知识时,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家门上张贴的对联,然后小组交流,进而引导明确对联的有关知识。又如在讲到“广告多棱镜”这一内容时,通过让学生把平时所看到的广告语引入到课堂,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等,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讨论,分析其优劣,使学生明白广告语的特点和要求。这样,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关联,学生感到书本的理论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了。

2、教学情境的生活味

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设计一些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把生活化的情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上《秃鹰之死》一课时,在学习相关内容后,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的城中河河水污浊,并有很多死鱼死虾,如果你是一名小记者,想就该问题去采访环保部门领导,你会如何提问?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同学们评议谈看法。这样,把生活中的情境在课上展示出来,既使学生从中明白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该如何去保护环境的道理,又活跃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当然,不同的课堂应灵活机动,但只要我们能从生活出发,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走近文本,走进文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教学者能根据新课标要求灵活改变,把趣味、情味、生活味、艺术味有机融合,课堂就会更富有韵味,而学生学起来也就更有滋有味。

谈智慧,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猜你喜欢
情味潜势情境
押题作文
贺兰山沿山地区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临涣选煤厂浮选效果评价与尾煤再选潜势分析
氨对甲苯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影响的实验研究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细读出情味 想象得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