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或多或少地蕴含着民族文化。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厚植民族精神。
一、挖掘教材的民族文化内涵
“个体人格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而这主要是靠挖掘文本的文化意蕴来实现。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
1.单元整合,了解民风民俗。如六下教材第二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向我们描绘的是一幅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主要讲述了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单元整合更能使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主题入手,接受美德熏陶。如五上《慈母情深》一文故事情节简单,但经作者梁晓声的思考升华,却蕴涵着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课堂上抓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一句,通过师生品读、范读、引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浓浓亲情中寄寓的“伟大母爱”。
3.重点语句,体味人生境界。如学习《伯牙绝弦》,通过重点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教学,学生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钟子期死后,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情谊令人动容!因而,“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4.字词教学,展现渊博文化。汉语言文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的记载,它们记载着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智慧,它们图解着我们祖先的勤劳与艰辛,它们暗示着我们祖先曾经经历无数自然灾难的历史,它们诉说着我们祖先如何探索科学勇闯难关的过程。如在五上第五组课文开展《遨游汉字王国》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我们以文化的高度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通过查找资料,举行猜字谜游戏;搜集有关汉字特点的歇后语、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二、设置浓厚的文化教学情景
语文教学应根据教材,营造浓厚的文化教学氛围,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志。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课堂文化氛围;或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和录像,把音乐图像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渲染气氛;或利用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进行古典诗词知识趣味抢答,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故事传说铺垫、蓄势......这样的设置,让课堂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文化状态,这就等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文化殿堂的大门,让学生能在广阔的文化宝库中自由徜徉。例如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把语言文字形象化,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并借此导入。
三、品味作品的民族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语言表达丰美而深厚,这来自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著作,也就走近了中国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1.品词析句,领悟深意。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给人的启迪作用是通过词和句子的逻辑组合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抓住作品中某些集中表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借助于语法修辞等必要的手段,作一些精当的语言分析,来揭示蕴蓄于作品深层的丰富内涵。
2.角色扮演,品味形象。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五下年级就专门安排了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学习。如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第一回《猴王出世》,就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篇。为使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
3.贯通古今,沟通情感。在对教材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客观分析时,还须挖掘其人文内涵,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社会的哲理,并联系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沟通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深沉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如《最后一头战象》对可贵的种族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热情赞扬;《北京的春节》对精湛传统文化的热忱;《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撰写心得等途径沟通情感,陶冶性情,美丽心灵。
总之,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有着兼顾文化教育的传统。不饱含文化的语文教学必然缺乏个性,闪烁不出光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以提高文化素养。
鲍兴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余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