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幼林
我国盆景艺术事业的发展,通过近几次的展览活动,已经可以证明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地区之间的差距也相应地在缩小,对盆景艺术的认识在层次方面都显示出较大的进步,尤其是一些中青年爱好者表现出刻苦的钻研精神,值得赞誉,所有这些良好现象足以使人感到欣慰。
在百花齐放的艺海中,我们虽然在造诣上有了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难免会产生一些形象上的问题,如细化和粗犷之间的关系、树种风格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盆景制作就必须要细化,也有的持不同的观点,就这方面的问题来说,比较复杂,它涉及到树种文化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个人欣赏思维和创作习性,细化固然重要,但细到什么程度?粗犷也不错,但粗到什么地步才能算是恰当呢?这方面的认识经常会在日常的欣赏评论中出现,因此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以求进步。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符合中国大多数盆景爱好者的欣赏标准和习性。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提倡的是自然,而自然中又含有变化、理念追求和个性,离开这个宗旨就会失去方向,只能机械式照抄照搬他人的艺术,跟着别人的后面走。借鉴是可以的,但不是永久性的仿造,而把创新的优势给丢掉,这是不可取的。由于我们的国情所致,文化事业虽在发展,但距所希望的文化素质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整体基础还不理想,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们还有较长的艺术道路要走,因此只能在学习实践中慢慢积累以取得提升。盆景艺术的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在传统的艺术要求中,某些思维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通过各国及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现已获得的艺术知识较过去更为丰富,取长补短,为之我用,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不能忘掉我们本身的文化优势,而这种优势正是他人想得而不易得到的。传统的艺术有它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滞后的因素,我们要在其中领略到我们所希望的思维,抛弃不能符合时代感的落后内容。我们的欣赏标准从哪里来,就是从中国文化中来,从时代发展观中来,那些具有潇洒自然、技法精良、个性突出、意境丰美的作品就是我们的希望!
中国国画艺术中,所创作的手法有多样,“写意和工笔”两大类为其显著,“写意”中也分有“大写意和小写意”。“写意和工笔”的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工笔”手法的应用,体现了工整、细腻,其特性独具一格,使人看后无不称道,对作者的严谨、耐心和扎实的功底赞叹不已,许多大家的作品已成了收藏者追求的目标!而“写意”画却相反,粗犷中体现自然,用笔虽见泼辣但体现厚度,所展现的是凝神和深远,近看一团墨,远见是大意,可谓精妙得神!这二者不同风格的画法体现了不同的效果,是绘画艺术文化的精华所在。盆景艺术同绘画艺术在艺术的追求性方面是相通的,画家要到自然界中去写生,盆景艺术者也同样要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画家画山水和树木讲究的是布局和树形,忌均等,倡空密,尤其是在画树木时,依据树种的不同而体现不同,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树,非常明确,甚至连古树的枯干朽洞都交待明了。山水就更突出了,远中近的透视法交待得十分清晰,对大自然的展示非常贴近生活,有高山峻岭的宏大气势,有小居生活的田原风光,既书写了祖国的美丽河山,同时也展现了社会文化的阳春白雪,这就是中国的绘画艺术同西方的油画风格明显不一之处。那么中国的盆景艺术能否从国画艺术中寻求一些借鉴呢?我们说完全可以,不但可以而且就该如此。当然在平面上作画和在立体中寻求美有着不同的要求,比方说,国画中作树相时,一般采用“露干”方法,即把树木的主干和部分的侧枝结构在平面上层露出来,这种方法用于立体的盆景造型时就不一定好看。画家画老树时,基本上都采用“枯枝”点缀以体现沧桑老态,这种技法在盆景的制作中可以运用,而且现在许多朋友在创作松柏时基本上都运用此方法,突出了作品的个性。那么都运用绘画艺术手法来进行盆景制作好不好呢?细节上我们暂不讨论,就从“工笔和写意”这两大类来分析,哪一种比较适合呢?笔者认为,艺术虽相通但体现的材料是不同的,一个是平面,一个是立体,这个问题要明了,但艺术风格可以参考和借鉴。
我们先分析“工笔”法的运用,如果在盆景制作过程中,对每侧枝每细枝和树叶都那么细化,细化到“工笔”的要求,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肯定是体现了细腻,千千净净,一丝不苟,高一公分或低一公分都下行,长一分短一分也同样不行,工整严谨是一大特色,内结构的处理我们也把它细化,一看就知道“下了功夫”,一种格调,试想一下这方法能行吗?作品带来的效果会怎样呢?不外乎给人的感觉是:匠气太重了,太机械,静止的特征多了些,自然潇洒的成分不足。因为盆景艺术中,提倡要有点“野”,三分野、七分秀,才灵气大发!再分析“写意”的运用,大起大落,意有了,但细化完全没有,过份大写意就更不能接受,杂乱无章,外表的意思达到了但内部一团糟,看来这二者都有一定的问题,不能照抄照搬。
大家清楚,盆景的制作有他自有的特点和要求,既要体现自然,同时也要反映创作者的功底,不细化是不行的,但过份了也不行。匠气成份越少越好,潇洒的风格我们要坚持,“大意”的内涵一定要突出,但它必须是用细膩的手法去体现的,这一点对我们刚进入创作盆景的朋友来说是比较难的。但又不能细化到公分之别,这又过了,所以要求作者的思维即体现大气又恰到好处地掌握细化的分寸,作品的外观展示才能充分地体现艺术的精美,同时又把中国文化的特征发挥得较好!树种的不同,处理的要求也不同,杂木类的结构有它独到的标准,讲究顿节变化,舒展合理,而松柏类的要求就必须按其本身的特征去体现。柏树的风格要展示苍老,“舍利干”的景观起了重要的作用,况且“舍利干”的雕刻也不是那么简单,既要大气同时也要细化,其纹路的变化要做到自然,机械线条不能存在。松树主要反映潇洒,气度浩然,有君子风范,离开长枝的配合可能效果不理想,所有枝叶都紧凑在主干身边体现不了那种洒脱的大度,并容易造成等边线的三角型,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个性的不同,其“片子”的处理也是有区别的。盆景制作过程中预防的是匠气过重,但过份自然又不能体现盆景特有的美,所以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这两方面的课题,这个“度”要掌握好。
盆景的制作,因材料的不同,在“立竿见影”方面的体现是不同的,如把老盆龄的盆景进行改作;由于材料本身具备了有利条件,所以改作后容易“见效果”,又如选择一原始坯进行创作,尤其是“山釆”的素材,并且长势还不茂盛,或虽茂盛但不在要点上,初步制作后的景貌就不易那么有“成效”。它有个过程,并且在今后的时期里,还需进一步地“深化”调整,二年三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体现出作者的创意,两者是不同的,我们应当有所区别。盆景艺术事业要发展,离不开创作,没有新的作品面世,事业就会停止不前,而新作品的创作又体现了人们在新历史时期的思维和对文化的追求,所以我们呼吁在创作方面多下苦功,多实践,多思考,我们的事业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作品如何创作,这涉及到许多问题,一是理念,二是手法和技巧的经验,这二者缺一不可,否则从选材上就要走入误区。树材的选择是依据作者的思维所决定的,思维想象力越丰富,选择的空间就越大,所选择的树材内容就越丰富。材料本身的单调与否决定了今后的作品好与坏,材料越具有挑战性,作者的想象力就越强,虽有难度但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它,具备一股挑战自我的态度,我们就能进步!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离开这个“数”就会出现怎么下手的难题,最好的方法是多研究,多听听大家的意见,或者依据素材的特点先画图,作探索性的思考。如果要对材料的某些方面作调整,那我们就要分析:一是现有的制作水平能否改变它;二是树材的天然特性是什么类型。因为一些山采材料野性很足,我们必须要对它进行人性化的调整,这就需要有高技巧的方法来配合,既达到了调整的目的,又保证了树材的完整性,合理又健康,这是目前在创作山采树材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松树的制作。同时我们要理解,创作过程中不能急,该慢的就要慢处理,不该快的坚决不快,保护好材料也是我们的责任,只要这样去实践,我们的制作水平一定会大大地提升,那些所谓的“工笔和写意”之法就能熟练地掌握,许多优秀的作品就会在我们的创作下诞生。
中国盆景艺术事业需要我们,在目前大好的形势下,我们相信只要在创作方面多研究多实践,制作经验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局面就一定会实现。愿大家为我国的盆景艺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