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我国民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理论的进步

2009-04-27 10:03
图书馆界 2009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改革开放

魏 忠

[摘 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图书馆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同时还展示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民族图书馆学理论的情况以及探讨的范围和最新的认识。

[关键词]改革开放;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

[中图分类号]G25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09)01-0041-05

民族图书馆一般是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以及具有民族研究和民族教育功能的专业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图书馆事业得到重要发展

1.1 党和政府的重视是民族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条件

图书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灾区。1980年5月,中央书记处听取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并给予了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中科院、高等学校和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从此三大类型图书馆工作有法可依,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我国少数民族的图书馆事业,深入调查研究,采取一系列措施,做了大量的扶助和支持工作。1982年12月,国家民委、文化部和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组成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调查组奔赴新疆,一个月期间调查了20个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写出了调查报告。1983年7月,“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举被认为是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新纪元的开端。按照会议精神,1984年3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研究组,文化部、国家民委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同年4月,国家民委决定将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改为面向全国的民族图书馆。1985年8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了首次“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学术讨论会”。1996年1月10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开馆之际,中国图书馆学会批准成立了民族图书馆委员会,到2006年6月,该委员会已举行了9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每次与会人员都撰写大量论文,并出有论文集,论文水平逐届提高,多方面反映了民族图书馆发展的状况。

1.2 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逐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状况大为改善

据中国民族图书馆1989年1月发布的统计数字,五大自治区中还有一家没有省级图书馆;民族地区的地市级图书馆有49个,占地市总数的68%;县(旗)级图书馆331个,占县(旗)总数的52%,这一数字远低于当时全国的平均水平。[1]1989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有2 512所,占县制总数的80%。[2]1996年6月20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正式建成开馆,从此一举改变了西藏地区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历史,这也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民族地区还有110个县没有图书馆。进入21世纪,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明显加快了速度,2001年底,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已达670个,占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4%,全国人均40万人1个图书馆,在民族地区则是十几万人1个图书馆,高出全国人均占有率的2.7倍。[3]当年,文化部明确提出“十五”期间要实现“县县有图书馆” 的目标,国家计委则加大投入力度,从2002到2005年每年安排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1亿元,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这一目标。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当年底,我国已有县级图书馆2 391个,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而民族地区在2005年底也实现了这一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以五大自治区为例,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大体情况如表1、表2[4]所示。

整个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图书馆,1981年331个,1988年549个,1991年561个,1996年573个,1997年596个,1999年670个,2003年566个,2005年591个。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图书馆的从业人员,1981年2 853人,1988年6 124人,1991年6 794人,1996年7002人,1997年7 311人,1999年7 202人,2003年7 024人,2005年9 598人。[5]

这些年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绩,一些馆步入全国先进图书馆的行列,如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文明图书馆”“一级图书馆”“读者喜爱的图书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部委领导人相继来馆视察。内蒙通辽市图书馆、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书馆、新疆克拉玛依图书馆等一些馆获文化部授予的“国家一级图书馆”称号。还有相当一批图书馆获得国家二级、三级图书馆称号。

2002年5月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学会成立,其他四个自治区在1979年即已成立图书馆学会,这些年各区的学会开展了大量工作,对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理论研究给予了有力推动。一些民族省区还创办了图书馆学刊物:如宁夏1979年创办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原名《宁夏图书馆通讯》),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馆期刊,成为几届图书馆学科的核心期刊,受到全国同行的瞩目;内蒙古1983年创办了《内蒙古图书馆工作》(原名《图书工作通讯》);广西1980年创办了《图书馆界》;新疆1986年创办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原名《新疆图书馆学会会刊》)。此外还有《青海图书馆》《云南图书馆》《贵图学刊》等。原来只有内地一些大学设图书馆专业,现在一些民族院校也设立图书馆和信息管理专业,培养专业干部,这种素质较高,受到系统专业训练的人才不断增加,并源源不断进入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队伍中。

1.3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多年来民族图书馆界一直存在经费和人才两个老问题,近年,这两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缓解。图书馆的发展有两条基本规律:一是它依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一是它有自己内部的规律。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只有几百元,有的县馆甚至无钱购书,只能订点报纸,这和当时当地经济的不发达有关。现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图书馆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对于购书经费不足的问题,目前采取了上级专项拨款、接受捐助、组织图书支援各馆等多种办法。如:近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的“送书下乡工程”,向300个国家扶贫县图书馆和3 000个乡镇图书室,赠书500万册,2003—2005年财政部每年为此工程安排专项经费2 000万元;再如多次实行的“国家图书馆西部援助计划”,2007年6月,国图将下架的30万册图书支援了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图书馆,来自新疆、贵州等地的代表接受了捐赠。今后,国家图书馆还将逐步把1 000余种获得数字化版权的电子图书赠送给全国2 000多个县级基层图书馆,还有些出版社、大型图书馆以及一些企业也在进行这种赠书活动,使得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经费问题正在不断地得到解决。另外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创新精神,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如有的图书馆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作贡献,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人才问题也在发生变化,原来一些地方把素质、能力较差的人员安排到图书馆,而一些能干的人则先后离开图书馆,现在这种情况虽然还多少存在,但毕竟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进入图书馆,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还有两个不平衡的问题,一个是城市、富裕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一个是专业和院校图书馆之间以及它们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对第一个不平衡问题,应注意联动和促进效应,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边远地区。如地区图书馆的协作,1985年,宁夏图书馆协作委员会在银川就通过了“协作委员会章程”,并产生了图协领导机构。还要注意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从长远来看,其实发展是互利的。对第二个不平衡问题,民族专业和院校图书馆应注重研究和教育,以提高为主,公共图书馆以普及为主,侧重面不同,前者可作为民族图书馆行业的榜样,它与后者可以有帮助、交流甚至共享的关系。如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图书馆支援民族地区县馆图书,进行工作经验和学术交流,接待民族地区有特殊需要的人员来馆查阅文献等。文献资源共享也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趋势,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联盟与资源共建共享,即便在文化中心城市也是重要课题。如北京有民族特点的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等之间的联系和协作。让不同的差别能够互补,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前进的动力。

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如何适应群众需要也值得我们深思。公共图书馆是普及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现在这种媒介很多,如广播、电视、网络,他们会分流很多读者。图书馆的服务就要考虑自身的特点,如何适应当地群众的情况,使得馆藏内容、服务手段更具吸引力。应该在地方领导中达成这样的共识:图书馆代表一个地区的软实力,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指标,同时反映一个地区群众的文化追求。哪里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了,那里的图书馆事业也要相应发展;如果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快,这个地区的文明程度也肯定不是很高。

2 民族图书馆理论的进步

2.1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理论成果的出现

这些年发表了大量有关民族图书馆理论的文章,并出版了不少论著,一些文章和论著获得好评。如2004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活动中,论文方面,阿华的《论藏文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易雪梅,卢秀文的《西北历史文献概述》获一等奖;《广西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策略》《论民族古籍的保护与开发》《试论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藏学重要文献史料述评》获三等奖。包金香主编的《蒙古文文献编目规则》获论著三等奖。这种民族图书馆论文、论著获奖的情况在其他场合还有很多,如民族图书馆研讨会、各专业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等。

除了学术期刊上的文章,这些年还编有一些论文集,如1992年,包和平,李晓秋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研究》,这是我国第一部民族图书馆学方面的论文集。1996年,包和平,许斌主编了《中国民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收录了58位作者的60篇论文,并以此书献给在中国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此后,中国民族图书馆编了论文集《民族图书馆学研究》(2002年),《民族图书馆学研究》(二)(2004年),《民族图书馆学研究》(三)(2006年),分别收录了第七、八、九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的论文。

还有一些关于民族图书馆学的著作问世,关于图书馆方面的有:中国民族图书馆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概况》(1989),吉林图书馆学会编的《民族图书馆工作概论》(1991),刘维英,赵淑琴的《民族文献组织管理》(1998),包和平等主编的《民族图书馆学概论》(1999),包和平等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管理学概论》(2006)。关于民族文献的有:贾春光等编的《民族古籍研究》(1987),乌谷著的《民族古籍学》(1994),吴肃民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概论》(1995),张公瑾主编的《民族古文献概览》(1997),李晋有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论》(1—4)(1997—2001),李冬生主编的《新中国民族古籍工作》(1999),黄润华,史金波的《少数民族古籍版本》(2002),李杰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探研》(2002),包和平等著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2004),朱崇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2005),赵令志编著的《中国民族历史文献学》(2006),德力格尔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开发利用与数字化管理》(2007)等。

图书馆工作者更是编辑了大量的目录索引,前期这些目录索引主要都是纸本型的,后来也有一些数据库问世。仅举几例,蒙古学有:阿·乌宁巴图编的《蒙古学论文资料索引(1910—1984)》(蒙古文)、《蒙古学论著索引(1985—1990)》(蒙古文),及乌林花主编的《蒙古学蒙文论著索引(1991—1995)》。还有苏日娜,额尔德尼主编的《蒙古学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5)》和《蒙古学论著索引(1986—1995)》。藏学有:刘洪记,孙雨志编《中国藏学论文资料索引(1872—1995)》,永青巴姆编《中国藏学论文资料索引(1996—2004)》。目前这种见于期刊、论文集、内部出版物、自编资料、论著附录以及正式出版物的,涉及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各类文献的目录索引,大约近千种。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图书馆还开发有《民族研究文献信息数据库》,其他一些馆也开发有这类数据库。国家民委古籍办还主抓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编撰工作,得到各地区图书馆的大力配合,如今纳西族卷;白族卷;土族、撒拉族卷;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卷;满族卷已完成。一些图书馆开发自己的馆藏,做出了很好成绩,像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先后完成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汉文版)、《中国少数民族旧期刊集成》等。

2.2 民族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

2.2.1 理论的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提出建立民族图书馆学理论的文章发表,如1980年内蒙古《图书馆工作通讯》上发表的《应当开展民族图书馆学研究》,以后《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83年、1984年又相继发表了《民族图书馆学探讨会发言摘要》和《创立“民族图书馆学”理论是发展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战略任务》,这些文章表明民族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已从自发阶段逐步过渡到自觉阶段,这一问题的提出,很快得到广大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者的响应,一些探讨民族图书馆学理论性质的文章相继发表。这里最为积极的学者有包和平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试论民族图书馆学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民族图书馆学科研战略初探》《民族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民族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初探》等[6],还有《关于建立和发展民族图书馆学的几个问题》[7]。这些文章就建立民族图书馆学的必要性,这门学问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它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等做了论述。

民族图书馆学应该是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还与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族历史学、民族文献学等有密切联系。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覆盖了图书馆学的特殊领域,有自己的研究特点,它的理论进步和成熟也有待于图书馆理论的发展;二是它必须面对现实,一经出现就要研究民族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做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

2.2.2 民族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这些年来民族图书馆学的研究基本和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相一致,研究的基本是那里反映出来的问题。

(1)改革开放之初,很多文章都是谈论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有全国性和一个地区的,如《我国的少数民族图书馆事业》《略论发展广西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几个问题》《试论我区(内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道路》[6]《论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试析民族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战略》[7]等,由于当时要了解和介绍情况,引起人们对民族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视,所以这类文章较多。大都是谈自身的地位、作用、性质和任务,所做的大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前景的规划等。

(2)有关民族图书馆工作的论述。这类文章也很多,大体有以下几方面情况:论述解决经费问题的,诸如能否开展有偿服务,如何创收,怎样以文补文,如何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等,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之后,这个问题一度很热。也有认为图书馆就是公益事业,应由国家拨款解决问题。2005年,为落实“十一五规划精神”,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等等。有认为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是要尽快出台《图书馆法》,将图书馆地位作用、建筑面积、资金投入、从业人员资质等列入法律条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8]

很多文章都涉及解决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包括人才队伍的建设,专业人员的待遇、职称、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多种能力的要求,对工作质量的认分类识,等等。

馆藏文献问题:强调突出民族文献的特点,包括重点收藏本地区民族文字的文献;记载本地区各民族历史文化情况的文献;不同载体的文献,包括音像资料、电子图书等;为当地群众所欢迎和需要的文献。

在分类编目和目录学上:有关中图法中民族文献分类的问题,应使民族问题类目相对集中等;有关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工作的问题,如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著录标准化,编目与检索等;有使用计算机编目的问题,民族文字的使用等。这方面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很多问题通过讨论正逐步解决和规范。

(3)关于民族文献的研究。对馆藏文献的认识、研究、开发、利用一直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课题。这方面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类:1)对民族文献的界定,价值的认识,管理和整理工作。认识不到位确实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疏漏,莎日娜的《西部地区民族古籍的保护与开发》[9],已经谈到网络环境下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还有赵东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的民族古籍保护工作》[10]都深入探讨了这一问题;2)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的搜集和共建共享。如韩志芬论《同江市图书馆赫哲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8]的文章就很有代表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优越性也逐渐成为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共识;3)文献的开发利用。对民族文字文献如藏文、蒙古文等,专题文献如西夏学等,特定文献如某些专门文献的研究,系列文献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等,对这类文献的开发以及文献的数字化等都有积极探讨。这些成果也日趋系统化和规模化,而且常常是一个地方几个馆协同作战。

(4)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图书馆观念,这一趋势受到民族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在第八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上,收到很多这方面论文,如包和平,刘斌的《中国民族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魏忠的《民族文字文献典籍的数字化工作》,钢山的《论合并后民族院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胡京波的《我国民族地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第九次研讨会上则有王华北的《论少数民族古籍的数字化建设》等一批论文。这方面还有德力格尔的论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开发利用与数字化管理》。探讨的问题有:建立图书馆书目、文献数据库的,有民族文字文献、古籍数字化的,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的,有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文章分别论述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的特殊意义,它的难点和方法途径等。

(5)图书馆改革发展为现实服务的问题。这方面文章很多,表现了广大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思考,适应时代大潮的精神风貌。改革发展方面有:学习科学发展观,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建设,体制改革,新信息环境下建设图书馆联盟的问题等。这方面较新的文章有杨长虹的《少数民族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11]等。为现实服务方面有:结合西部大开发发挥作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保护文化遗产发挥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网络环境下如何为多元的读者需要服务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图书馆事业克服重重困难,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我国民族图书馆理论,一方面指导着这一伟大实践,一方面也在接受着检验,不断进步和成熟,诚然目前它与国际先进水准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一理论从一开始就和我国的民族图书馆事业紧密相连,它也必将和这事业一起享有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族图书馆编.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2.

[2] 杜克主编.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57.

[3] 中国民族年鉴编委会.中国民族年鉴2002[M].北京:中国民族年鉴编辑部,2003:173.

[4] 李国新主编.中国图书馆年鉴2005[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6:626.

[5] 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综合统计司编.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6[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30—431.

[6] 包和平,李晓秋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图书馆研究[M].长春: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92:10—53,109,164—184.

[7] 包和平,许 斌主编.中国民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15—35,100—104,123—129.

[8] 中国图书馆学会编.县级图书馆生存发展启示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218—221.

[9] 中国民族图书馆编.民族图书馆学研究(二)[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67—73.

[10] 中国民族图书馆编.民族图书馆学研究(三)[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356—362.

[11]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情报资料工作[J].2008年增刊:14—16.

[收稿时间]2008-07-29

[作者简介]魏 忠(1951—),男,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大学,有著作3部,论文十余篇。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改革开放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少数民族的服装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