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

2009-04-27 10:42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学者哲学

陈 熙

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2008年10月11—13日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在为期3天的会议上,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陶德麟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研究员分别作了主题报告。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面对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内涵和实质

学者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以在研究上存在差异是很自然的。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性问题存在的差异,必须予以厘清。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虚假命题”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评。认为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欧,但它的视域是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全局。是世界性的理论。中国的特殊性并没有取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普世性,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误的可能性推不出马克思主义根本不能中国化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标准不能以某个论断与文本的话语绝对相符合为标准,而只能是以实践的结果与实践方案的预期是否一致为标准。

在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问题上,还有学者集中辨析了近7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十大误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实质是这次论坛讨论得比较深入的一个问题。有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命题,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普遍真理及其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普世价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还有专家从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认为从中国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就不可能脱离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而去纯粹原本地吸纳,从而造成具有中国思维方式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最为内在和深层的东西,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实质。还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上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强调从人生活的现实世界出发去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法自然的存在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有近90年历史。在这90年历史进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也是与会代表们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如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李大钊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作了全面评述,认为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和探索者,他在“马克思主义观、国情观、中国民主革命观、文化观”四个层面上,都提出了一些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可以说,这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铺垫与思想源头。对于李大钊历史地位的重新界定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也为与会代表特别关注。有学者认为,李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和特征是:坚持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相互渗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反对教条主义的统一;坚持正确处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

此外,还有一批与会专家,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论述了陈独秀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和内在规律

有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总结和概括,既有利于对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又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质。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是“思想体现现实”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趋向思想”的“实践逻辑”这种“双重逻辑”的推进过程。

还有学者认为,反思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当前必须进一步科学地回答几个重大关系问题,如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实践与文化媒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区域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当代的出场路径的关系等。

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传播、发展以及中国化以后,往往仍然只是被看作一种“在中国的哲学”,而不是一种“中国哲学”。也就是说,在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存在着难题。多位专家认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这两个研究领域综合成一个研究领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既要注意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向度”,也要重视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世界向度”,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两个部分。

也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两种思想路向的对立中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问题,即从“理论原则看实践”和从“实践需要看理论”。认为这两种思想路向的对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史中,至今仍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从实践需要看理论”,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否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不可避免地滑向教条主义。

学者们细致地分析和阐明了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和使命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方法、社会历史、社会现实、中国问题、文化传统和大众思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六个核心要素。其中,面向“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义和使命。有学者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同的建设统一起来,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意义上,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路向”,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道路与方向。

学者们通过分析如何看待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普遍性问题,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创造路径问题,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普遍性转化为方法论,进而去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实际上是在宇宙观的意义上建构了融普遍性与特殊性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方法论,在世界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上衡论中国文化的变革和未来走向。这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创造路径。

(四)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对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重要意义

多数与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应该面对“中国问题”。“中国问题”是指困扰当今中国人生活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作为哲学研究课题的“中国问题”,是指与这一难题直接相关的最根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就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它具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直接将中国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课题;另一种是将中国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火种,用这一火种点燃哲学其他方面的研究,通过对中国问题的关怀而赋予其他方面的哲学研究以生命和活力,这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的间接形式。这种间接形式在哲学研究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有学者从当前民族文化危机的角度出发,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意义,认为在当前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在民族文化认同遭遇新的挑战之时,中华民族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化解民族文化的危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学者提出,哲学对话已成为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基本路径,认为哲学对话可分为两个论域:一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对话,通过融合三者,建构统一的“当代中国哲学”,二是分别在中、西、马哲学内部进行对话,以促进各自的发展。

也有学者在复杂性哲学的基础上,对唯物主义历史观重新进行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理解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并借鉴文化DNA的观念,在充分肯定特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功绩的前提下,对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摆脱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问题提出了颇为重要的新见解。

几位女性学者从认识论和女性哲学建构的角度,阐述了应该从女性视角去关注人的本质,重新认识中国人的“家”、“国”的关系,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

此外,一些学者从生存论、大众哲学、发展哲学、和谐哲学、民生等独特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个性化的阐述。还有一些学者从社会和谐、社会公正、社会正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当代哲学建设的意义。这些探讨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

(责任编辑涂文迁)

猜你喜欢
中国化学者哲学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程门立雪
大学者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