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塘:珍珠湖畔的明珠

2009-04-26 03:32施金龙蒋仕庆
华人时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宝石珍珠养殖

施金龙 蒋仕庆 刘 标

“天下珍珠渭塘先,渭塘珍珠甲天下。”去“中国淡水珍珠之乡”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采访之前,就听说渭塘中国珍珠宝石城规格极高,渭塘的淡水珍珠名扬海外。果不其然,在中国珍珠宝石城前的广场上,记者一下车,目光就被中国行业一百强、先进集体等数十个荣誉奖牌所吸引。迎着台阶而上,摆满各种珍珠饰品的销售摊位在一楼大厅内整齐地排列着。看着有外人进入,销售人员面带微笑,老远就热情地推销珍珠饰品。

渭塘中国珍珠宝石城一期工程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交易大厅1.6万平方米,配套办公、接待、珍珠加工大楼1.8万平方米。走在珍珠宝石城内,随处可以欣赏到勤劳、聪明的渭塘人独创的珍珠工艺,看到璀璨夺目的珍珠饰品,听到口传心授、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歌。从这里,渭塘的珍珠、宝石、工艺饰品、化妆品等,源源不断地走向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加拿大等国家及中东、中国港澳台等地区。

珍珠人

在中国珍珠宝石城的西侧,有一大片厂房,这就是长青集团珍珠加工厂。一间间厂房内,工人们正在低头忙碌着,打磨、增光、漂白、抛光等7种工艺,能够让美丽的珍珠更加的迷人,价值倍增。一位姓余的工人说,他从事珍珠加工业8年了,非常喜欢这个行业,“自干上这行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这个职业,看到自己打磨出的无色珍珠,心理有说不出的幸福感”。

谈到对珍珠行业的喜爱,比余师傅年轻的计哓明更令人吃惊。1985年出生、24岁的计哓明在2008年中国珍珠节中国珠宝饰品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凭着高超的手艺,已经被选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大家公认的“珍珠工艺超人”。计哓明不仅手艺好,而且对珍珠有天生的情感,在150颗真珍珠中放入5颗假珍珠,他竟然能用手摸着、挑出假珍珠。计哓明还告诉记者,他已经申请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可能很快就批下来了。

计哓明的神奇不是偶然的,是有家族渊源的。据计哓明的父亲计杏元介绍,他们家从事珍珠行业好几代人了,他的父亲就是一个珍珠饰品的设计高手。为了证明自己的话,计杏元还拿出了镇店之宝,由他父亲设计制作的珍珠塔。这个用颗颗小珍珠编制起来的小塔,小巧、精致,虽然由于年代久远,上面有些灰尘,可仍掩盖不了它超高的艺术价值。计杏元告诉记者,珍珠塔是1967年制作完成的,20年前,就有人出2万美金要买,可是自己没有舍得卖。

计家是渭塘镇从事珍珠产业经营中的一个个例。其实,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渭塘人就开始了对淡水珍珠的研究,进行培育实验并获得成功。1972年,渭塘镇原永沿大队何家湾在5亩水面内吊养了7500只珠蚌,结果大珠小珠落玉盘。随后,全公社大面积养蚌育珠。那时候,所产珍珠只有外贸部门收购。不久,珍珠出口受阻,价格暴跌,大量珍珠积压。脑子灵活的渭塘农民便开始南下厦门、广州,寻找销路。后又有人拿珍珠进行私下交易。一传十,十传百,渭塘人做起了珍珠生意。从此,渭塘走出了一批批珍珠人。

珍珠市

虎丘山北,阳澄湖西,长江支流元和塘由北贯南,穿越渭塘地,分流阳澄湖。源远流长在此泊,冲积平原地质沃,渭塘人祖祖辈辈为坐拥鱼米之乡而慰藉。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渭塘人以种粮捕鱼为业,自给自足。由于地势低洼,常遭洪水袭击。解放前,曾有民谣传叹:“渭塘渭塘,常于灾荒,三日不下雨,热土烫脚底;连下三日雨,水没宅基地。”经过数百年而成的魏塘镇,是一条长不足两里、宽不满四米的小街。至于解放后,顺口溜说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一日三顿米饭,上街不穿胶鞋”,那更是遥不可及的梦。

“穷则变,变则通,”渭塘人明白,要想改变命运,就得寻找致富路。后来,渭塘人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养珍珠、卖珍珠这条路。

可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渭塘人只能偷偷地进行珍珠交易。可市场经济的强大生命力和农民迫切要求改变命运、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是很难阻挡的。于是,珍珠交易越查人越多,越禁社会影响越大。一个“地下”珍珠交易“黑市场”在渭塘悄然兴起。

1984年11月,渭塘的决策者们大胆作出乡村联合办珍珠市场的决定。利用该镇何家湾三间旧仓库,乡多种经营服务公司投资1500元,搭建约400平方米的草棚,建起了渭塘第一个珍珠交易市场。

1986年,市场易地重建。一些农民便想到外出收购,然后进场交易,人称“贩蚌(珍)珠”。有的为外地农民与珠商牵线搭桥,充当“中间商”。1993年,珍珠市场再次扩建,占地3.2万平方米,其中双层交易大厅6000平方米,摊位达到1200个。

伴随市场的扩大,渭塘的珍珠交易日渐兴旺。在交易旺季,日均进场超8000人,印度、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在此设收购站,年均成交珍珠80余万公斤,约占全国淡水珍珠交易量的三分之二。

珍珠业

在长青集团珍珠加工厂,记者看到,库房里堆放着各种各样的珍珠,高档、特高档、3档,好扁、中扁、厚扁……该厂负责人周建新告诉记者,长青集团的淡水珍珠养殖目前已经达到6万亩,在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都有养殖。公司拥有员工1000多人,已经实现了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服务。

从单个农民养殖到公司大面积养殖,从地下“黑市场”到规格较高的珠宝城,从农民走出去销售到客商主动入住收购,渭塘珍珠文章越做越大,越做越精彩。2003年,渭塘镇在改造珍珠湖的同时,再一次把“中国珍珠城”迁移,提高其品位,并增设宝石、玉器经营,珍珠城也更名为现在的“中国珍珠宝石城”。渭塘镇开始扶持养殖大户,全镇拥有养殖户数千家,养殖珍珠面积达到30多万亩,约占全国淡水珍珠养殖面积的40%以上,成为国内养殖和原珠生产两大集散地之一。

渭塘珍珠名声的扩大,也为其带来了投资。香港珠宝商会8位正副会长联合投资800多万美元,在渭塘成立了苏州联合珍珠养殖有限公司,养殖水面6万多亩,成为珍珠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随后,亚洲珠宝联合会珍珠商会总部及江苏省珍珠协会秘书处先后入驻渭塘,为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大门。渭塘珍珠业已经完全成为该镇致富奔小康的大产业。预计二期工程——苏州珍珠宝石首饰国际交易中心开业后,珠宝产业集聚区将形成30亿元的年销售额,就业人员将超过3万人。

珍珠风

珍珠湖、珍珠大道、珍珠桥……走进渭塘,处处可以感受到渭塘的珍珠文化。渭塘刮起了珍珠风,拉长珍珠产业链,渭塘人开始跳出珍珠发展产业。渭塘镇东侧有一个1000多亩水面的湖泊,一年四季绿水长流,湖中养蚌育珠,湖岸稻谷飘香。2003年,渭塘镇投巨资把这个湖泊改造成珍珠湖公园,把其打造成别具风味的旅游热点。

2007年“十一”黄金周,渭塘人首创“江南采珠游”活动,并推出“育爱情珠、挂同心蚌”采珠新游,让游客们在观光游览中感受到珍珠的奇妙、珍珠的滋润、珍珠的底蕴、珍珠的欢乐。去年,江南采珠游又与“江南第一水乡”周庄联动,成为“东方威尼斯”的旅游新名片。

2008苏州相城中国珍珠节暨世界休闲小姐总决赛颁奖晚会在渭塘闪亮登场,来自世界75个国家的休闲大使云集渭塘,角逐全球休闲小姐桂冠。此场比赛,吸引了海内外200家主流媒体现场报道,全球10亿电视观众收看,5亿网民参与。人们把目光投向漂亮休闲小姐的同时,也聚焦在了珍珠之乡——渭塘的身上。

珍珠,不仅为渭塘带来了财富,更重要的是为渭塘打开了寻找财富的窗口。在珍珠产业的带动下,渭塘的工业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已达到8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家,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8家,形成了塑料、五金、电器、化工、印染、生物保健品等六大支柱产业。渭塘还推出了6条商业街,其配套的生活休闲设施,让其赢得了“小香港”的美誉。包括京城在内,不少大都市的人都知道苏州有个渭塘镇,晚上休闲找个停车位得赶早。

猜你喜欢
宝石珍珠养殖
“种”棵宝石树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种”珍珠真神奇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种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
雨珍珠
取珍珠
宝石迷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