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作文复习与预测

2009-04-24 09:51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作文题审题人生

唐 鑫

自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命题权力下放以来,语文试题可谓百花齐放、面目一新。各个自主命题的省市各显神通,经典的题目层出不穷,这种势头仍在发展。纵观五年来语文试题,新课程标准理念得到了全面、深刻而又各具特色的体现,其中最夺人眼球的无疑是作文题目。考察这几年的作文命题轨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习模仿为主,以全国卷作文题为榜样模仿,话题作文占主导地位,体现在2004年至2005年的全国各省市作文题中。第二阶段重在探索尝试,自主命题的省市都在探索命制适合本省市、体现本省市地域特色及文化特色的作文题上作了大胆的尝试,题目形式不再是话题作文一统天下,也不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三分天下,材料作文稳坐钓鱼台,命题作文如雨后春笋,话题作文已是强弩之末,在2006年至2007年的全国各省市作文题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第三阶段进入了成熟创新的轨道,话题作文已经渐行渐远,也许几年后要淡出人们的视线,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各显神威,材料与命题相结合的形式日趋增多。这些作文题地域特色鲜明,文化特征抢眼,题目新意闪耀,已经走向成熟,我们从2008年全国各省市作文题可以感受得到。这是从命题形式上分析,如果从内容上分析,这些作文题都有意无意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四大教育目标,即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规划人生。我们把2006年以来的作文题按这四个目标分类,以便分别指导审题思路及立意方法。也以此为基础,预测2009年及今后的作文命题趋势。

这个分类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比较简洁、清晰,没有十几类那样繁琐,操作起来容易。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是命题者的首选,因为它的内容丰富,角度众多,依然是今后考查的重点;认识自我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将继续演绎它的精彩;规划人生,初看是一点星火,但是燎原之势不可阻挡。课标中的四种类型的题目,都要进行专题攻坚训练,不可偏废,更要详细地知道审题与立意的思路、方法。那么,这四种题目可以从哪些角度审题和立意呢?要避免哪些误区呢?下面作一些简要分析,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一、认识自然类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思路

认识自然也就是要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这种认识不仅仅是一般的保护环境,而且是环境意识植根于人的灵魂,把自然的一切都看作生命的有机部分,把自然的一切流动都看作是生命的变化形式。认识自然就要有万物皆有我生命的道德品质,有了这种认识,人就会融入自然之中,人就会与自然相依为命,就能在自然之中自由生存,能自觉地保存生命。

从自然中能悟出哪些生命的道德品质呢?

(1)自然界的万物都有人的情感、思想。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黄鹂”是有生命的,它们在为寂寞的丞相祠而展现春色与歌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泉眼”、“树阴”都有人的感情,会珍惜,懂得爱。“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诗句中的物象也都含有人的思想感情。

(2)从自然的生命上见到人的意志、品格。“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不是写蝉,而是写人的高洁品格,蝉仅仅是一个生命的载体,已经有人格特征。“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现了人不怕任何打击,不怕粉身碎骨,要留住清白、刚直的品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现了人的坚定顽强、不媚权贵、不随世俗、洁身自好的风骨。“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表现了人虽然遭遇不幸、怀才不遇、处境艰难、景况凄凉,但是素质很好、不怕埋没、自尊自爱的良好心态。

(3)从自然规律中发现人生的规律或真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前人。”包含了新老交替、新陈代谢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说明人生的变化、挫折、兴衰际遇是不可避免的,要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规律,人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人们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其实就是要用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天合一的生存境界。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振动一下翅膀,就可能引起北美洲的一次地震或海啸,说明自然界的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这类作文,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只会把现象汇成山、汇成海,从工业革命排到臭氧空洞,从水土流失谈及山洪暴发。没有对生命尊重的彻悟,没有对人生价值的珍视,没有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文章内容流于芜杂而缺乏灵性,文章立意失去厚度而显得单薄,文章笔法陈腐而难有创新。怎么办?首先,要冲破世俗的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其次,要善于捕捉体验的亮点,可以是痛苦的一瞬,可以是欢欣的一刻,可以是挫折的一页,可以是顺意的一天,把这些亮点变成智慧的叙述。在叙述中抓住一点,精雕细刻,在细节刻画中,彰显形象的个性特征,这就是大中取小,以小见大,感悟深刻。再次,要向名家求教,用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与领悟能力。

二、认识社会类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思路

认识社会就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要一叶障目。首先,要认识社会的主流,抓住主要矛盾,不被一些枝叶迷住双眼。其次,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既看到事物的长处,又看到短处,懂得残缺与完美的寓意,理解挫折与坦途的真谛。第三,要学会比较,用发展的眼光纵向比,发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用谦虚的眼光横向比,找到我国与外国的差距,明白我们的奋斗目标,鼓舞我们的斗志,焕发我们建设祖国的活力;用自省的眼光全面比,认识我国的国情,知道我国的优势,体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第四,要学会欣赏,以肯定的眼光欣赏美的事物,就会歌颂时代主流精神;以批判的眼光欣赏丑的事物,就会找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认识社会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境界问题,道德品质优秀的人对社会的认识就全面、深刻,对社会现象就能辩证对待,思辨能力自然就会不断提高。

这类作文容易步入以下误区:(1)空泛议论,没有深度,缺乏说服力。很多人会讲许多大道理,会发教训人的论调,而缺乏典型精当的事例来证明、阐发自己的观点,更没有对事物本质、规律的透析。(2)人云亦云,观点陈旧,没有启发性。表现为:罗列事例,不会分析,缺乏逻辑性;没有作者的真知灼见,没有从列举材料中揭示生活的真谛、抒发人生感悟。(3)不会提升主旨,立意流于肤浅。也许是语言的贫乏,也许是思想的浮浅,不会从人的思想、国家的利益、时代的进步等角度去分析。在文章的总结处不能及时升华主旨,提升立意。

要走出这些误区,除了要深入体验生活、磨炼思想外,首先要学会用提问法构思,即文章的观点是什么,他人写过吗;列举的例子是哪些,都典型吗;反映了怎样的生活本质、社会规律;揭示了人的什么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奏响了时代的什么旋律。其次,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提炼观点,从中选出独到、新颖的观点,即独树一帜,展开深入分析。第三,培养逆向思维能力,从结果出发,对发生的情况作深层的原因探析。第四,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质量互变的观点,阐发事物的本质。

三、认识自己类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思路

认识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一点也不认识自己的人少之又少,从本质上、认知上认识自我,从宏观与微观上认识自我,从社会需求、发展的角度认识自我却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痛苦与幸福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真正的“我”,才能充分展现“我”的人格魅力。认识自我是为人处世的基础,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前提。首先,要认识自己,要学会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反省中,发现自己的优劣。并善于在日后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发展自己的优势,使之成为一种才能,能够为社会服务。同时,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劣势,不回避它,而是尽量利用它为优势服务;或者通过学习、借鉴,减少自身劣势的负作用;或变劣势为优势,闯出一条新路,干出一番事业。第二,要找一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即通过父母、亲朋、同事、学生、领导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这样才会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第三,要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把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对照,看能否符合实际;把自身的优势与社会的发展对照,看是否过时;把自己的作为与人们的期望对照,看是否言行不当;把自己的成绩与时代的要求对照,看得失、荣辱是否不均。第四,站在自然和宇宙的高度认识自己。把自己当作自然之子,与其他自然生命同等对待,希望自己的生命也像自然生命一样得到完美的体现;还要从自然的规律中体会自己的养生之道,用自然法则约束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实践符合自然规律,从而形成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写这类文章要求当然更高,文章品位的高低取决于作者思想境界、道德人格、审美水平的高低,应走出下面的误区:(1)只是叙事,缺乏深刻议论。作者的深刻见解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周全,使文章流于肤浅。在议论抒情时也只是表达常人的内容,没有独特的见解,没有个性特征。(2)找不准选材的切入点。这是许多作者感到困惑的问题。每个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人生阅历已不浅,生活体验已不少,那么每一个感触点都是最佳的选择,可是常常是事与愿违。(3)语言平淡无奇。首先是句式呆板,缺乏灵气。其次是全文没有亮点,显得暗淡无光。

要走出这三个误区,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提高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能力,尤其是要提高审美能力。首先,我们要用审美的眼光,在实用的部分与科学的部分中发现美感的部分。艺术给人最大的感受是美。因为,“人生本来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在生活中显现人性的光辉,在生活的逆境中见证人格的力量;在美的事物中发现人生的价值,在丑的现象中悟出创造的需要。这就是懂得生活。第二,要培养丰富自己的生活情趣,做人境界才会不断提高。“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同上)。第三,用文章记录自己的情趣与个性,反省自己的生活。“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随地变迁而生长发展……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同上)。

四、规划人生类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思路

规划人生,就是要思考如何把握人生,作自己人生的主宰,不断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仅仅认识自然还不够,还要思考以什么形式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达到自己与自然的同一;仅仅认识社会还不够,还要思考以什么形式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仅仅认识自我还不够,还要让自己的才华、理想以什么形式变成生活的价值、生命的载体、人生的主题。

规划人生,首先要反省过去,总结出值得深思的人生哲理。规划人生,重要的是对现在、今天的珍视与把握,不论做什么工作,不论在什么岗位,只有把握了“今天”,人生才充实,生命才有意义。规划人生,还要设计自己的将来,自己要做一个什么人,走一条什么路,干一番什么事业,都要以“今天”为基础去规划,这样才能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所以规划人生的基础是“能入”,即深入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而审美体验正好能做到这一点。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出”,即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反省自己的生活,以清醒、淡泊、坦然、乐观的心态,发现自己以往生活的缺陷,才能更好地设计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创造出更美的人生,这样就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体验。因此,把人生体验表达得较具体、完整,乃至淋漓尽致,文章自然极有个性特征。

要规划好人生,就得学会审美。审美,不仅仅是发现美,关键是提高审美认识水平,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在各种人生经历中体验美的真谛,领悟人生的可贵、生命的价值。不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一缕炊烟一丝鸟影;不论是挫折与痛苦的旅途,还是畅通与快乐的行程,都能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好,都能认识自己生命的轨迹,都能把准生命的脉搏,都能领悟生命的珍贵,这不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吗?所以,黑格尔说:“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确如此。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审美,实际上是跳出自己的生活,观察、审视自己的生活,以便高瞻远瞩、目标明确地规划未来。

写这类作文最容易步入的误区是:只见他人,不见自己;套用材料,牵强成文。怎样走出误区呢?首先,让“我”成为文章的主角,即紧扣作者自己的审美体验来写。每个人的生活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立的孤本,每个人的感悟都闪烁着独特的灵光。因此,通过新颖构思出来的文章也就具有了作者的个性。这样的内容,写起来就会激情澎湃,读起来会倍感亲切。最忌套用他人的材料,最忌以旁观者身份叙述。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化腐朽为神奇,即在平凡甚至平庸的事物中悟出生命的意义,真正点石成金。第二,高举个性的旗帜。感悟是独特的,也就是有个性的。高举个性的旗帜,就会使感悟常见常新,文章也就有了个性魅力。在内容上要有创造性的发现,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他人司空见惯的问题,从中发现新的意义;用自己的感情去比照他人常有的感情,从中发现新的激动;用自己的处境去推想他人的遭遇,从中产生新的感悟;用自己的体验去设想他人的感受,从中产生新的联想。在形式上也要有创造性的表现,要敢于独抒己见、抒发激情、创新文体,不人云亦云、压抑感情、因循守旧。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托物言志、象征抒情的手法,如《白杨礼赞》、《绿》;二是采用抑扬互用、对比表达的手法,如《荔枝蜜》。

[作者单位:湖南资兴市立中学]

猜你喜欢
作文题审题人生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三招”学会审题
人生中的某一天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