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会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曾自豪地说过:“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去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能力。所以帮助学生培植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诱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身于课外阅读呢?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注意适时施教,多动脑筋,抓住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实践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以身作则,以“己”诱读。
长期以来人们只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教”的社会职责,却忽略了他们“学”的重要性。这样无形之中就让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教师指导、监督学生阅读的合理性,却从来没有质疑过教师自身的阅读状况。其实,阅读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养其根以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非阅读不能使教师充盈自己的理想,假如教师自己不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没有丰富的阅读实践,自身的阅读素养不高,却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地阅读新课标推荐的名著,这跟让一个笨嘴拙舌的人培养雄辩的演说家有什么两样呢?不阅读的教师的语文课堂怎么有思接千载的机智,神采飞扬的潇洒?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怎能提升?如何能闪现文学光彩?又如何能丰富自己的心灵,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王富仁教授说:“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读者,是一个懂得欣赏文学的人,是一个能够不断提升自己文化视野和精神素质,从而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者。”是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是很容易受到教师感染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身教重于言教,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以身作则,酷爱读书。教师不仅要读书,还要荐书,即把自己阅读的经典作品、报刊杂志,根据学生的胃口向学生推荐,把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报刊杂志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又是老师所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营造氛围,以“境”诱读。
为了鼓励学生利用闲暇读书阅报,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设“阅读角”。阅读角的书一部分可以由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另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比如我经常定期向图书室借阅时文杂志,如《读者》《视野》《意林》《美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杂文月刊》《青年文摘》等,给学生人手一本,互相传阅,半月一换,积极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这样,班里就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芳香馥郁的书香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书籍,就像陶行知先生讲的“同学可以互相感化”,好读书的同学能激起别的同学好读书的欲望和冲动。
三、巧用名句,以“言”诱读。
很多时候,学生也不知道应该去阅读些什么,挑选的空间总是那么狭窄,翻阅的过程总是那么漫长,那么,那些能大体上概括出名著内涵的精练语言应该能够为学生迅速打开名著之门。
网络上现在有两种比较经典的名著浓缩方法。一种是主题式浓缩,即名著浓缩成一句话,共一百句,流传较广。例如:《浮士德》——“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又如:《总统先生》——“在甜蜜的梦乡里,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当太阳升起,生存的斗争重新开始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的不平等。”另一种是点评式压缩,也是一百部名著。如《简爱》——一位灰故娘式人物的奋斗史。《钦差大臣》——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这些简短的语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向学生呈现大量的经典作品的中心信息。教师若能再加以选择、点评、引导,可以让学生迅速亲近名著。
四、聆听演说,以“讲”诱读。
通过调查访谈我发现,不少学生主观地认定经典名著脱离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因此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隔膜感。近两年,百家讲坛的“易中天热”和“于丹热”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易中天深入研究《三国演义》,结合《三国志》的史实,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曹操是被妖魔化的,易教授把他还原成正常的人;诸葛亮是被神圣化的,易教授也把他还原成正常人。他在古人与现代人的生活处理方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给人以很强的亲和力。于丹的《论语》和《庄子》心得,皆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这样的讲解让很多人亲近了这种生活化的《论语》《庄子》。尽管在于丹的讲解中有许多地方为了附和她的人生理念作了曲解甚至误解,但是还是让很多人通过百家讲坛走近了孔子,走近了庄子,让传统文化又一次唤醒钢筋水泥中的麻痹的灵魂。两个人以及其他一些在百家讲坛上开讲的名家们生动的讲解应该能给我们课外阅读带来启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讲座的形式来让更多的学生亲近名家名著。有雄厚资源的学校可以聘请高校教师或者名家名人现场开讲,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来转播当代名家的讲座视频。
当然,一线的语文教师才是最丰富的资源。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读物的故事片断,在课余或课堂上讲讲。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或化用《名著导读》,用自己的连珠妙语去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还可以通过本校语文教师的名著讲座,让学生走进可亲可近的名家。
五、观赏影视,以“看”诱读。
现在很多名著都改编成了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间,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碟,如《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现代名著《阿Q正传》《骆驼祥子》《子夜》《茶馆》《边城》,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待学生看过部分或全部影视后,引导学生读书上的文字,同时比较二者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灭的感情,这些却是持久的。从而使他们喜欢读书,并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读书。当然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名著,再让学生观看影视片,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如泉喷涌。
六、组织交流,以“研”诱读。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独乐乐,孰与众乐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的课外阅读是需要肯定和鼓励的,是需要分享阅读交流的喜悦的。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还扶助学生成立读书俱乐部,指导读书俱乐部定期进行读书沙龙活动;还组织学生举办课外阅读方面的知识竞赛。这些促读的措施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
除了以活动的形式诱发学生阅读兴趣之外,我还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展示学生阅读成果,组织交流,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阅读记录。
每个同学都有一本《我的阅读拾锦笔记》,学生以各种形式,如摘录、写体会等写下自己课外阅读的体会。每周一我都利用阅读课时间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阅读摘记,先谈谈自己所写的阅读心得,然后小组互评,组内朗读自己满意的阅读体会。交流结束,老师把《我的阅读拾锦笔记》收上来,根据情况为每个同学写下激励性的评语。
另外,每两周要每个学生推荐一篇写上自己点评的文章。笔者把学生推荐上来的文章作一筛选、归类、整理,印发下来。两班90多个学生,除几篇不理想的,每次至少有70来篇,20来页,每天发两页,让学生自由阅读。学生读着自己推荐上来的文章,读着自己写的点评,很有成就感。与此同时,学生也爱上了阅读,更爱向他人推荐好文章。
2.开展交流活动。
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我坚持每周上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课上,学生或联系课文内容(节选)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或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或对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现手法等进行文学欣赏品评和是非优劣的评判。经常举行这样的读书交流会,情感蕴涵其中,方法渗透其中,读书的氛围也因此形成,同时阅读交流课也成了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新书、好书的时机。
3.写读后感。
读后感应是阅读者经过心灵的体验、感悟、升华,从而有所发现并独创的精神产品。在学生读过一篇优秀文章或一本好书后,笔者鼓励他们写点感想,鼓励学生放开地想,大胆地议,可以是赞同、怀疑,也可以是批判,哪怕只有一两句话,如上面说的美文推荐点评即是其中的一种。为了鼓励学生动笔,笔者常在班上朗读他们日记或周记中的读后感,或把学生优秀的读后感作品张贴在班级“习作展示台”,以写促读,效果不错。如有一次读了一学生的《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一文,结果班中兴起了读《易中天品三国》热。
21世纪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死扣书本知识将无法适应新课标语文的学习要求。因此,要让我们的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书海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开展各种小规模(班级为单位)的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正如严凌君语“能让孩子读起书来,这就是一件好事,这是对自己负责、对后代负责的事情”。
刘红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江都。本文编校: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