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

2009-04-24 09:51
文史月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石崇林则徐刘邦

丁 杰

从有关史书的记载来看,其实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也是很想在日后给他的儿子们留下点遗产的,只是刘太公在当时家境一般,身份低微,并没有什么财产可言,因此他想日后给儿子留点遗产的愿望也只能是个愿望,并不能得以实现。

说刘太公的家境一般,身份低微,并不是毫无根据,这从刘太公和刘邦父子的名字上就是能看得出来的。

古代的贵族,或者是有地位有身份有名望的人,都是有名有字甚至是有号的。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以后则有字或者有号。比如贵族出身的项羽,他的大名项籍,字羽,这样的称谓才符合他的身份。

可是到了刘太公、刘邦父子这里就不一样了,他们不用说有什么“字”“号”了,其实他们连个正儿八经的大名都没有。《史记·高祖本纪》上说,刘邦的父亲名叫刘太公,刘邦的母亲名叫刘媪。换成现在的说法,“刘太公”其实就是“刘老头”或者“刘老汉”;“刘媪”其实就是“刘阿婆”或者“刘老太”。普通的平头百姓,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也在情理之中。

而刘邦原先的大名叫做刘季,其实古代兄弟排名由大到小的叫法就是“伯、仲、叔、季”,刘季就是刘四。与现在孩子众多、家境一般的人家一样,大人一年到头为着生计奔波、也没有心思去给孩子起个文雅点响亮点讲究点的名字,于是便将孩子们按照年龄大小叫做“小二、小三、小四”是一回事。起名这等随便,可见刘家的日子过得一般,其影响名望地位自然也是一般。

刘太公刘老汉虽然自己的日子过得很贫困,但是与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也想日后给儿子们留下点遗产。只是从刘家的家境来看,他的这个想法根本无法实现,因为就凭他的那点家底,绝对不可能给儿子们留下什么像样的遗产。

可是刘太公刘老汉,又不忍心看着儿子们跟自己一样过一辈子捉襟见肘的贫困生活。其实作为一个农村的庄稼汉,他的目标不可能高到哪里去,估计当时他也不可能产生让儿子们做大官当富豪的想法,最多也就是想让儿子们比自己过得好一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就极力地督促儿子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去创业。这样一来,他在儿子们面前的唠叨自然是少不了的。

然而这个刘邦刘老四偏偏又是个不省心的主,他在家里不但“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而且当了泗水亭长以后,他还“好酒及色”,这样他就少不了要受到刘老汉的斥骂。

虽然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而且“好酒及色”,然而这个家伙却善于糊弄一帮子人为他打仗卖命,而且打着打着居然打成了开国皇帝,这绝对是刘太公刘老汉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不管刘太公刘老汉是想到还是没有想到,但是他的这个混账儿子是确确实实当了至高无上威风八面的皇帝了。《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有一天,“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不知道刘太公听了这话有何感想。从刘太公当初的家境来看,他的全部家产最多也就是两间破草房。刘邦现在当了皇帝,广有天下,刘太公的那两间破草房自然是无可比拟,就算刘邦的哥哥们有几亩薄地,那在刘邦的面前也不值一提。当初刘太公刘老汉还想日后给刘邦刘老四留点遗产,现在看来,刘太公早年的这个想法是绝没有必要的。

因为刘太公只是个贫困农民,如果当初他就能看出,他那个流氓泼皮加无赖的儿子能当皇帝,他就不会为他那个混账儿子操心了。现在儿子当了皇帝,而且当了皇帝的儿子当众奚落老子,刘太公刘老汉自然无话可说,他只能责怪自己当初没有眼光,看不出也想不到这个流氓泼皮加无赖的儿子日后能有这么大的出息。

而晋代的大司马石苞就比刘太公刘老汉眼光远大,他早早地便看出了儿子石崇日后的巨大能力。他在弥留之际分配遗产的时候,就采取了分别对待的方法,与刘太公刘老汉比起来,就显得高明多了。

石苞是大司马,朝廷重臣,其财产自然要比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刘太公刘老汉厚实多了。石苞有六个儿子,石崇最小。《晋书·石苞列传》记载,“苞临终,分财物与诸子,独不及崇。其母以为言,苞曰:‘此儿虽小,后自能得。”

对于儿子石崇,石苞没有看错。石崇聪明敏惠,勇而有谋,后来官致城阳太守,又因伐吴有功,封安阳乡侯。然而令人惊异的还不是石崇当官封侯,而是石崇的富甲天下、奢侈淫逸。

石崇不仅敢与王恺斗富,而且能在斗富中占尽风头,可见石崇有多少钱了。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做饭用蜡烛烧火;王恺做了40里的丝步障,石崇做了50里的锦步障……

其实王恺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在石崇与王恺的斗富中,晋武帝还经常在暗中帮助王恺,《世说新语》记载,“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有一次晋武帝司马炎给了王恺一棵珊瑚树,这棵珊瑚树高约二尺有余,“枝柯扶疏,世所罕比”。

王恺便将这棵珊瑚树拿到石崇面前炫耀,不料石崇见了王恺的珊瑚树不但不惊奇羡慕,反而并不把王恺拿来的宝贝当回事,随手拿起一个铁如意随意敲打珊瑚树,不几下就将王恺的珊瑚树打得七零八落。

王恺一见,自然是心疼不已,以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宝贝。石崇见了笑了笑说,王将军不要心疼了,不就是一棵小小的珊瑚树嘛,我还你就是了。石崇说完,便命人把珊瑚树搬出来让王恺挑选。在搬出来的珊瑚树中,“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像王恺那二尺高的珊瑚树就更多了。王恺一见,自然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王恺是骁骑将军,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而且晋武帝还在暗中支持王恺。尽管如此,王恺在与石崇的斗富中仍然不能占到上风,这完全可以说明,石崇虽然没有从父亲那里分得遗产,但是他凭着自己“颖悟有才气”,不久便成了天下无双的富豪了。

不说石崇的财富是怎么来的,也不说石崇的下场如何,就说石崇富到了如此地步,他还能把父亲留下的那点遗产看在眼里吗;就是父亲石苞给他分了点遗产,对他这个天下无双的富豪来说又有多大意义。

当然,财产多到富甲天下的地步,也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后来,石崇因为受到贾谧案件的牵连被逮捕的时候,石崇还以为自己大不了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过几年,总不至于被杀头。

直到囚车载着石崇来到东市,刽子手准备对石崇执行死刑的最后时刻,石崇才算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这才看清了自己在劫难逃的可悲结局,并且明白了自己被杀的真正原因之所在,说:“奴辈利吾家财。”这时有人问石崇:“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晋书记载,听了别人如此提问,“崇不能答。”随后“崇母兄妻子无少长皆被害,死者十五人。崇时年五十二。”

当年石苞在弥留之际不给儿子石崇分遗产,自然有他的道理。石苞从一个普通的平头百姓,经过努力步入官场,后来当了大司马,成了朝廷重臣。社会经验丰富、而又深谙官场险恶的石苞,在弥留之际这样对待石崇,估计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石苞了解这个儿子,他长大以后有能力获得财富,给他分点遗产意义不大;其二石苞不给儿子石崇分遗产,恐怕是不想让儿子石崇更加富有,因为石苞深知,财富多到一定程度,一方面它能给财富的拥有者带来幸福,同时它也能给财富的拥有者带来更大的灾难。只是儿子石崇没有理解父亲的苦心,等到石崇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的时候,那已经太晚了。

晋代的石苞是明智的,他尽到了一个父亲应尽的责任,他做到了一个父亲所能做的一切。可悲的是,而我们的现代人还做不到这一点。为了能给子女留下更多的遗产,他们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甚至不惜以身试法。结果不仅遗产没能留成,还把自己送进了监狱,甚至有的还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19岁时从云南偏僻的大山里走出,迈进了清华大学的大门,实现了一个农村孩子走出大山的梦想。清华大学毕业后,李嘉廷历任黑龙江省经委办公室副主任,省经委副主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长,云南省副省长,省委副书记,省长,成了人们仰慕的“封疆大吏”。

就是这位“封疆大吏”,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折合人民币119万元;为他人非法谋取不正当利益,其子多次接受对方财物,折合人民币2049万元;再加上非法为其他人谋取的不正当利益,涉及金额3000多万元。受贿资金这么大的数额,自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令人深思的是,这位“封疆大吏”在狱中对他的辩护律师、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韩嘉毅律师说:“我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无论坦白交待问题,还是检举揭发别人,都是为了李勃,包括上诉也是为了他。”

李嘉廷说的“一切”,自然是指他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所进行的相关活动;“为了儿子”,自然是指日后能给儿子多留点遗产。就是连问题败露以后,李嘉廷也不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后去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而还是“为了儿子”才去“坦白交待问题”,才去“检举揭发别人”。假如李嘉廷说的是真话,那就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了。

要说想在日后给儿子多留点遗产,那也是人之常情。有人拼死拼活就要那么做,你也不能说什么。就像刘邦的老爸刘太公刘老汉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到地上摔八瓣,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去为子女们挣遗产,这也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李嘉廷并不是凭着自己的本事能力劳动去挣遗产,而是凭着手中的权力谋取非法所得,这自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结果不仅没有给子女们留下什么遗产,还将自己送上了一条人人唾骂的犯罪道路,而且还给子女们的心灵上罩上了一层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

再退一步说,为了能让子女们生活得更好一点,作为父亲,不在子女的教育上下功夫,不向子女们传授立身之道,不去锻炼子女的生存能力,而是努力地去为子女们挣遗产,这种做法也是很值得商榷的。

西汉时期有个文人名叫疏广,饱读诗书,知识广博,后来他被请到宫中当了太子的老师,成了太傅。疏广完全称得上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导太子上很有一套。由于太子在他的教导下进步很快,疏广很受皇上的喜爱,曾多次受到皇上的赏赐。后来年龄大了以后,疏广以身体不好为由,向皇上请求告老还乡。皇上考虑到疏广年迈,就答应了疏广的请求,同时又赏给疏广一些钱。

疏广回到老家以后,并不是把自己的积蓄全部留给子孙,而是每天在家里摆上酒席,遍请族人、朋友、宾客,与他们一起饮酒作乐。这样一来,儿女们沉不住气了,便暗中活动与疏广关系不错的老年人,让他们劝一劝疏广,不要把钱全都挥霍光了,也给子女们置点家产。

不少老人受了疏广子女们的托付,便找个适当的时候,前去劝说疏广。想不到疏广说道,子女们“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子女们原有的田地虽然不多,但是只要他们辛勤劳作,是完全可以生活的。这时人们这才知道,疏广是故意不给子女留遗产的。

疏广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钱全都花光了,不给子女们留遗产,以此种方法来激励子女们自己努力,其愿望肯定是好的。但是疏广将自己的钱拿去大吃大喝,这不但对家乡对社会无益,说不定也会使子女们产生误解,这老爷子是不是一个败家子?

同样作为一个父亲,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就不像有些人那样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去为子女们挣遗产,他也没有像疏广那样,为了不给子女们留遗产,而把自己仅有的财产挥霍一空。林则徐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很多人去思考的。

1840年,时任清政府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的林则徐,为了抵抗英国鸦片的入侵,果断而坚定地在虎门销烟。这一利国利民大快人心的伟大壮举,赢得了国人的一片赞誉。然而林则徐的这一举动,自然要触犯英国人以及清政府中主和派的利益,自然遭到英国人和清政府中主和派的反对。后来就为这事,那个软弱无能而又混账透顶的道光皇帝不去分析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而是屈服于内外的压力,竟然下令撤了林则徐的职,又将林则徐贬到新疆伊犁去戍边。

也可能是那个混账皇帝后来觉得自己的做法实在不妥,便又在一些大臣的劝谏下将已经戍边三年的林则徐召回,让林则徐协助陕甘总督布彦泰督署甘肃军务。1850年,咸丰皇帝即位后,重新任命林则徐担任云贵总督。直到这时,林则徐才算是官复原职。

林则徐在新疆和甘肃待了八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他的二儿子聪彝和三儿子汝南一直陪伴身边,以照顾年迈的林则徐。现在林则徐又成了总督了,身边自然不会没有人照顾了,于是林则徐便可以打发两个儿子回福建老家过自己的日子去了。

就在林则徐的两个儿子回福建老家之前,布彦泰觉着林则徐在西北过了这么多年,因为林则徐多年来一直督署甘肃军务,平时只有很少一点生活费,也没有什么积蓄,便给林则徐发了一些饷银,算是给林则徐补发的工资吧。布彦泰考虑,补发的这点工资,就算林则徐当了总督用不着,也让聪彝和汝南两兄弟带回去贴补贴补家用。

然而林则徐只给两个儿子带了点盘缠,并不接受布彦泰发的这些饷银。布彦泰虽然了解林则徐的为人,但是对于这种做法很是不理解。布彦泰去问林则徐,说这是你应得的饷银,又不是你贪污受贿的钱,你为什么不让儿子们带走呢。林则徐说:“子孙若肖我,留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若不肖,留钱干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林则徐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大英雄,他惊世骇俗的举动,自然是普通人所无法比拟的,要不他也就不成其为英雄了;但林则徐又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他对待子女的态度和做法也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了。

2009年2月17日

(责编 李茹)

猜你喜欢
石崇林则徐刘邦
林则徐奖“错”
何预卿事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石崇斗富
石崇与王恺斗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家乡的世界伟人
石崇:奢我其谁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