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桔云 林军娇
[摘要] 目的:探讨助产士职业暴露的现状及对策。方法:对26名助产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其职业暴露时间、种类、方式、部位、暴露后的处理、职业防护及培训等。结果:接受调查的26 名助产士均有不同程度的职业暴露,但绝大多数未上报,也未进行规范的处理;46.15%的助产士相关知识欠缺;接触产妇戴手套或操作前后都洗手的助产士人数为0。结论:大多数助产士自身防护意识淡薄,需加强培训,规范工作流程,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建立健全的登记上报制度及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并实施,以确保助产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职业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 助产士;职业暴露;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2.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a)-149-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我国人口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1],艾滋病患者人数已出现猛增趋势[2]。国外研究显示,在最具有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第二位[3]。分娩室工作环境特殊,助产士随时要与可能患有肝炎、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甚至是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产妇长时间接触;接生时易被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等污染,行会阴神经阻滞麻醉、会阴缝合及其他护理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我院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分析助产士职业暴露现状,制定对策,以达到减少职业暴露,促进助产人员身心健康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产房工作的助产士共26人。其中,从事助产专业时间为1~3年的4人,4~6年的7人,7~10年的7人,10年以上的8人;职称为护士的12人,护师的8人,主管护师的5人,副主任护师的1人。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从事本专业的时间,接受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的情况,发生职业暴露的时间、种类、方式、暴露的部位、防护用具的使用及暴露后的处理等,发放问卷26份,收回26份,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助产士接受培训情况
7.69%的助产士接受过省、市级职业暴露相关培训,46.15%的助产士接受过本院培训,共占53.85%,未接受过培训的占46.15%。
2.2 职业暴露发生率
有过羊水污染和被血液溅到脸部皮肤的助产士占100%;被羊水、血液污染眼部等黏膜的占23.08%;发生过针刺伤的助产士占34.62%;被缝针刺破手套污染手指的助产士占30.7%;清洗接生后的器械时被污染水溅到额头、脸上的助产士占42.3%。
2.3 防范意识
26名助产士中,每次接触产妇前后都洗手的助产士人数为0;有时洗手的26人,占100%。为产妇听胎心音、测量血压、摸宫缩、检查胎方位等操作时均戴手套的人数为0;偶尔戴手套的5名,占19.23%;从不戴手套的20人,占76.92%;经常戴手套的2人,占7.69%。
2.4 职业暴露上报率及暴露后的处理
发生羊水及血液污染皮肤的助产士无一例上报,上报率为0,全部自行处理;发生针刺伤的助产士有2名上报,占22.22%;9例针刺伤中,4例按针刺伤规范处理,占44.44%,其他5例只进行一般的消毒处理。
2.5 职业暴露与助产士从事本专业时间关系
调查问卷显示,从事助产工作1~3年的助产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为55.55%;工作4~6年的发生率为33.33%;工作6年以上的发生率为11.11%。
3 对策
3.1 加强培训
定期对助产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树立牢固的“任何患者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4],增强助产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使助产士自觉执行标准预防制度及手卫生制度,减少职业危害。
3.2 规范工作流程
注射器等锐器使用后严禁回收,禁止取下针头或套回针头盖,要直接把锐器丢入锐器盒中统一焚烧等。
3.3 营造安全的环境
保证产房光线充足,避免环境拥挤;在助产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施行弹性上班,避免助产士过度疲劳。
3.4 备防护具
提供必要的防护器材及用具,配备有防渗透作用的围裙、雨靴,防护口罩及眼罩,锐器盒等。
3.5 做好个人防护
助产时应穿围裙及雨靴、戴手套,抽血、输液、护婴时应戴手套,在行会阴阻滞麻醉及会阴缝合时要谨慎,特别是在遇到不合作的产妇时,更要注意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3.6 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登记上报制度
被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污染皮肤时,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的流动水清洗;一旦发生针刺伤,应立即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轻轻挤压,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水清洗伤口,再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对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认真填写登记表,必要时进行血液测试或预防性给药等处理。
总之,助产士在执业过程中,应规范行为,认真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自身身心健康,减少职业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晓澜,英如,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2]殷大奎.认清形势,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1):35-38.
[3]Tarantola A, Abiteboul D, Rachline A.Infection risks following accidental exposure to blood or body fluids in health care workers: a review of pathogens transmitted in published cases[J].Am J Infect Control,2006,34(6):367-75.
[4]陈琼芳,王惠珍,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51-153.
(收稿日期:200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