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姣容
“言之无物”是小学生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开发学生的写作素材,做到作文“言之有物”,浅见如下。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启发我们去解决作文的素材问题。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各种形式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都是充满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膊。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
例如要学生作文《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在习作前,可组织学生春游,到实地欣赏春天的景观。
春游前,提出观察要求:注意观察山上的山水草木、游人、飞鸟等特点,并把自己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下来,为描写春天的美景作好准备。观察时,教师给予导向观察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仔细观察成为自身的需要,这也激发了学生观察动机和写作的欲望。学生就写出了一篇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教师在学生作文成功之处,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深厚兴趣,促进他们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翠鸟》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既从静态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又从颜色——形体等描写入手,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抓住翠鸟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雨》一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多种感官去观察雨前——雨中——雨后的雨景特点,有目的地认识事物,然后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由雨水联想到农作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表达人们喜悦的心情,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这样善于分析联想,做到移情入物,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才能感人。如教《狼牙山五壮士》、《飞夺泸定桥》、《我的战友邱少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总之,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并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意思是说书读多了,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就会得心应手。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千差万别,绚丽多彩。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采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是作文基本功。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以使作文增色生辉。
四、动笔勤写,用好素材
学生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它能促使学生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习惯于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学生能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素材也就丰富,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到那时,无论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都会有血有肉,生动具体。因此要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坚持写日记又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还可以开设让学生发表文章的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勤写多练,在练中用好素材,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不断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我在作文教学中,不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写作素材,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责任编辑:李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