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平 舒长江
近日,笔者从怀化市某中学了解到,该校初二的15名学生因不满教师体罚,不适应学校封闭式教学管理,而集体翻墙逃离学校。学生们如是说:“实在忍受不了学校这种痛苦的日子了,只好从学校逃走了”,“不是用棍子打就是扇嘴巴”。学生经过半月的“逃亡”生活之后,终于被“抓”回了家。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情,折射出当今学校教育功能的极度异化,学校异化现象不容忽视。
学校管理的异化
近年来,中小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校内(外)活动中因意外受到伤害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家长把学校告上法庭,师生对簿公堂,学校被迫支付高额赔偿,相关学校领导和教师受到处分的报道也频频见于报端。很多学校和老师有了一两次这样的“教训”之后,成了“惊弓之鸟”,使得很多学校日常教育功能发生了扭曲, “安全第一”多成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挡箭牌。学生的安全问题有很多,目前一概要由学校(老师)负责。万一出了什么安全问题,教育行政部门的长官要先追究学校的责任,校长要追究老师的责任。这样学校(教师)与学生管理的失衡,一味地强调对学生的保护,而忽视教育的基本规律和需求。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理想的办法似乎莫过于画地为牢,让孩子们静静地呆在相对安全的狭小范围之内,不准越雷池半步。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学生成了“圈养动物”。笔者走访了怀化市几所学校,在一些学校就了解到一些可笑的关于安全的禁令。
为了安全考虑:某些学校规定:“夜间不准上厕所”;
为了安全考虑:某些学校不准开展春游、野炊、外出参观、越野等活动;
为了安全考虑:某些小学“新生课间只准喝水、上厕所,不允许课间走动”;
为了安全考虑:某些学校取消足球等具有对抗性体育课,防止学生“踢足球受伤”;
为了安全考虑:某些学校全体学生中午一律在学校就餐,防止学生中午回家交通出问题;
……
像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被现代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吗?这才是真正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警醒的“安全问题”。最终受损害的还将是学生的权利。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场所,是学生自由生活,唱响美好未来的起跑线。学校应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未来生活必须的“本钱”。可当下与其说是军营,还不如说是监狱。严明的纪律,高高的围墙,紧锁的大门,任何一个正常的人被关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面,不神经质也要整出一点毛病。说起学校同学们谈虎色变,有一种恐惧的感觉,滋生了厌倦学校的感觉,为何出现学生频频逃离学校屡禁不止?无非是学校环境,学校的学生管理出了问题,学校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学校是半个社会而不是“水井”,不能让学生坐井观天。学校管理应该人性化,制度应该人性化,封闭式的学校管理应该被取消。不是培养只知道书本知识的人,而是培养社会的人,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学校应该开放,应该走向社会。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非狱警。狱警喜欢打犯人,喜欢骂犯人,喜欢将犯人不当人对待。可我们是教师,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是孩子,是一个自由的,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不断发展的人。学生是凡人,而非圣人,孰能无过。教师动不动就用革命的暴力树立威信,惩治“不良”学生,师德何在,爱心何在?学生不是打出来的,不是关出来的,而是爱出来的,是导出来的。
管理者角色的异化
笔者通过调查,目前大多数校长基本上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勤勤恳恳工作,作风正派。也出现了一批办学有特色、工作有成绩的优秀校长。但也有一部分校长,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被形势所迫,对自己的角色认识混乱,出现了角色异化现象。
“经济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和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使校长变成了‘企业家。”一学校校长这样感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要求学校多出人才,家长要求学校快出天才。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不得不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各个学校都花大量的资金去兴建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运动场,配备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聘请优秀教师。而这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满足不了的,校长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向政府要拨款、到企业拉赞助,使事务繁多的校长们没有精力去处理教育教学问题,原本应成为一个教育家,现在却变成了‘企业家,严重阻碍了校长的健康成长。”
“学校布局调整造成的校内不同教师团体的矛盾使校长变成了‘协调员。”一校长直言不讳,“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有两个或更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现象到处可见。在这样的学校里,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组织在一起,他们带来了各自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同的教师团体。文化与行为方式的冲突使原本一体化的学校出现了分裂,原有的制度在‘新鲜血液的冲击下无法贯彻,新的制度的建立又会遇到不同团体的不同要求,教师们往往为此而产生团体的矛盾,作为校长就不得不在不同的团体之间寻找新的动态平衡,一个教育领导者变成了一个‘人民协调员,校长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措施难以顺利实现,也就更谈不上成为一个成功的校长。”
“校际之间对教育资源的恶性竞争使校长变成了‘外交家。”一职业中专校长笑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这造成了近年来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对教育的不断投入,使各个学校办学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办学能力的提高与生源减少的矛盾,使对生源的竞争异常激烈,甚至为了生源不择手段。同时,政府在教育投入中也存在着‘马太效应,越是名优的学校获得的教育投入就越多,使得大部分普通学校不得不为有限的投入而展开惨烈的竞争。这样的情况在职业中学里面显得尤为突出。这就造成校际之间对教育资源的恶性竞争,能不能争得的生源、能不能获得投入成为实际衡量校长能力的标准,校长们不得不为此展开各种各样的外交攻势,搞好与下级学校和上级政府的关系成为校长日常工作的主旋律,外交能力竟然成为了搞好学校的关键因素,俨然成了一个‘外交家。在如此背景下,校长们也就没有时间去静心提高自己,最多只能成为一个‘事务型校长,离成功校长越来越远。”
“先进教育理念的要求和现实的矛盾使校长成为表演家。”一校长表示无奈,“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经常组织校长去先进地区学习经验、去高等院校学习理论,甚至派去国外参观考察。通过这些学习、考察,校长们开阔了视野、获得了感性的认识,对落实先进教育理念充满信心。但在回到学校实际进行操作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实际情况的不同,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加上校长们的领悟能力不足,部分学校校长在应用时出现了‘四不像的现象,素质教育的‘皮,应试教育的‘芯,实际上变成‘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为了应付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和兄弟学校参观,有些校长不是成为先进理念的‘落实者,而是成为做表面工作的‘表演者。这样,不但没有走出一条不断学习、用先进理念提高自己的道路,反而成为一个追求形式、搞花架子的形式主义者,背离了校长健康成长的方向。”
校长异化现象,严重阻碍了校长的专业成长,影响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的完成,作为学校校长应该加快专业学习的步伐,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成为有着崇高教育追求和丰富教育智慧的学术带头人。校长的责任就在于实施课程领导、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学改进、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仅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学习,也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充电,而是一种创造性、开放性的团体学习,它意味着真诚的反思与不懈的探询,意味着思想的自由流动与对陈规陋习的不断挑战。
兴趣班的异化
不久前,怀化市的一家长和一学校发生矛盾,导火索是这位家长的儿子没有参加该校的文艺表演。校方称事属偶然,家长则追根刨底,认为是因为儿子今年没参加兴趣班,校方故意给“穿小鞋”。
家长倾诉说,前几天儿子泪水涟涟回家,说老师不让他参加文艺表演了,哭着闹着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上台。“儿子在班上歌是唱得很好的,过去大小活动都被选去唱歌,这点每次去接孩子时其他家长还当面夸过。这次被老师挤下来,原因是今年老师动员儿子参加英语兴趣班,我没同意。”原来开学几个月后,这位家长接到通知,说他儿子在英语方面潜质不错,动员上英语兴趣班。“我没同意,倒不在乎老师收的那几个钱,我想孩子太小了,这么早就给负担怕对小孩成长不利。”
没想到没过多久,他儿子就受到另眼对待:座位被调到后排,各类大奖小奖没有了,连原来每周末必得的小红花也评不上了。儿子为此好几次委屈得小脸都涨红了,跟他闹。他分析,这次的原因也一样。“兴趣班,应以孩子的兴趣和自愿为主,怎么就变成了变相强迫呢,不上立马就给你脸色看!”这位家长困惑不已。
笔者调查得知,在如今怀化的不少学校,各种兴趣班蔚然成风。如画画、弹琴、舞蹈等,一些正常教学内容被戴上“兴趣”的帽子,成特色项目。与过去老师给小朋友课外辅导不同,这些兴趣班都是收费的,一节课三四十、七八十不等。兴趣班的孩子,多是本校的,也有外面的。他们一部分是家长自愿参加,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部分完全出于无奈,被老师一而再、再而三游说进去的。“天天接孩子,天天见面,见了面就说你孩子这方面非常有天赋,要抓紧从小培养,抛不下情面啊!”“能培养出特长、兴趣当然好,学不到东西也不重要,关键是要支持老师的工作,搞好关系。”
“教孩子几个单词、跳跳舞,是老师份内的事,有特长的就多教点,没兴趣的就少教点,怎么现在就收起费呢?”还有一位家长告诉笔者:“别的孩子都参加了一个兴趣班,每周三都要在老师带领下在小操场训练,这个时候,只有他那没入班的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呆在教室,没人理。孩子这么小,心灵上也有伤害啊!”为此他跟老师谈过几次,对方说这是校方的规定,别的学校也都这样。为此,不少家长担心,正常教学活动被各类兴趣班充斥,阻碍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功能的正常实现。
兴趣班本是激发孩子自信心和创造力的,现在却被异化了,成为校方创收的工具,这不但违背了老师教书育人的天职,也容易误导还不懂事的孩子,从小就以为有钱就有一切。再说上了兴趣班,孩子不一定就能像你想象那样能发展,有教育专家指出,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要循序渐进,过早地让孩子学这学那,事与愿违,掏了钱还容易误了孩子发展。不少家长也呼吁,应该还孩子教育一片洁净的天空,还原兴趣班的本色。如此,孩子们才能学得开心,家长们才能放心。
(责任编辑:薛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