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军 宋金华
[摘要]津晋高速公路路基经过软土路段采用粉喷桩加土工格栅复合处理,提高路基的稳定性,降低了沉降量。经过四年多的交通运营,桥头无明显的下沉跳车现象,路基未出现塌方,滑坡等现象。粉喷桩加土工格栅复合处理软土公路路基,明显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速公路 软弱土 粉喷桩 土工格栅
中图分类号:TB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20069-02
津晋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处于南八里台退海地地区,地下水丰富且埋藏浅。工程地质资料显示,淤泥软土分布面积较广,该路段地基具有含水量高、强度低、压缩性高及低渗透性的软基特点。高速公路在经过该段的软土地段时设计填高7米,局部填高8~9米。为确保其路基的稳定,通过选取试验区试验研究,决定采用粉喷桩穿越软基土层,粉喷桩施工完成,经检验合格后铺设玻璃纤维土工格珊和填砂砾碎石垫层。上层和下层土工格栅间隔砂砾碎石20cm厚。土工格栅与砂砾碎石垫层压实施工完成,再进行路基或桥台填筑施工。
一、水泥粉喷桩的设计参数[1]
1. 桩径。根据试验,直径取D=500mm;
2. 桩长。打成穿淤泥层,一般3~9m,个别桥头达11.5m(准确桩长参照地质资料并通过逐段试桩确定);
3. 桩距。填方段软基:1.5m×1.3m(排距),等腰三角形布置;桥头20m以内;1.0m×1.3m(排距);
4. 水泥掺入量。桩喷粉量50㎏/m(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入比约15%;
5. 桩身强度。90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为1200Kpa;
6. 单桩允许承载力为130KN;
7复合地基承载力为240KN。
二、粉喷桩施工[2]~[5]
(一)施工工艺
1.粉喷桩施工程序
整平原地面→钻机定位→钻杆下沉钻进→上提喷粉强制搅拌→复拌→提杆出孔→钻机移位。
2.工艺性试桩
开工前先进行工艺试桩3~5根,其目的在于提供满足设计要求喷粉量的各种操作参数。入管道压力、灰罐压力、钻机提升速度、喷粉机转速等。并验证加固料的搅拌均匀程度及成桩质量,了解下钻机、钻机提升的阻力情况,并采用相应的措施,确保成桩质量。
(二)施工方法
1.对正桩位,调整钻机机身平稳,保证钻杆的垂直度,启动钻机下钻,待搅拌钻头接近地面时,启动空压机送气,开始钻进。
2.钻到设计孔深时,关闭送气阀门,喷送水泥加固料。
3.确认水泥加固料已到桩底时,提升搅拌钻头,为便于控制成桩质量,一般不得使用Ⅲ档。
4.提升到设计桩顶标高时,停止喷粉。
5.打开送气阀,关闭送料阀,但空压机不要停机,搅拌钻头提升到桩顶时停止提升,在原位转动2min,以保证桩头均匀密实。
6.钻头再钻到设计桩底,进行二次搅拌。
7.将搅拌钻头提出地面,停止主电机、空压机,填写施工记录。
8.移动到下一个桩位。
(三)操作要点
1.机身调平以钻杆是否垂直为依据,操作时以钻锤吊线进行控制。
2.钻头钻至设计深度时,应有一定的滞留时间,以保证加固粉料到达桩底。一般2~5分钟。
3.进行喷粉或喷气,当气压表的数值达到0.45Mpa时,管路可能堵塞,此时应停止喷粉,将钻头提出地面,切断空压机电源,停止送气,查明堵塞原因,予以排除。
4.整个制桩过程一定要保证边喷粉、边提升连续作业。当空气湿度大、粉体流动性差、喷气压力大、单位桩长喷粉量大时,应开通灰罐进气阀,以对料罐加压。如出现断粉,应及时补喷,补喷重叠长度不小于0.5米。
5.粉体固化料入罐时必须过筛,以保证入罐固化剂粒径最大不超过0.5cm,无纸屑石块等杂物。
6.喷粉开始时,应将电子称显示屏置零,使喷粉过程在电子计量称示下进行。喷粉时,记录人员应随时观察电子称的变化显示,以保证各段喷粉均匀。
(四)施工组织
一台粉喷桩设备为一个施工班组,每班组由9~10人组成,具体分工见表1。
三、玻璃纤维土工格珊施工[4]
(一)土工格栅的设置
粉喷桩施工完成,经检查合格后,在路基地面40cm处铺设底层土工格栅。底层土工格栅肋成横向(垂直路基方向),上层土工格栅肋成纵向(顺路基方向),两肋搭接时用10号铁丝捆绑牢固。
(二)土工格栅施工
1.场地平整:对准备铺设地段的路基进行整平,局部不平或松散地段处理整平达到要求,以保持路基整洁。
2.测量放线:按设计桩号和宽度放出大样,并用白灰划出界限。
3.平铺土工格栅:按撒好的灰线,开始铺设,并铺出灰线以外10cm。然后用Ф6钢筋加工成U型卡,将两边固定,铺设道路对面,宽度按边线铺好,每隔5.0m用U型卡固定,两格栅搭接栅肋约6cm,并每隔3~4格栅纵肋用双根10号铁丝绑扎牢固。
(三)土工格栅施工要求
1.原地面必须整平,确保土工格栅形成整体,保证抗拉强度的最大值发挥,铺设面的平整度控制在±10cm以内。
2.搭接长度不小于6cm。
四、质量控制及检测
(一)粉喷桩质量控制
粉喷桩成桩应按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操作人员应随时记录压力、粉喷量、钻进速度、等有关参数的变化。并满足下列表2要求:
1.严格控制喷粉标高,不得中断喷粉,确保桩体长度;严禁在尚未喷粉的情况下进行提升钻杆作业。
2.桩身根据设计要求在地面以下1/2~1/3桩长不小于5米的范围内必须进行重复搅拌,使固化料与地基土均匀拌和;施工中发现喷粉量不足,应整桩复打,复打到喷粉量应不小于设计用量。喷粉中断复打时,其重叠段应大于1米。
3.施工机具设备的粉体发送器必须配置粉料计量装置,并记录水泥的瞬时喷入量。
4.应控制重复搅拌时的提升和下沉速度,以保证加固深度范围内每一深度均得到充分搅拌。
(二)土工格栅质量控制
1.上土时,应顺着格栅的方向顺序而上,不得在路基范围内乱填乱上。
2.U型卡要嵌入土内至少5cm,以保证土工格栅稳固。
3.为防地基不均匀沉降,搭接时要注意搭接宽度和铁丝绑扎牢固。
(三)质量保证措施
1.开工前及时进行水泥土比例土样试验,确定每米的喷灰量,做3~5根工艺性试验桩。根据试验桩已掌握的各种置桩技术参数,如含灰量、钻进速度、钻杆提升速度等,试验结果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作为工程桩的施工依据,并及时向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施工中根据要求召开质量专题会议,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施工机具及不合格或失效的水泥。
3.控制钻头下沉和提升速度,保证加固范围内每一深度都得到充分搅拌,严格按要求进行复拌。
4.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对照施工工艺对每根桩进行质量评定,不合格的桩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补救措施。
5.选取一定数量的桩体开挖,检查桩体外观质量、搭接质量和整体性。
(四)粉喷桩现场质量检测
本工程采用了28d龄期全桩长抽芯取样的检验方法,即对每批达到28d龄期成桩按1%进行抽芯检验,以了解全桩长的桩身结构及测定各桩段的强度。虽在时间和费用上花费较多,但对确保软基处理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抽芯开始时,使用单管普通钻机在1/4桩径处抽芯取样(管径89mm),发现芯样扰动较大,采样率低(0.6左右)。后改用XY-1型钻机双管轴芯取样,对芯样扰动小,采样率达85%以上,较真实反映桩身结构状况,对每桩芯样提出检验报告并拍照片存档。
(五)粉喷桩的质量控制标准
按照设计要求,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为1200Kpa(90d强度),28d强度按标贯强度60%计为720Kpa。考虑到含水量及搅拌不均匀等因素,其最小值按85%考虑,即不小于720×85%=612Kpa(相当于标惯试验的14击),故检测过程中按1%的桩数进行标惯抽检,标准确定如下:
1.抽检的最低标贯击数大于14击。
2.每批抽检的各桩最低强度的平均值大于720Kpa(相当于标贯试验的16.5击)。
符合上述标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对不合格桩,采取措施进行补强处理。
(六)处理效果
1.在本段软基处理工程中,施工粉喷桩28486根/计190000m,其中粉喷桩处理桥头路基8处/46000m(最大桩长11.5m),人工铺土工格栅2500m2。在成桩28d后,由业主委托检测单位抽芯285根,做标贯1995次。抽芯结果表明:粉喷桩桩体搅拌均匀,桩身连续,桩长符合设计要求。标贯最低N大于14击,各桩最低击数的平均值大于16.5击,一般为20~25击,符合设计要求。
2.本段路基经粉喷桩加土工格栅复合处理后,填筑路堤到设计标高,进行路面的底基层和基层施工。第二年的5月施工沥青面层。根据通车二年来的沉降观测资料显示,路基沉降值仅为5cm。而在相同条件下,只进行粉喷桩处理(未使用土工格栅)的路基沉降达20.15cm。经本方法处理的8个桥头,开放通车至现今沉降观测结果,最大总沉降量为4.5mm,桥头无明显下沉跳车现象。
五、结语
1.根据施工中的分层沉降观测资料。各层的沉降均达到了设计控制标准。
2.粉喷桩加土工格栅复合处理的地基后,因其土工格栅在填土中的又约束了颗粒的侧向位移,降低了填方路基出现滑坡和塌方的可能性,增加了路基的稳定性,减少地基沉降量,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
3.粉喷桩使用水泥、粉煤灰或石灰等粉状加固料,使其与原位软土混合、压密、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使软土硬化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和一定强度的柱状加固土,并与原位软弱土层组成复合地基[5]。在施工前的选取试验区试验研究中还发现,粉喷桩施工后随着填土的完成,桩土应力分配达到平衡,桩土应力比最终稳定在1~3.5范围,明显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
4.本方法适用于强度低压缩性高、排水性能差的软土,尤其是8~20m深范围内无理想持力层的软土地基。
参考文献:
[1]孙大全等,公路工程施工方法与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陈晨,岩土工程施工[M].北京: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3]刘玉卓等,公路工程软基处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4]王洪江、符长青,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5]徐平、夏唐代、辛公锋,高速公路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06,(1)9-11.
作者简介:
唐建军,男,工程师,学士,从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宋金华,女,工程师,学士,从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